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阿里巴巴副總裁涂子沛:萬物互聯改變世界

  • 發佈時間:2015-05-21 08:2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今天的網際網路,正在從“人人相聯”向“物物相聯”邁進,即通過萬物相連,滲透進入各個産業,産業網際網路呼之欲出,也意味著各行各業如製造、醫療、農業、交通、運輸、教育都將在未來20年被網際網路化。這將極大提高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效率,拉動GDP的增長。

  萬物互聯深刻改變世界

  當下,正是向産業網際網路邁進的轉捩點;萬物相聯是通過網際網路和感測器實現的,硬體的發展正呈現微小化、移動化和消費化三大趨勢,各種傳感設備不僅可以做得很小、很便宜,還可以隨身帶著走,這些微小的設備可以裝備到全世界各種物體之上,包括機器、電器、人體、動物、植物等等,它們收集這些目標的狀態數據,再通過無線網路和其他的物體相互交換數據,形成一個“萬物皆聯網、無處不計算”的世界。

  這其中,機器相聯將是感測器的首要目標。人類在進入機器大生産時代之初,機器的效率在不斷提高,但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後,機器的效率就很難再優化了,也進入了一個停滯狀態,當機器和機器相聯、形成一個系統的時候,一台機器的效率可能成為系統的瓶頸,一台機器的故障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系統的複雜性使工程師常常顧此失彼,系統效率就更難以提高。但如果能通過感測器監測機器的運作狀態,通過計算確認各類設備的良好程度,算準時間對設備優化和維修更新,就可以控制生産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減小由於意外情況帶來的損失。

  全球最大的工業製造商通用電氣將這種運營效率的提高總結為“1%現象”。該公司經過估算指出,如果全世界的飛機引擎維護效率提升1%,全世界每年就可以節省2.5億美元;能源行業的發電設備每提高1%的效率,就可為全球經濟貢獻40億美元;而醫療行業效率如果提升1%,則可以幫助全球醫療行業節約630億美元。以此類推,全世界的機器只要提高1%的效率,就能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

  目前,全世界大概有300萬個重要的、巨大的、日夜運作的機器,這些機器都在一定的溫度、濕度、壓力、振動、旋轉的狀態下工作,這些參數都是重要的監測指標。此外,全世界還有上百億台帶有微處理器的電器,未來都可以裝上感測器,這些機器日夜不停地運轉、工作,可以想像,我們將迎來超級數據大爆炸的時代。

  工業網際網路並不是遙不可及。通用電氣公司已經計劃在旗下大至飛機、小至鐳射手術刀等數萬種産品上都安裝感測器,通過網路將設備運作狀態數據實時傳至平臺,以監測優化這些目標的運作情況。2012年7月,通用公司投資1.7億美元在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市開設了一家電池工廠,16000平方米的廠房內安裝了10000個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分佈在各條生産線上,監控記錄生産過程中的溫度、氣壓、濕度、生産配料、能源消耗等條件,工廠的管理人員則通過隨身攜帶的iPad獲取這些數據,以便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監督和調整生産。

  通過感測器監測生産過程,還僅僅是工業網際網路計劃的一部分,通用電器的目標是:“讓每件産品産生記憶”——未來,産品在出廠前就植入了感測器,記錄了它的生産過程,在産品抵達顧客、開始進入服務環節之後,感測器將每時每刻都記錄産品的運作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和故障,通用可以快速地整合生産記錄、銷售記錄、産品運作記錄這3種數據,再通過分析確定原因。這些分析結果又將反饋到生産環節,以減少失誤。

  除了工業網際網路,還有家居網際網路。各种家居用品,如電器、門窗,下一步都要連上網際網路,我們即將邁進一個智慧家居的時代:你在辦公室裏,可以調節家裏電冰箱的溫度;你在下班的路上,可以控制電飯煲的開關,並關上窗戶、打開空調。甚至還有人體網際網路,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可以監測我們的體溫、心跳、睡眠模式、熱量消耗等指標,還把數據上傳到雲端,供醫生或者保健人員實時分析使用。

