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油菜籽臨儲政策走到十字路口

  • 發佈時間:2015-05-25 05:45:5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當前油菜籽臨儲政策下,油菜籽從收購、加工到儲存、銷售,發生的各種費用乃至虧損,最終全部由國家負擔。隨著臨儲油菜籽數量的持續增多,國家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5月下旬,正是南方油菜籽開鐮的季節,油菜籽主産區的油脂加工企業卻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經濟日報》記者在湖北荊州市一家大型油脂加工企業採訪時看到,10多個油罐裏裝滿了臨儲油,而企業因經營困難正處於停産狀態。作為曾經在當地頗有名氣的品牌油脂加工企業,現在只能靠著代收、代加工、代儲菜籽油,賺取加工補貼和保管費用補貼維持生存。這家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話的聲音裏都透著幾分焦急。

  記者此次調研中採訪了許多業內人士,他們普遍對國産油菜籽産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表現出擔憂。油菜籽國內外價格倒挂是當前油脂加工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國連續多年實施油菜籽臨儲政策,有效保護了農民種植油菜籽的積極性,促進了油菜籽生産發展。但近年來,由於食用油市場持續疲軟,國際油菜籽價格持續下跌,而國內油菜籽價格卻一直維持高位,且遠遠高於國際價格。由於國內外價格倒挂和購銷價格倒挂,造成國內油脂加工企業難以開展自營性收購,大部分油菜籽進入臨儲收購,加工成菜籽油後轉為國家庫存。

  與此同時,在當前油菜籽臨儲政策下,油菜籽從收購、加工到儲存、銷售,發生的各種費用乃至虧損,最終全部由國家負擔。隨著臨儲油菜籽數量的持續增多,國家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不僅如此,記者在湖北荊州糧油批發市場還看到大量用進口大豆加工的食用油。雖然國家規定進口菜籽油不能進入油菜籽主産區,但進口大豆油大量進入油菜籽主産區市場,對菜籽油市場影響很大。一邊是大量國産菜籽油被裝進油罐裏,一邊是大量價格低廉的國外油料進入國內,進口大豆已經突破7000萬噸,油菜籽進口量逐年攀升,去年油菜籽進口508.1萬噸,同比增38.7%。

  鄭州市糧食批發市場資深分析師陳艷軍認為,臨儲政策對於農民種植收益起到一定保護作用。但是,臨儲政策推高了國內油菜籽價格,使國內油脂加工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刺激了國外低價油菜籽的進口,國産油菜籽和菜籽油市場份額因此進一步萎縮。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亢霞認為,這種價格機制與國際市場脫節,又由於政策的滯後性導致政策缺乏彈性,不能適應當前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我國油料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越來越強,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油菜籽收購政策如何適應國內外市場的變化是當前油菜籽産業面臨的大問題。

  專家建議,國家是否可以倣照大豆、棉花兩大農産品試點推行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辦法,在湖北和部分油菜籽主産區試點這一政策。這樣,既把市場還給了企業,又保護了油菜籽種植戶的利益。不過有企業負責人表示,多年來國內油菜籽産業已經對臨儲政策形成依賴,臨儲政策的調整和變化都會牽動産業鏈上各類企業的神經,即使臨儲政策調整了,還會有很長時間的政策慣性,政府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打造一個公平的政策環境,讓那些規模大、信譽好的品牌企業能夠充分發揮競爭優勢。

  其實,在此之前,我國曾實行過一段時間“托市收購+國家補貼+企業自營”的收購方式。這種收儲方式就是除了中儲糧作為油菜籽收購執行主體外,還引入中糧、中紡以及地方油脂加工龍頭企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托市收購,中央財政給予委託企業每斤0.1元的一次性補貼,不再承擔任何費用,企業將收購的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後自行銷售,自負盈虧。但是,這種收購方式執行一段時間後因為各種原因被取消了。

  “這種收購方式開啟了政策性糧食收儲新思路,把國家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調動了農民種植油菜籽的積極性,而且幫助國內油脂加工企業掌握足夠的加工原料,保證了市場供應。此外,國家只承擔一次性補貼,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湖北省糧食局政策法規處處長龔偉在接受採訪時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