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造“女兒國”中的綠色機場

  • 發佈時間:2015-05-25 09:31:49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通訊員 劉玉琦

  5月6日,清晨,滇西北的高山上,瀘沽湖機場初見雛形;跑道上,施工人員正在打最後一層道面;航廈裏,正在進行最後的調試工作。

  這座由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公司西南分公司(以下簡稱西南分公司)承擔了全部設計工作的機場迎來了最後的收官之戰。如果説瀘沽湖是鑲嵌在高原上的明珠,那麼瀘沽湖機場就是飛躍在山巔的雲彩。

  這是一座神奇的機場——坐落于群山之巔,誕生於苦寒之地,卻又與這些山、這些樹融為一體,仿佛與生俱來就歸屬於此。

  這是我國機場設計的壯舉——海拔3298米的瀘沽湖機場屬於高高原機場,且地處喀斯特地貌地區,是雲南地區海拔最高、地質條件與凈空條件最複雜的機場。

  據悉,瀘沽湖機場有望於今年底正式通航。

  幸福機場:

  為了那片“神秘”的土地

  在瀘沽湖邊的落水村裏,來自北京的姑娘海倫開了家小小的咖啡館。説起即將落成的瀘沽湖機場,她笑得很開心,“太期待了,以後回家肯定特別方便”。海倫告訴筆者,她3年前來到瀘沽湖,從此便愛上了這片寧靜純粹的湖面,唯一的不便就是交通,“我每3個月回北京一次,都是坐六七個小時的大巴到麗江,再從麗江飛回去,有時候機票緊張,還得從麗江先飛到昆明,再從昆明轉機回北京。慢的話,路上就得兩三天”。

  瀘沽湖地區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無論是從雲南麗江過去,還是從四川西昌過去,都需要走六七個小時的盤山公路。山路蜿蜒曲折,時有落石、滑坡等危險事故發生,地面交通費時且不安全,這給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而瀘沽湖景區所屬的寧蒗縣,由於産業結構層次低、工業薄弱,亟須大力發展旅遊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旅遊業就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寧蒗地區旅遊資源很豐富,有獅子山、永寧溫泉、萬格火普等。當然,最負盛名的就是‘高原明珠’瀘沽湖了。”海倫説,“但是現代人假期很短,交通不方便就不願意來了。”

  正因交通不便,瀘沽湖地區長期以來仿佛與世隔絕,被稱為“未開化的神秘之地”。進入21世紀後,為了發展旅遊業,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瀘沽湖機場被提上議事日程。2009年,西南分公司承擔了機場的全部設計工作。

  接下任務後,設計人員便開始了緊張又忙碌的設計工作。試驗階段,他們在荒無人煙的山頂一呆就是4個多月,叢林密布,氣候潮濕,螞蝗遍野,遇到下雨、滑坡、落石,則常常被困在山上,甚至一度斷糧。

  艱苦的環境,卻讓他們越挫越勇,不僅實現了土石方挖填平衡的目標,還成功解決了道面凍脹、邊坡不穩、地基沉降等諸多工程難題。

  “我們特別重視設計産品的品質。” 西南分公司總經理劉榮鴻説,“設計的每個階段都會進行內部評審,遇到重大技術問題,我們會邀請專家進行討論或者召開研討會。此外,我們嚴格實行三級校審制度,每一張圖紙都需要經過校核、審核、審定,方可出圖。在施工階段,我們也會在項目現場派駐設計代表,隨時跟蹤,有問題及時反饋,多措並舉,保證設計品質。”

  瀘沽湖機場的設計贏得了機場參建各方的高度好評。“瀘沽湖機場設計報告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報告。”瀘沽湖機場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兼總工程師艾永健如是説。

  生態機場:

  不棄一抔土 不砍一棵樹

  生態保護是瀘沽湖機場設計首先需要實現的目標。瀘沽湖機場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山峰林立,溝壑交錯,“地無三里平”。因此,機場場址選在山頂,屬高填方工程。“瀘沽湖機場地基處理的土石方量非常大,共有3000多萬方,最大的填方高度有80多米。”機場設計項目負責人熊安蓉説,“這座機場最大的特色就是成功做到了挖填平衡,沒有一點棄土,我們凈空處理的土完全本場消化,填入飛行區跑道,沒有影響原始的地形地貌。”

