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信用管理社會化 社會管理信用化

  • 發佈時間:2015-05-21 00:32:5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關建中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信用社會化所呈現的規律是,不管理社會信用就無法有效管理信用社會,而對信用社會進行有效管理則必須管理社會信用。

  ●能否主動進行社會管理理念的轉折攸關黨對信用經濟社會的管理能力,攸關對信用經濟社會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這一黨的執政基礎的穩固。

  ●對“兩化管理”模式的選擇是實踐創新的頂層設計。從根本上説,“兩化管理”實踐創新就是模式創新,模式選擇決定著實踐的成敗。通過信用體系建設解決社會成員信用資訊不對稱,依據信用資訊管理人們的社會行為,並適時調整社會管理規則,牢牢把握這一“兩化管理”的內核,就能防止模式選擇上的重大失誤。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標誌的社會管理革命,其根本意義在於,通過社會信用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將整個社會的信用管起來,鼓勵守信,懲戒失信,實現社會管理信用化,從而構建起一個體現信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本質要求的,以社會信用管理為基礎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

  信用社會化客觀上要求實現社會管理信用化

  信用是社會成員之間經濟社會活動的一種承諾,是遵循社會管理規則和道德準則維護社會成員正當利益的一種社會行為,可分為廣義信用和狹義信用。

  廣義信用是指社會成員履行社會管理規則和道德準則義務的誠信關係,屬於道德範疇。

  狹義信用是指由債權人與債務人構成的信用關係,屬於經濟範疇。

  誠信和信用關係社會化是中國社會形態轉型的標誌。

  誠信關係社會化表現為:

  1、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誠信關係社會化。

  政府與公眾之間是公權與私利的關係,其誠信關係表現為政府的履責能力。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誠信關係社會化是指,經濟社會發展賦予政府的管理職能與日俱增,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利益交集日益緊密,公權與私利矛盾的對立統一表現為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政府行為能否取信於民,能否滿足公眾對政府清廉與公平的希冀。從本質上講,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利益應該是統一的,因為政府權力是公眾賦予的,且權力運作的經濟基礎亦來自於人民,政府的職責就是服務於民眾,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合法利益需求。政務誠信所體現的政府執政能力攸關國家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運作狀態。

  2、經濟主體之間的誠信關係社會化。

  經濟主體之間是契約式的利益交換關係,其誠信關係表現為對契約承諾的履行。經濟主體之間的誠信關係社會化是指,以契約方式約定經濟主體責權利已成為一種國家制度,這一社會化的契約關係的對立統一表現為當事人信守承諾的行為,普遍的守約行為有利於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而違約行為大行其道則是對他人利益的破壞和對社會經濟活動公平正義的挑戰。商務誠信所體現的契約當事人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攸關國家經濟基本運作機制安全。

  3、公共服務主體與社會成員之間的誠信關係社會化。

  公共産品與服務決定著民生的品質,體現這一內在聯繫的是公共服務主體與社會成員之間的誠信關係。公共服務主體與社會成員之間的誠信關係社會化是指,公共産品與服務已成為民生的必需品,服務與被服務矛盾的對立統一表現為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公共服務主體能否真正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向社會成員提供有品質的服務。社會誠信所體現的公共服務能力攸關社會成員的生活品質和社會穩定。

  4、司法機構與民眾之間的誠信關係社會化。

  司法機構是國家法律的踐行者,其與民眾之間誠信關係的本質是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機構與民眾之間的誠信關係社會化是指,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司法機構與民眾誠信關係的對立統一表現為前者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司法行為能否公正履行法律意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司法誠信所體現的國家公信力攸關民眾的生存狀態和政權穩固。

  信用關係社會化表現為:

  1、信用關係已成為社會成員之間的基本經濟關係。

  由債權人與債務人構成的信用關係社會化,使社會成員扮演著債權人或債務人角色,互以對方信用作為維繫相互關係的必要條件。作為這一基本經濟關係矛盾主要方面的債務人能否履行信用承諾攸關債務鏈形式的社會經濟關係穩定,這是信用關係社會化的第一特徵。

  2、信用關係已成為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

  從本質上講,信用關係是一種由債權人與債務人組合的資本形態,這一信用資本形態加入社會資本流動體系成為社會再生産賴以正常進行的主要流動性模式時,社會經濟基礎的形態就成為信用關係。社會信用關係穩定與否攸關上層建築的狀態,這是信用關係社會化的第二特徵。

  3、信用關係社會化形成了推動信用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對矛盾。

  有效揭示債務人信用風險是在社會範圍內組合信用資本滿足再生産所需流動性的前提條件,這一現實需要選擇獨立第三方信用評級作為構建社會信用關係的媒介。於是,就形成了兩對矛盾,一對矛盾是生産與信用,當信用關係成為社會消費能力形成的源泉時,生産與消費的矛盾就轉化為生産與信用的矛盾,生産要求不斷擴張信用規模增加消費能力是這一矛盾的本質,因此,它是信用經濟發展的順週期力量;另一對矛盾是信用與評級,評級的職能是向債權人揭示債務人的最大安全負債數量邊界,描繪信用擴張紅線,阻止信用無度擴張是這一矛盾的本質,因此,它是信用經濟發展的逆週期力量。兩對矛盾作為信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量是信用關係社會化的第三特徵。

