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新開發機制 競相“減貧摘帽”

  • 發佈時間:2015-05-24 06:00: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1年4月,貴州省實行減貧摘帽激勵、改進貧困縣考核、改革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管理等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內生動力,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扶貧。4年來,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從1149萬人減少到623萬人;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3153元提高到5909元;25個縣525個鄉鎮實現“減貧摘帽”。

  為鼓勵貧困縣加快發展,擺脫貧困,2011年貴州省出臺了扶貧開發新政,省級預算安排獎勵資金33.7億元,扶貧項目向申請“摘帽”縣傾斜。

  貴州省正安縣通過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生態移民搬遷等加快城鎮化步伐,著力推進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全縣茶葉、蔬菜、核桃等特色農業漸成規模,夯實農村飲水、道路、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增強農村發展後勁。2012年,正安縣把各項減貧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到人,縣鄉共爭取項目資金2.6億元、社會捐資213萬元,縣鄉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1萬餘戶4萬多人。

  去年初,正安縣貧困人口發生率、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等“減貧摘帽”定量考核指標通過省級驗收,徹底摘掉戴了20多年的“貧困帽”。

  正是在“減貧摘帽”機制激勵下,貴州省各貧困縣踴躍申請“摘帽”,千方百計整合資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調整産業結構推動特色農業産業規模化、市場化。4年來,省級財政已安排17.5億元“減貧摘帽”專項資金,共25個縣525個貧困鄉鎮實現“減貧摘帽”。

  “省裏取消了對貧困縣的GDP指標考核,我們充分利用森林生態、特色農業、民族文化旅遊等特色資源,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雷山縣委書記黃清發説。據了解,去年雷山縣建成綠茶基地14.78萬畝,茶葉産值逾8億元,讓1.46萬戶4萬餘人受益;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7.6億元,7000人直接從事旅遊業;近6萬人從事天麻、蔬菜、黑毛豬、林下雞、楊梅、葡萄等綠色産業,年創産值10多億元;1.2萬人加工銀飾和苗繡年産值超3億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6064元,增長15.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到83.3%。

  銅仁市積極創新資金籌措渠道,採取“政府搭臺、産業唱戲、金融支援、扶貧貼息”的辦法,探索與金融機構合作,廣泛籌措扶貧産業發展資金,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先後有石阡、思南、江口、松桃、德江、印江等6個縣與國開行合作,産業涉及生態茶、畜牧業、中藥材、食用菌、鄉村旅遊等産業,獲授信資金30億元。“以前發展産業以政府主導和以無償投入為主,群眾積極性不高,産業投入見效難。通過農戶貸款、扶貧貼息的方式,農戶自選産業,積極性高漲。”新寨村村支書陳倫勇説。

  銅仁市還探索實施“三權”抵押貸款,讓農村沉睡的資源和不動産變成資本和資金。採取“政銀農”合作,全市共利用支農再貸款2億多元投入扶貧開發,撬動金融資本助推扶貧産業發展。

  從2014年起,貴州省還積極改革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管理機制,全面落實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除重大扶貧專項和以獎代補項目資金外,扶貧資金由省主要按因素法分配切塊到縣,實行目標、任務、資金和權責“四到縣”制度。全面推行扶貧項目資金鄉村公示制度、“民生特派”和第三方評估制度,建成並投入使用了“貴州省扶貧系統電子政務平臺”,確保扶貧項目和資金在陽光下運作。

  一系列扶貧新政充分調動了各級幹部注重發展、關注民生的信心和決心,加快了扶貧開發步伐。“以前我的精力主要放在向上級爭取扶貧項目和資金上,現在則安心做好産業規劃、産業發展等實實在在的事。”一位貧困縣的扶貧辦主任説,改革後,扶貧項目和資金按縣貧困人口數量、貧困發生率、貧困村數量、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每人平均可用財力等因素測算分配,不再靠跑和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