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那些與全世界做生意的中國人

  • 發佈時間:2015-05-24 06:00: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追逐夢想、尋找出路的普通中國人,從轉身面對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成為我們認識外界、外界認識我們的最觸手可及的感知點

  一個做冰箱貼的義烏老闆,雖已有千萬身家,卻依然從早到晚忙碌。他説,我一天也停不下來;在多哈,中國的建築團隊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海水凈化標準很高,環境不許有任何污染,爆破不能用炸藥……

  看著紀錄片《與全世界做生意》中的這些故事,該片的主創團隊頗有些感同身受:即使在開播前的最後幾天,他們還在對細節逐個微調,總也停不下來……

  作為一部7集國産紀錄片,《與全世界做生意》首次聚焦全球貿易中的中國面孔。此前,英國、南韓等國家的同行,已有過《中國人來了》、《超級中國》等同題材作品,講述方式各有不同。這次,《與全世界做生意》講的是怎樣的中國人的故事?

  從符號還原為人

  忙碌的華強北,快遞員丁鐵男跑得滿頭大汗,在接快遞的間隙,他對著鏡頭冒出一句話:我只要每天早起十分鐘,就能多想一件事情。在華強北的這些小格子裏,每個人都有夢想,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小老闆,我覺得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

  這個勵志又帶有點辛酸的細節,來自《與全世界做生意》中的“時間就是金錢”一集。該片總導演、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周艷説,我自己看這一集,都很有“片中人”的感覺。看到快遞員那麼累還要“早起十分鐘”,會有點心酸,但轉念一想,又覺得真沒有道理替他難過,他其實活得挺高興的。

  和片中的故事一樣,《與全世界做生意》的主創團隊每天都為了按期完工而飛奔。“我們像快遞員一樣,節奏已經很快了,還要再快些,再快些;但同時,這是一個電視産品,已經排播按時交活兒是必須的。”

  這樣的故事其實就像普通中國人生活的倒影,多面而五味雜陳。在追求中國速度的氛圍裏,很多人習慣了每天加班,看到成果也挺高興,可又覺得若有所失,想找回一點生活。音樂人小柯為此片擔綱作曲。開始和主創團隊接觸時,他曾直截了當地問:你們想要一種什麼音樂情緒,高興還是難過?是那種豪邁的大片風格的音樂麼?在看完了片子之後,他覺得配樂應該有一種“笑中帶淚”的情緒。小柯對記者説,你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看片中的故事,大家做生意確實賺錢,但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包括生活。

  像丁鐵男這樣的普通人,主創團隊拍了500多個人,最終選了120多個剪進片子,組成了走出去的中國人的群相。“生意只是一個切入點”,資深媒體人張春蔚看完樣片的感受是,這個片子不僅記錄了財富,還記錄了財富之外的疼痛和這一代人的情感付出。

  將大型紀錄片的鏡頭對準普通人,對於做過《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等大片的主創者來説,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轉變。乍一看,這不是特別宏大的主題,不屬於紀錄大片的題材。周艷承認這是一次挑戰,但她同時認為,本片和之前的作品一脈相承,仍是以世界為坐標對中國社會的觀察思考,只是轉到了微觀角度。該片製片人張旭對記者説,我們曾擔心這樣拍,“大片范”不夠,但後來我們開始問,到底什麼是大片?

  中國30多年來的飛速發展,一直都少不了“與全世界做生意”。而所有這些生意,無論是大是小,都少不了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全力支撐。張旭説,普通的中國人才是時代的主角,他們的故事最值得講述。從這個意義上説,這個片子如果改叫“與全世界做生意的中國人”,似乎更貼切。這種呈現方式與已有的同題材紀錄片大為不同。在今年熱度很高的《超級中國》中,有很多關於中國經濟的片段,但中國人只是其中闡述宏大主題的符號:或者是在國外掃貨的大媽,或者是狂買地産資源的土豪,長達十分鐘的段落裏,往往沒有任何中國人發聲。他們的情緒感受、鮮活生活,觀眾也就根本無從知曉。

  周艷説,南韓人做了《超級中國》大家看了都挺高興的,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超級中國人,“如果沒有這些中國人的話,是不會有超級中國的”。

  在路上的真實

  一位內蒙古商人,來到美國買下一個2.2萬英畝的農場種牧草,並把種出的牧草全都銷回國內。為了運輸,商人找了美國加工商作為生意夥伴,還使用了對方的品牌。然而,沒過多久,加工商就利用品牌優勢,試圖繞過商人直接給中國低價供貨搶生意。儘管在“不僅認錢還認臉”的國內市場,這種投機沒能得手,商人得知後還是非常生氣,不過,為了生意,他還是強壓怒火回到了談判桌前……