  信用社會化使中國邁入社會信用化時代,此時,信用與社會管理成為一個新的矛盾統一體。

  信用管理社會化。信用社會化由六個層次構成:一是城市信用,二是行業信用,三是經濟體信用,四是農村信用,五是個人信用,六是網際網路信用。城市包容了所有社會信用元素,它是社會信用的中樞;行業是信用社會化的連接體,它是社會信用的動脈;經濟體是信用社會化的細胞,它是社會信用的基石;農村是信用社會化的單元體,它是社會信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個人是信用社會化的載體,它是社會信用的主導;網際網路是信用社會化的新載體,它是社會信用的加速器。信用社會化使全體社會成員的經濟社會活動體現為一種信用關係,整個社會由信用關係所連接,不同層次的信用相互滲透和影響,互為存在的條件,社會信用風險正在日益呈現為人們的經濟社會活動信用與社會管理規則和道義準則的碰撞、衝突,因此,信用社會化客觀上要求從社會角度審視信用與社會管理的關係,提出了按照其本質要求,通過對社會信用風險的有效管控,實現社會管理信用化。

  社會管理信用化。信用與社會管理是中國進入社會信用化時代的主要矛盾,信用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則表現為人們的社會行為是否對社會管理規則和道義準則的遵守,對社會成員行為資訊的管理是實現信用與社會管理矛盾統一,從而完成社會管理目標的唯一正確途徑。此時,社會管理就是在管理社會信用關係,就是要解決影響社會信用關係健康發展的社會信用資訊不對稱問題。誠信關係與信用關係本質上是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全社會的誠信關係狀態決定著體現國家管理意志的社會治理規則能否有效實施及其社會管理的成敗,全社會的信用關係狀態直接決定著國家經濟走向和經濟基礎的穩固及建立其上的社會誠信關係狀態和社會管理效果。通過對全社會誠信關係和信用關係的管理,實現社會管理信用化,是維護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和諧發展之根本,是信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對構建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要求。

  信用社會化所呈現的規律是,不管理社會信用就無法有效管理信用社會,而對信用社會進行有效管理則必須管理社會信用。

  “兩化管理”實現模式

  “兩化管理”是指信用管理社會化和社會管理信用化。從根本上講,信用社會管理是對人的信用行為管理,是調整社會管理規則,實現人的社會行為與管理規則的統一。行為與規則是一種社會信用關係,行為是這一矛盾統一體的主要方面,遵守或違反規則的行為資訊是判斷守信或失信的唯一依據,因此,信用社會化背景下社會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對社會信用資訊的管理,這是我們設計“兩化管理”實現模式的理論基礎。

  構建一個覆蓋所有社會成員信用資訊的管理體系是實現“兩化管理”目標的頂層設計。信用體系建設的任務有二:一是徵集社會信用資訊;二是使用社會信用資訊。其實現模式則表現為:建立徵集和使用社會信用資訊的制度體系及信用資訊服務體系。

  “兩化管理”實現模式的責任主體有兩個:一是政府;二是專業信用服務機構。兩個責任主體有內在聯繫,但不能合而為一,這種責任分工是由“兩化管理”本質要求所決定的。

  信用管理社會化和社會管理信用化要求將社會成員的信用納入社會管理的首要內容,實現信用與社會管理的統一,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管理全體社會成員的信用體系必然成為政府管理信用社會的首要職責。政府履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遵循信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建立社會信用管理制度體系。

  ——從承擔社會信用管理助手責任的角度定位並選擇有責任擔當能力的獨立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作為信用資訊服務主體。

  ——率先垂范,以政務誠信引領社會誠信,實現以信用資訊為行政基礎的社會管理轉型。

  政府在履行“兩化管理”責任時,特別要防止出現以下兩類錯誤:

  一是政府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獨攬社會信用管理制度設計和信用資訊服務。制度建設理應是政府的分內事,而資訊服務和評級的專業水準則會直接影響政府形象,形成政府與社會新的矛盾點,這將動搖信用社會管理的根基。

  二是用一般市場競爭原則管理信用服務機構,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破壞性制度環境。試圖通過市場競爭讓信用服務機構扮演政府進行社會信用管理助手角色,結果必將適得其反,加劇社會信用資訊不對稱,遲滯“兩化管理”實施進程。

  信用管理社會化和社會管理信用化最終是通過全社會信用資訊的一致性、可比性、流動性實現的,因此,專業信用服務機構的狀態攸關“兩化管理”成敗。信用服務機構履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從擔當政府管理信用社會助手的責任意識出發,研究中國社會信用風險形成規律,構建社會信用管理理論體系,為準確認識社會信用風險提供方法指導,使其具有履行職能的專業理論基礎。