  農業網際網路也呼之欲出。由於互聯和大數據的技術,未來的農業種植將更加高效高産。例如,可以把感測器埋在土裏,實時測量土壤的濕度,再和當時當地的溫度相結合,決定什麼時候該給農作物澆水,又該澆多少水,實現農業灌溉的自動化。又如,曾經是軍用技術的無人駕駛飛機也在快速走進民用領域,通過無人機的定時巡邏,可以把整個農場的情況都拍攝下來,過去請一架飛機來拍,成本是1000美元一小時,但現在一架無人機才幾百美元。買下來可以天天拍,甚至每小時拍,然後用軟體分析這些照片,可以發現人眼難以發現的問題,例如灌溉是否均勻、土壤的顏色變化、害蟲災害的識別和預防,根據這些分析的結果可以隨時調整種植措施,農作物的收成就能改善。這些變化,可以概括為大數據驅動的精準農業。

  工業互聯、農業互聯、人體互聯,這些都是上百億元的産業。更有待研究、想像和期待的是,當萬物互聯實現以後,我們所收集的數據,還將在一些新的維度上産生新的經濟價值,這種價值和效用,可能遠遠超出當事人最初收集數據、設計系統的原始目的,可將其稱為“數據的外部性”。例如,大部分美國家庭都有自己的車庫,每個車庫都有一個電動卷簾門,為了監控電動卷簾門伸縮期間的震動情況,電動門中嵌入了一個小感應器。僅僅北美地區,就有幾百萬個這樣的車庫門,感測器也都是現成的,不妨想像,如果把它們全部連接到網際網路上,房主可以監控自家的大門,而且美國大地上每平方米的面積上震動一下,網際網路上都知道,網路對未來抗震防災也會起到一定作用。

  數據外部性的價值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在不侵害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挖掘這種外部性,將給全世界的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2014年8月24日淩晨3點多,美國舊金山地區發生了6.0級地震。美國的兩大可穿戴式設備運營商Fitbit和Jawbone都在次日發佈了他們的大數據分析。數據表明,在距離震中較近的地區,有93%的手環用戶在3點20分被驚醒,其中約一半(45%)的人在地震之後就沒有再睡著,驚醒用戶的比例隨著距離震源的遠近而呈現數據上的規律,這些數據驚人地再現了地震對當地民眾生活的影響。可穿戴式設備收集數據的目的是為了監測、改善個體的健康,但這些數據加總到一起,就産生了另外一個效用,它可以知道一個地區的人是否集體在失眠、集體在焦慮,甚至一個晚上總共翻了多少次身,這些數據,將會怎樣改善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了解、又將怎樣應用到商業和社會治理的領域呢?其作用自不待言,但目前卻沒有定論,想像和探索的空間非常巨大。

  再來看看金融領域。近一兩年,很多國家都出現了P2P借貸平臺和眾籌平臺,即網際網路金融。所謂的P2P借貸,是指個人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向不認識的陌生人申請貸款,而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平臺,會收集大量和借款申請人相關的數據,通過演算法和模型,對其信用作出評估,為貸方提供參考,貸方也可以在平臺上通過數據搜索,把錢借給自己認為條件理想的借款人,整個資金的流動可以完全在網際網路上完成。而眾籌,是通過網際網路向大眾募集資金,甚至可以為一個新創的公司認購、分配股權。其本質上和P2P借貸一樣,都是利用網際網路完成資金的流動,只是眾籌的目的不同:眾籌以項目為導向,包括商業或者公益項目,是一種融資行為,而P2P以個人和小微企業為服務對象,是一種借貸行為。

  可以看到,由於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的作用,P2P借貸和眾籌可以把原來個人的閒錢以及投資不科學的錢變成活錢、聰明的錢,以較快的速度、較低的成本滿足個人和小微企業投資和借貸的需要。金融市場活力和效率的提高,毫無疑問將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教育領域也面臨同樣的革命,線上智慧學習平臺“慕克”的技術已經成熟,正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大規模普及,未來的學校,不會局限在鋼筋水泥的教室,而是在雲端,一位老師上課,可以數十萬人同時聽講,雲端還可以發送為個人量身定制的學習軟體,加上學習者在新媒體社區的實時交流、協作和互助,傳統學校的局限性將被突破,人類知識的傳播將更快、更深、更廣,這將極大地緩解很多國家面臨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