  為了實現挖填平衡的目標,設計人員一方面認真閱讀地勢材料,通過鑽孔尋找合適的土石比;另一方面,在現場開展長期的試驗段研究,從幾十萬方的試驗段到百萬方的試驗段,歷時一年多,針對不同的場區,不斷計算場址的挖填比和壓實系數,再逐個區域進行換算,得出精確數據,從理論上保證了挖填平衡。

  “除了計算挖填比和壓實系數外,試驗中,我們也在不斷找尋最優的地基處理工藝,先後嘗試了包括碾壓、強夯、碎石樁等在內的工藝,密實地基處理,減少沉降風險,提高地基穩定性。”設計人員楊彪介紹。

  在將瀘沽湖機場打造成生態機場的設計上,另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在場區內進行生態恢復。

  “在挖方區邊坡,我們採用噴播綠化的方式進行生態恢復,這種方式在公路上比較成熟,但是在機場上還是首次使用。在填方區邊坡上,我們採取格構覆坡的措施,達到邊坡穩定與生態恢復的雙重目的。同時,我們還設置了相應的排水溝和截水溝,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熊安蓉説,“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特地保留了原有機質高的土壤,為了避免植被排異現象,我們利用原有機土進行了生態還原。”

  採訪過程中,艾永健對設計人員的設計方案讚不絕口:“我們要把瀘沽湖機場打造成生態機場,要讓旅客從天上看只能看到一條跑道,其他地方都是綠色的森林,設計方案真正實現了紅線外不棄一抔土,不砍一棵樹。”

  科技機場:

  節能減排的先鋒

  瀘沽湖機場航廈旁密密麻麻地堆著一些黃色的管線,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容積式換熱器。在這個項目中,我們採用太陽能地熱能進行供暖。在採暖季白天太陽光照好的時候主要靠太陽能供暖,在採暖季夜間或太陽光照不好的時候,主要靠地源熱泵系統供暖,兩個熱源可以進行聯動。這種換熱器就是冬天向土壤取熱,夏天利用太陽能向土壤釋熱,從而收到熱量取釋平衡的效果。”西南分公司的設計人員林建平介紹,“這種技術在機場設計裏面運用不多,我們算是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

  然而,這一新工藝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機場場址地處喀斯特地貌地區,溶洞很多。採用地熱需要打很多管孔,設置豎直埋管換熱器,若是遇到溶洞就將功虧一簣。因此,鑽孔難度很大,廢孔率很高。

  “溶洞地區看上去是平的,但是非常不穩定,這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林建平説,“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經過反覆論證,將鑽孔深度區間選定在65米~100米,並且採用上大下小的方法,儘量避開溶洞,基本解決了打孔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這一工藝已經經過中國科學院專家的兩次檢測,經論證完全符合項目要求。這一工藝一旦投入使用,每年將為機場節約70%的供暖能源。

  除了節約能源外,瀘沽湖機場設計在減少污水污物的排放上也儘量做到世界級水準。“我們採用了先進的MBR膜生物處理工藝,一方面,剩餘污物産生較少,保證了水質的穩定;另一方面,佔地面積小,其高自動化的操作特性也非常便於今後的運用管理。”設計人員申基強告訴筆者。

  瀘沽湖機場的另一個技術亮點是首次在西南高寒高海拔地區的道面結構中採用“稀漿封層”技術。瀘沽湖機場海拔高,冬季嚴寒而漫長,很容易導致跑道基層凍脹。“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請民航以及公路行業的專家多次召開研討會,最後決定採用稀漿封層技術。”設計人員舒富民説,“我們在水穩上設計了1釐米左右的稀漿封層,並提出了相應的施工技術指標和驗收指標。”據了解,這是民航首次在高寒地區使用這一技術,效果顯著,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行業主管部門認為,今後可將此項技術在類似工程中進行推廣。

  今年底,瀘沽湖機場將正式投入使用,這片“東方女兒國”將掀開神秘的面紗,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摩梭女兒阿珠笑著對筆者説:“那時,我也能坐著飛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