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梯田衰落:稻米生物多樣性如何保留?

  • 發佈時間:2015-04-07 03:31:2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大慶

  出福建尤溪縣城向西北,在吉木溪口處進山。驅車19公里,從海拔200米到900米,參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研討會議的代表們于3月底來到了尤溪縣聯合鄉雲山村。映入眼簾的聯合梯田,逐級的水面波光粼粼,盡顯壯美。

  “這裡還種植著傳統的稻穀品種。”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瑞余説,聯合鄉還種植著矮腳白、白頭蓮、石榴紅、胡早、紅米仔等秈稻品種;播撒著黃枝術、紅殼術、白殼術、紅槽糯、洋白糯、冷水糯、紅粬術等糯稻;還耕種著烏鼻粳、尤溪術、五百冬、沙粳等粳稻。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農民種植著適合生長的稻種。

  面對梯田,代表們不停地拍照。他們感嘆:在各地大上雜交稻的今天,這裡不僅維繫著稻米的生物多樣性,還兼顧著景觀的壯美。

  聯合鄉黨委書記詹明昭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聯合梯田約有11000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靠梯田為生。

  然而,今天這裡種植多種稻米的農民,最小的也50多歲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他們已不會種田了。圖省事的農民也越來越多地種植雜交稻了。”詹明昭説。

  梯田受到了威脅,稻米的生物多樣性也朝不保夕。何去何從?專家認為,可以通過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措施,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財富,即確定核心的區域與功能,建立多方參與機制,通過農民保留傳統耕作、農業景觀、文化習俗,借助旅遊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的收入。

  從2002年開始,聯合國糧農組織便在世界範圍內推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的探索工作,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目前,中國已有浙江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等8個系統入選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錄。中國農業部于2013年也開始認定了第一批19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與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的保護相比,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是動態性的:農業生産知識和技術不斷變化;農業生態景觀和土地利用方式不斷變化;農民生活方式隨時代不斷發展變化。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閔慶文研究員説,這種動態保護更難。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思明説,現在我們總説石油煤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農業文化遺産也具有不可再生性。

  人們認可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嗎?

  閔慶文總以兩條新華社消息為例加以説明:一條是2011年9月19日的消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産900公斤高産攻關獲得成功。另一條是同年9月17日的消息。浙江遂昌縣地處浙西南深山區。近年來這個欠發達縣在各級政府支援下,靠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聲名鵲起。然而,一些部門和單位借助權力在生態環境優越的遂昌縣開闢農産品“特供渠道”,讓當地一些綠色農産品基地高標准保障其部門和單位內部供應。閔慶文説,儘管第二條是負面的,但從兩條消息可以看出現代農業主要解決吃飽的問題,而傳統農業解決的是吃好的問題。

  不過,在各級領導強調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當口,保護農業文化遺産還任重道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