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物多樣性
- 發佈時間:2015-05-24 06:00:2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樣性也是我們的生命
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地球上生物的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展現出的繁複多樣,是生命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得以生存持續的生態基礎。2010年柏林啟動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活動,有一個警醒主題:“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樣性也是我們的生命”。這就在根本上啟發我們去思考人類的整部歷史。
關於歷史,人們通常注重歷史長河中那些活躍顯見之事,那些戲劇性、故事化、以單個人為焦點的事件與過程,據此寫出了一本本社會史、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然而,就人類200萬年的存在而言,真正的基礎並非這些,而是人類及其創造的社會與它們存在於其中的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關係演變及其後果。在這樣一個層面上,我們耳熟能詳,以至於下意識中就把他們當成了歷史的那些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哲人智者,或者是遺臭萬年的梟雄姦邪,就顯得微不足道、身不由己、無足輕重了。他們上演的一幕幕活劇,與這條沉緩流淌的歷史長河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頂多不過是旋起旋滅的細碎浪花罷了。
“人類的歷史不能被理解為一片真空。所有的人類社會一直而且仍然依賴於種種複雜的、相互聯繫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這些過程包括由太陽産生的能量,包括那些生命要素的迴圈,包括地球物理學的各種進程,它們導致了大陸板塊穿越地球表面的漂移,以及控制氣候變化的各種因素。這些奠定了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包括人類)構織成各種群落的基礎。地球上的生命和所有的人類社會都依賴於這個複雜過程,依賴於這個過程的系列之中和相互之間的一連串精微平衡。”英國學者克萊夫·龐廷著有一本《綠色世界史》,就是在這個層面上解説環境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發展,以及同樣重要的人對環境的影響,闡釋環境與人類那些偉大文明興衰的內在關係。
從一般所認為的150萬年前人類直接祖先走出非洲,到農業在西南亞、中國和中美洲的發生,再從歐洲的擴張到工業化社會的建立,龐廷認為,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力非常簡單,那就是需要——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需要給他們以食物、衣物和居所。所以,由採集狩獵發展到農業,又從農業發展到工業,再從傳統農業和工業發展到現代農業和工業,在養活人口和物質享受的驅動下,人類改變環境、干預自然生態系統的強度就一步步增加,成為一種不可逆的棘齒效應。
羅馬俱樂部在20世紀70年代發表過一個著名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考察了加速工業化、人口快速增長、普遍的營養不良、不可再生的資源耗盡、環境的加速惡化這全球五大因素的變化趨勢,以及它們在同一個系統裏的相互作用,悲觀地認為人類生存危機即將到來。現在看來,問題似沒有那樣嚴重,還有相當的迴旋空間。但龐廷認為,這些問題中有些在未來必會遇到,而當前的壓力是全球環境調節機制、土壤、水、空氣和生物多樣性的退化與破壞。
生態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1886年創立的。生態學這個詞由希臘語的“房子、住所”派生而來。海克爾把生態學定義為研究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倡導生態文明,不能滿足於用一些應對措施來延緩或稀釋根本問題。這需要一種“整體生態學”的智慧:意識到全部生命總體與地球環境和宇宙秩序的聯繫,人領悟到自己在地球生態系統及宇宙中的角色,超越人類中心論,把人自身放在生物多樣性的背景中來理解,實現從過度的物質消耗到自願的簡樸生活、從經濟和技術增長到精神的發育和成長的深刻轉變,在符合生態要求的前提下去創造新的生存方式。
我的窗前可眺望到那個據説是亞洲最大的廣場,大片人造草坪用自來水澆灌,有戴口罩的女工用冒著黑煙的剪草機來修剪。這能夠與雖不整齊美觀,但卻生機茂盛的原野相比嗎?何者能夠真正持續下去?無疑,建廣場修草坪比形成垃圾丟棄場要強得多,但能不能在根本上就少製造一些垃圾?讓那片土地既不成為垃圾場,也不變成高成本維持的人工草坪,就讓它保持那片原野好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