  談到生意,人們自然想到的就是曲折跌宕的情節。在《與全世界做生意》的33個故事中,有這樣起承轉合清晰的敘事段落,但是數量説不上多,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片中人的情緒、感受:“在義大利,要面子就沒面子了”、“印度給人的印象,就是不可思議”……

  主創團隊不僅選擇瞄準普通人,還選擇了用紀實的手法來呈現,不讓人物正襟危坐在演播室裏,回憶講述過往的財富故事;而是讓鏡頭和人物一起在路上奔波,穿梭于生意場和私生活,經歷下一秒的情緒跌宕和多面現實。

  真實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冒險,拍攝它,同樣是一場冒險。永遠都無法預測會遇到什麼人,有怎樣的對話、獨白,會有怎樣的戲劇場面、高潮結局;現實生活的場景雜亂無章,自然光和現場聲的控制也是個技術活兒。“在一些極富戲劇性的事件發生時,鏡頭出現了晃動,但我們有意識地把這些‘毛邊’鏡頭保留了下來,”該片執行總導演張銘歡説,“因為他們真實表現了人物鮮活的狀態和情緒”。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鋒表示,這個片子捕捉了很多人物生活裏不易察覺、稍縱即逝的細節,這是很難得的。

  真實的生活裏罕有高深的理論。在本片中,所有的話都由人物自己講出,傳統的專家點評被徹底放棄。張旭説,片子的宣傳語是被生意改變的生活和生命,但這種改變,並沒有結論。

  生意場上的事難免錯綜複雜,完整敘述下來要交代諸多背景。在《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央視紀錄頻道的團隊逐漸意識到,觀眾喜歡的是節奏更快、更碎片化的講述,如果從頭至尾長篇大論,可能會遭遇換臺。張銘歡説,這部片子碎片化的特點更加明顯,“這是一個當下的社會題材紀錄片,自然需要嘗試更當下的節奏”。

  這種真實的展現方式,也容易被世界所理解。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得主馬爾科姆·克拉克説,西方觀眾癡迷中國,他們很喜歡看到中國人的生活,你只要拍好關於中國的社會型紀錄片,你就能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問號提出之後

  來肯亞找油的中國地球物理勘探隊遇到了麻煩:他們的挖土機被當地村民攔住了,村民們説,要從此路過,必招本村人,否則免談。不僅如此,村民們還剪斷了物探隊的電纜。這是《與全世界做生意》中一個故事的片段。

  和3年前《與全世界做生意》開始策劃時相比,如今的中國與世界交往更多,不僅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國,還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加緊了走出去的腳步。中國人來了之後會怎樣?面對更多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世界不免會帶著問號來觀察。

  在《中國人來了》、《超級中國》等國外紀錄片中,這個問號或多或少地轉化成了質疑或者不滿。比如,前者暗示中國從非洲、拉美運走能源、礦産,得到了利潤豐厚的基建合同,卻沒給當地帶來多少實惠;後者也提到中國人沒有提供足夠多的就業。

  這些質疑合理與否暫且不論,單從手法上來説,這些紀錄片大都發力於闡述關於中國的觀念,突出巨輪、工地等宏大場面,很少聚焦中國人的真實生活,即使有訪談也往往淺嘗輒止,主題先行。概念化的表現不僅無法讓外國觀眾真正了解中國人,反而會引發更多的爭議。就像馬爾科姆·克拉克説的那樣,觀眾“希望更深入地看到一個人的生活、性格、問題以及他如何解決問題”,只有關照到了這一點,觀眾才更容易看到中國人的“全貌”。

  在這個肯亞的故事裏,中國物探隊的隊長很生氣:不能一剪電纜我就多招人,那人人都會去剪電纜。但他也明白,當地的就業機會實在太少,村民們有些過激的行為也得理解。最終,物探隊在原來的基礎上給每個村子增加了一個招工名額,還把中國營地的食品、柴油供給訂單給了當地的商人。堵路的問題最終順利解決了。

  周艷説,這其實是件小事,但卻從一個側面説出了中國人能在外國待得住的原因。物探隊的很多客戶都是跨國公司,為什麼?因為只有中國人善於和當地人搞好關係,因為中國人更懂得分享利益、分享商業機會。你獲利了,我才能獲利。張春蔚分析,所有人意識到中國人做生意就是賺錢,但是賺了錢是一家人分的,我們輸出的是全世界人共同遵守的商道。

  在商言商,也要講平等、互利。不管是外國人來了,還是中國人來了,都是如此。和氣才能生財,一起賺錢生意才會延續。胡智鋒説,這個片子通過對實實在在地做生意的記錄,展現出在困難和磨合中,人們最終和解,創造全新世界的希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