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物多樣性,莫到失去方恨晚

  • 發佈時間:2015-05-22 07:31:2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動植物相繼滅絕,農作物中只剩下玉米可以存活,整個地球被風沙席捲,人類迎來末日……這是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描述的場景,這一天真的會到來嗎?

  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情況不容樂觀。

  物種滅絕趨勢仍在繼續

  曾經,乳齒象、猛犸象、麋鹿、劍齒虎、美洲豹等各種各樣的大型哺乳動物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之後,現代人類遍佈全球,這些動物大部分永久地消失了。可悲的是,最新研究發現,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趨勢仍在繼續,而小型物種的生存也受到威脅。

  據澳大利亞《對話》網站報道,一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分析了74種最大型陸生食草動物(體重超過100kg)的生存境況、面臨的威脅和它們對生態環境的貢獻。結果發現,它們當中60%的物種都面臨滅絕的危險。其中既包括一些廣為人知的標誌性物種,如大象、河馬、犀牛、歐洲野牛和印度水牛;也包括一些知名度較低的物種,如羚牛、林牛、高山和低地地帶的小野牛和明多羅水牛等。

  大型哺乳動物的消失只是一個縮影。上個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過去500年來,人類已經使陸地上野生動植物總量減少了10%,使物種總量減少了14%,絕大多數損失都發生在100年以內。

  這是科學家在分析了70多個國家的近2.7萬個物種、100多萬條生態多樣性改變記錄後發現的結果。其中14%的物種滅絕只是全球平均水準。在一些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確保存較好,而在其他地區,例如西歐,已經失去了20%到30%的物種。

  氣候變暖影響不容小覷

  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與多種因素有關。就大型食草動物而言,打獵、棲息地被破壞、與牲畜爭奪食物是它們面臨的主要威脅。環境學家估計,土地開墾使某些物種的棲息地支離破碎或完全被破壞,將導致地球上15%到30%的物種走向滅絕。而近日一項研究發現,全球變暖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風險正與日俱增。

  科學家發現,氣溫越高,受到威脅的物種越多。從前工業化時代到今天,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8攝氏度,這讓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物種增加了2.8%。如果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這是全球努力追求的控制目標——那麼大約5%的物種會從這個世界消失。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一切照舊,這個比例將上升至16%。

  就地區而言,南美洲的生物多樣性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些地區本世紀將因氣候變化失去14%到23%的物種。這些地區極其脆弱,原因是它們有大量獨特的物種,只生活在獨特的地區、獨特的氣候環境下,一旦氣候變暖,這些物種就會消失。

  研究認為,如果由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使用改變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勢頭不減的話,人類相當於在本世紀末簽署了“物種滅絕許可狀”。顯然,如果不想讓越來越多的物種從視野中消失,必須保證地球的化石能源靜靜地躺在地下。

  力挽狂瀾需要做出抉擇

  生物多樣性將從道德、審美和經濟等多個層面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短期內可能不會導致人類走向滅絕,但人類的生存品質將受到嚴重影響。

  最簡單的例子是,看不到品種繁多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旅遊將變得索然無味。此外,很多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大像是很好的“播種者”,有利於植物的擴散和生長,而熊和狼等大型食肉動物可以限制常見的食草動物如兔子和鹿的數量,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做出改變,但在現實中,問題要複雜得多。

  例如,科學家近日提出,有機農場與傳統農場相比糧食産量較低,但是可以作為野生動植物的“避難所”,抵銷傳統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與之相矛盾的是,為了給更多的人口提供糧食,農田必須更加精耕細作,除非開墾更多的森林和濕地。

  再比如,目前僅存的大型動物大部分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它們已經從發達國家永久地消失了。這些發展中國家承受著保護大型動物的經濟開支,還要承受騰出土地進行生態保護而不是生産食物的機會成本。然而,發達國家對這些國家的支援卻微不足道。

  因此,與其説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做出改變,不如説是做出抉擇:在短期發展與長遠發展之間做出抉擇,在地區利益與全球利益之間做出抉擇。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提出,人類嚴重威脅著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是歷史上第六次生物滅絕的罪魁禍首。無論如何,如果人類不想面對《星際穿越》中的末日結局,是時候做出抉擇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