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同行評審”造假再曝學術醜聞

  • 發佈時間:2015-04-01 01:29:4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時間3月27日,《華盛頓郵報》在一篇題為《主要出版社撤回43篇科學論文劍指大面積“同行評審”造假醜聞》的文章中稱,英國大型學術醫療科學出版商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撤銷了43篇生物醫學論文,其中41篇是中國作者,單位涉及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多家高校附屬醫院,還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成都軍區總醫院、濟南軍區總醫院等多家部隊所屬機構。

  科技日報記者在對部分被撤銷文章的作者單位進行核實過程中,一位暫時不願透露資訊來源的業內人士表示,這麼大規模公開拒絕中國學術界論文還是第一次遇到,“對中國學術界特別是生物學和醫學界産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強調説,涉及其單位的文章第一作者都是導師級通訊作者,屬於業內“大腕”,聲譽明顯受損。

  “同行評審”出大事了

  現代生物出版集團在撤回每篇文章時,附帶了一小段解釋:“我們很遺憾地撤回了這篇論文,因為同行評審過程受到不當影響和危害。因此,這篇論文的科學誠信無法保證。系統而詳細的調查表明,存在一個第三方機構為大量論文提供潛在同行評審人的造假細節。”

  同行評審(Peer review)是許多國家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重要一環,出版方通過讓同領域專家閱讀論文,從而判斷是否錄取投送的稿件,以保證學術論文的品質。

  “同行評審造假的問題正在影響整個學術期刊出版,我們也深受其害。”現代生物出版集團科研誠信部副主任吉基莎·帕特爾(Jigisha Patel)去年11月寫道,“這種造假行為的方式多樣化,包括論文作者提前讓朋友們提供正面評價,精心設計同行評審圈,圈子裏的評審人相互評價各自的論文,以及模倣真實的評審人,甚至捏造完全不存在的評審人。”

  匿名業內人士稱,“目前,我們正處在自查自糾階段,尚不清楚問題究竟出在哪個環節,具體有了明確消息,會主動跟媒體溝通並披露詳情”。

  “第三方機構”若隱若現

  去年學術出版界就曾發生一件大醜聞。聲學領域雜誌《振動與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一次性撤回了60篇論文,因為這些論文的多數同行評審人來自中國台灣,而其中有不少人使用了假名。

  多年來,“撤稿觀察”部落格一直跟蹤論文的誠信問題,現代生物出版集團的此次撤稿事件就是由該部落格曝光的。部落格兩位編輯伊凡·歐蘭斯基(Ivan Oransky)和亞當·馬庫斯(Adam Marcus)統計,近年來他們發現了170起論文撤回事件,全部是因為同行評審造假。

  去年12月,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意識到當下“同行評審造假”已自成體系,這一不當行為似乎是由大量第三方機構主導而成。

  帕特爾表示,“從我們期刊上被發現的論文來看,造假的水準比想像更複雜。作者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但是推薦評審人很相似,這表明複雜的造假機制背後,可能存在一個第三方機構操縱一切”。

  接受本報採訪的匿名業內人士也推測,“雜誌會由為投稿文章委託第三方機構的評審專家進行公開評審,但如果因為安全漏洞名單被洩露,一些作者可能有機會與評審專傢俬下取得聯繫”。他説,這是不應該出現的學術倫理和道德問題,“公開被拒”説明“我們自身一定是有問題的”,但具體細節還需要調查清楚後公佈。

  目前重點是“挽回損失”

  帕特爾表示,此次事件“不能代表中國普遍的問題,我們發表過很多有公信力的中國科研論文”。

  匿名業內人士表示,他們已經核實本單位被撤回的文章自身並不涉及數據造假問題。“目前的重點,是如何儘快挽回損失”。

  他認為,首先是挽回論文本身的損失,如果問題只出現在第三方評審程式上,單位應出面幫助作者與該出版集團溝通協調,由雜誌選擇一家有良好信譽記錄的另一家權威第三方機構進行“重審”;其次是國家“一定要有相關部門出面協調此次大規模論文被撤事件造成的中國學術界聲譽受損影響”。

  當記者追問是否有過先例時,該人士表示並不知曉具體應該由誰來協調,“因為這種事情實屬罕見”。

  當科技日報記者聯繫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東方醫院採訪事宜時,被明確告知“我們醫院不接受採訪了”。本報聯繫的另一當事機構宣傳部門主管表示“要上報領導後再回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為止,尚未獲得任何消息。

  (科技日報北京3月31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