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第三方機構摻和 數據造假更隱蔽

  • 發佈時間:2015-05-23 02:33: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沒想到《PLOS ONE》也會這麼做。”5月22日,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會後,對外經貿大學科研處一位工作人員前來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昌增益交流,兩位不約而同地感嘆。

  這兩位的“沒想到”源於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常信院士透露的一位投稿給《PLOS ONE》的研究生收到的回復:“你對專業的科學的編輯服務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PLOS與AJE(‘美國期刊專家’)有合作夥伴關係,可向PLOS(投稿)作者提供優惠服務……登錄AJE網站,只需輸入PLOS15,即可享受這一特殊夥伴關係提供的15%折扣的優惠服務。”

  科學道德建設論壇是科協年會的例行活動,和大多數活動到下半場尤其是下午就“人走場空”的情況不同,這個論壇很少有人中途離場並始終討論熱烈。一個主要原因是英國大型醫學學術機構BioMed Central撤銷論文事件又成為焦點。

  兩個月前,該機構宣佈撤銷在其屬下刊物發表的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理由是“發現有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虛假同行評審”。此前的4月份,中國科協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10位委員參與討論了這一事件,並建議在此次年會上對維護科研誠信,反對學術不端問題有所行動。

  在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直言“看了這消息後很震驚”,目前中國科協在組織進行調查處理。

  討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作者、學術雜誌與第三方機構的關係。“有些期刊編輯部和第三方‘聯手’對付論文投稿者,以修改英文為名,要論文作者到該期刊指定的機構進行修改,並向該機構交修改費用。”吳常信説。

  他舉的《PLOS ONE》例子之所以讓圈內人吃驚,是因為該雜誌所屬的公共科學圖書館,號稱是為科技人員和醫學人員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

  顯然,在學者們看來,即使第三方只承擔論文修改工作,也可能因存在利益關係影響雜誌立場。更惡劣的則是虛假同行評審。吳常信認為,“虛假同行評審”是指第三方機構組織的“同行專家”對論文進行評審,並推薦給編輯部,以此來影響正當的同行評審。

  “一般編輯部會要求作者推薦審稿人,他們也會調查作者與推薦人的關係,‘虛假同行評議’應該是指你找一個知名專家作為評審,但留的資訊都不是他的,也就是找人來假冒他。”昌增益説,這類事情目前有專門公司可運作。

  這是國際學術界共同面對的難題。“我經常收到讓我擔任評審的邀約,但是很多和我的領域完全沒有關係。邀請者説,你不用擔心,我們有自動處理程式,你的工作量不會很大,只需要答應署名就可以。”美國恩波裏亞州立大學生物學教授理查德·施羅克説。

  除了理不清的“第三方機構”,全球範圍內的學術不端行為也更隱秘和複雜。理查德説,像捏造數據這樣的造假,審稿人或編輯很難看出來,除非有從事同類研究的人在引用該數據時會發現錯誤。相對應的是,昌增益説,電腦軟體的應用讓數據造假更為容易。

  這些問題顯然不能只靠雜誌社來解決。“學術行為不端不是一個僅僅屬於期刊的問題,而是一個屬於整個科研團體的全球性的問題。”美國《細胞》雜誌主編楊曉紅認為,雜誌應及時應對論文發表過程中及已發表論文出現的問題、質疑,實現系統和步驟的標準化,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對作者、審稿人做清晰明瞭的規範和要求。

  具體到中國, 韓啟德認為,近年科學道德建設還是有成效的,學術不端行為已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老鼠還很猖獗,還有人一邊喊打,一邊做老鼠!打擊學術不端,要讓科研人員作到“不敢、不能、不想”。首先是不敢,這就要採取一些堅定懲治的措施,必須要堅決、堅定地發現一起查一起;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不能”學術造假的機制、體制等制度;最後,要讓科研人員“不想”。科技工作者搞科研是為了追求真理,要講道德、講誠信,學科帶頭人必須做好示範作用。同樣,教育首先是要育人,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教育學生堅持學術道德。

  吳常信表示,一定要落實主管部門,對嚴重違規的事例要嚴懲不怠,以儆效尤。他舉例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的第十四條規定:社會仲介組織、網際網路站和個人,組織或參與學位論文買賣、代寫的,由有關主管機關依法查處。

  昌增益則建議,應借鑒美國做法,設立直屬國務院的國家學術誠信辦公室,並制定國家政策和設立國家機構,需出臺權威性的和可操作的國家政策。

  (科技日報廣州5月22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