  一言以蔽之,以雲計算、大數據為主要特徵的萬物互聯,將和傳統人人互聯不一樣,它不僅可以加快資訊的流轉速度、增強人們的生活愉悅度,更重要的是,它將極大地拉動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為GDP的增長作出顯著貢獻。其中的關鍵是“雲”,萬物在雲互聯,“雲”在未來必定成為産業、公司和組織的業務依託,雲在資訊時代的作用,將不亞於工業時代的“電”。就像水、電、氣一樣,“雲”將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家庭存在和發展的命脈。

  利用後發優勢把握中國的機遇

  隨著GDP的高速增長,中國國民的年均收入也在大幅提高。由1978年以來中國城鎮、農村居民年收入變化可見,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變化基本和GDP的增長保持了同樣幅度和曲線。再按大眾收入中位數的口徑來考察,還發現,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即使在2012年、2013年這兩年,中國民眾收入的中位值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率。

  從世界範圍來看,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遭遇停滯現象。2014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開始放緩。2014年10月,世界銀行把中國經濟增速從7.6%的預期下調到7.4%,並認為2015年增速還將繼續下降到7.2%。而國內的研究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認為,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為7.3%左右,2015年將下降到7.0%。

  這是不是停滯的徵兆呢?

  回答是不會的。原因就在於,中國資訊技術發展的瓶頸已經突破,産業網際網路的創新正洪波涌起。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一波創新,是應用層面的創新,而不是原生的創新,即把已經成熟的網際網路技術應用到各行各業,改造我們所有的傳統産業。

  應用創新,也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把“1”變成“N”,而不是從無到有,把“0”變成“1”。在這股新的應用創新大潮中,即使和美國相比,中國也沒有明顯的劣勢。不僅沒有劣勢,如果拉長歷史的視野,中國甚至還有優勢。

  來看幾個例子:例如,在美國,固定電話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美國的企業和政府用了90多年的時間在城市和農村鋪設線路,中間歷經無數企業的拆分、政策的調整,才在全社會實現了90%的普及率。今天的中國,固定電話的普及率當然遠遠低於這個比例,但問題是,隨著無線電話甚至網路電話的出現和普及,中國社會不用再沿襲路路立桿、家家鋪線的傳統做法。換句話説,中國通訊設備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已經跳過了固定電話的階段,直接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以一個國家為單位,中國社會不僅大幅節約了成本,還用上了更方便、更快捷、更現代的通訊設備。

  再説金融領域,當年的美國用了幾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全民信用制度。今天,因為掌握了客戶的交易流水數據,阿里巴巴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可以決定是否發放一筆貸款。利用無處不在的充沛數據,中國的全民信用體系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小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來。又如,隨著網路的普及,信用卡將數據化、虛擬化,實體信用卡將大幅減少甚至消失,這意味著我們的銀行不用再像美國銀行那樣建設那麼多的物理網點和自動存取款機了。

  再如汽車,美國的普及率也相當高,平均下來,全國每個家庭擁有一部以上的汽車。中國也正在快速普及的過程當中。但今天的汽車行業,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特點,一是電力車的普及,二是無人駕駛汽車將在幾年內上市。可以預計,越多的充電站,將會帶來更多的購車者,電力車以及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將加速。在這場汽車革命中,毫無疑問,中國也將獲得同樣的跨越性優勢。

  以上優勢的出現,是因為人類正在從工業文明大步邁進資訊文明,因為新技術的出現,人類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些新方法來解決一些老問題,這些方法用的不是鋼筋、水泥和電線,而是雲、軟體和數據。在邁進新型社會形態時産生的這種優勢,是把中國和發達國家放到歷史發展長河中對比産生的一種相對優勢,可以稱之為“後發優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阿里巴巴副總裁 涂子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