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文化廣場建設的“魚臺樣本”
- 發佈時間:2015-05-23 08:31:5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近年來,文化廣場如雨後春筍在廣大農村遍地開花,使農民朋友和城裏人一樣也擁有了一方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場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那麼文化廣場如何建?資金從哪來?建後如何用?本期文化視點特選編山東魚臺、河北香河、湖北通城等地典型經驗,以供參考。
本報記者呂兵兵通訊員趙磊
近年來,山東省魚臺縣把村級文化休閒廣場建設作為為民所辦十件實事之一,以此為切入點,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培育工程。對於村級文化廣場的建設和使用,魚臺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馬漢柱説:“建設是基礎,建後使用是關鍵。魚臺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抓好建後管護,避免‘過船效用’,放大建設效應,形成了村級文化廣場建設的‘魚臺樣本’。”
文化廣場怎麼建?
不搞大拆大建,全民共同參與
“這兒本是一口廢坑塘、垃圾堆,大夥兒平常都繞著走。現在好了,成了文化廣場,大夥兒都想上這兒來了。”七聖堂村73歲的仇鳳祥老人説。
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期盼豐富的文化生活,村級文化廣場建設顯得尤為緊迫。可大部分村莊在土地、資金等方面有困難,怎麼辦?
“對廢坑塘進行清淤改造,既提供了土地,又美化了環境,還拉來了補貼資金,一舉多得。”七聖堂村黨支部書記劉守元説。原來,為推進農村文化廣場建設,魚臺專門出臺了《村級文化休閒廣場建設標準》及資金補助政策,建立了“向上爭取、項目投入、財政補助、單位幫扶、社會資助”的投入機制,對符合廣場建設標準的,縣財政給予3到4萬元的資金補助,起到了“杠桿效應”,加上項目資金和社會捐助資金的補充,換來了農民的積極參與。
“資金壓力緩解了,群眾的積極性調動了,但在廣場建設中也不能搞‘大拆大建’、‘一刀切’。”魚臺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張樹銀説。為此,魚臺從文廣新、住建、規劃、園林等單位抽調人員成立技術指導組,對廣場建設選址和規劃設計源頭把關;各鎮街建立由政府領導、技術專家和群眾代表組成的會商小組,“量村定制”每一個村的文化廣場建設方案。
大閔村通過舊村改造,依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閔子祠”遺址歷史文化資源,建成了孝賢文化廣場;羅屯鎮鑒洼村則通過盤活閒置空地,建成集“鄉村書屋”與文化健身活動為一體的鄉村文體廣場……目前,魚臺392個行政村中,已有330個村完成了廣場建設,建設文化長廊、文化宣傳欄、文化墻等設施500多處。
如何才能管好用好?避免“過船效應”,建立長效機制
每天一大早,唐馬鎮卷棚樓村保潔員高緒啟就來到村文化廣場清掃垃圾。“俺既是村裏的保潔員,也是文化廣場的義務管理員。除了打掃衛生,還要注意使用維護別出了問題。”高緒啟説。
“村裏建個廣場不容易,如果不好好管,怕是用不了幾年。”卷棚樓村黨支部書記王昌榮説。為了避免出現“船一來,水面熱鬧一陣子;船一過,水面還是老樣子”的“過船效應”,村裏從村幹部、大學生村官、卸任老幹部、老黨員、保潔員中,推選出兩名義務管理員,建立了即時維修,日巡查、周彙報制度,同時動員村民支援、維護文化廣場。
張樹銀介紹,魚臺按照“嚴格管理、持續長效”的原則,結合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採用“縣統管、鎮村直管”的模式,健全完善村級文化廣場管理新機制。目前,已選聘700多名義務管理員,負責對各個廣場進行監督管理。
“説孝賢,道孝賢,大閔有個閔子騫;孝順敦厚感天地,英名事跡代代傳……”日前,在張黃鎮大閔村2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上,村民閔中坤剛唱罷,村民杜保學接著表演了自已編排的拿手絕活——山東快板《説説‘閔子騫’》……每天,大閔村都有晚會,節目均由村民自編自演,歌曲、戲曲、快板等節目泥土味十足,卻精彩紛呈。
在魚臺,像大閔村這樣的文化活動,其他村也在開展著,並已形成常態化。“縣裏定期選派一批文化活動指導員深入農村,指導基層文化愛好者將孝賢文化、文明新風和新農村建設等內容編排成文藝節目,依託文化廣場,組織開展秧歌、腰鼓、健身舞、民樂演奏等文化活動,滿足群眾參與表演、展示才藝、觀賞節目的精神需求。”縣文廣新局局長田書敏説。
目前,魚臺已成立廣場舞表演隊400余支,腰鼓隊246支、秧歌隊115支,2014年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400多場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