  ——構建履行信用資訊服務公共責任的能力,用持續創新的專業信用資訊服務滿足信用經濟社會發展對“兩化管理”日益增長的需求。

  信用服務機構在履行“兩化管理”職能時,亦要防止出現兩類錯誤:

  一是為追求自身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信用服務機構是政府賦予“兩化管理”職能的特殊市場主體,其首要責任是完成“兩化管理”工作要求,在履行公共服務責任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而絕不能本末倒置。

  二是服務能力差且缺失其提升的內在機制。如沒有改善專業服務能力與糾正市場需求偏離度的內生動力,這樣的信用服務機構最終將被逐出市場。

  信用管理社會化和社會管理信用化模式設計體現的是對信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攸關信用社會管理成敗,我們要避免因“兩化管理”模式設計錯誤支付更多的社會管理成本。“兩化管理”是中國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所推動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在路線圖設計上,絕不能走摸著石頭過河,先亂後治理的路子。

  “兩化管理”考驗執政能力

  “兩化管理”是中國社會進入以信用關係為經濟基礎發展階段,對社會管理轉型的本質要求;是順應信用經濟發展規律,調整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關係的戰略主動。能否深刻認識這一歷史進程推動社會管理方式變革的必然性,能否按照信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管理好信用社會,是對執政黨在信用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的新考驗。這一考驗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能否主動變革社會管理理念。

  黨的執政能力集中體現為對社會的管理能力,體現發展規律的社會管理思想是指導黨執政實踐的前提。信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向黨提出了變革社會管理理念的歷史任務。

  中國已進入信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信用關係社會化使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經濟基礎變革。由債權人與債務人構成的信用關係是一種資本形態,由信用關係構建起來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再生産賴以正常進行的資本流動系統,信用關係已是形成社會消費需求的最主要驅動力,信用關係的狀態對社會再生産和消費需求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當今中國社會成員之間的基本經濟關係表現為債權債務關係,這種社會化信用關係構成了中國社會的新型經濟基礎,它使中國邁入了以信用關係為經濟基礎的時代。

  信用關係的可持續發展客觀上需要為其創造一個重諾守信的社會誠信環境,需要社會成員遵守社會管理規則,需要以誠信為核心的社會價值理念調整每個成員的社會行為。社會成員的管理規則遵守狀態對信用關係的穩固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體現執政權力意志的社會管理規則及其遵守能否滿足以信用關係為經濟基礎的根本需要就呈現為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關係。

  通過管理社會誠信關係實現穩固信用關係之目的本質是構建適合信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關係,它要求我們黨要敏銳地洞察中國社會發展的這一歷史需要,適時進行社會管理思維方式的變革,構建起全新的信用經濟社會管理價值觀。能否主動進行社會管理理念的轉折攸關黨對信用經濟社會的管理能力,攸關對信用經濟社會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這一黨的執政基礎的穩固。

  2、能否主動進行信用社會管理理論創新。

  黨的執政能力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和掌握基礎上的,信用經濟社會有其特定的發展規律,研究規律,創新信用社會管理理論,建立先進社會管理思想的理論基礎,將使黨擁有管理信用經濟社會的理論自信。

  信用關係作為信用經濟社會最為活躍的經濟細胞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社會,對信用關係的正確認識是構建信用社會管理理論的基礎。然而,我們對其認識幾乎是空白。比如以下幾種關係:

  (1)金融與信用關係。

  金融的本質是由債權人與債務人構成的信用關係。從這個定義出發,可以使我們進行符合事物內在邏輯的推理,信用關係就是一種資本組合形態,發展金融就是進行信用關係社會化,信用關係社會化構成了由債務鏈形式的社會資本流動體系,這就是社會信用體系,泡沫化信用關係破滅將導致社會信用體系動蕩,形成信用危機。但現實是,無論研究金融、從事金融、還是學習金融的每人平均不能準確回答金融的本質是什麼?這不僅使人們難以認識金融的發展規律,而且導致決策上的錯誤,甚至引發金融危機。

  (2)國民經濟發展與信用關係。

  信用關係社會化使其成為創造消費需求的主要方式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信用關係社會化是一種國民債務,以國民財富創造能力為根本的償債來源(信用資源)決定著國民債務的規模,客觀上形成了信用關係—信用資源—國民債務—國民消費—國民經濟的邏輯關係,構成國民經濟的新型重大比例關係,唯有建立在國民信用資源基礎上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才是可靠的。

  (3)信用評級與信用關係。

  信用評級的功能是運用科學方法區分債務人信用風險程度,使互不相識的債權人與債務人構建起信用關係,這種媒介作用決定著信用關係的狀態,並因此決定著經濟基礎的穩固。

  3、能否主動進行信用社會管理實踐創新。

  實踐是理論的源泉,理論是實踐的總結,信用社會管理實踐創新對於提升黨的執政能力更具有積極意義。

  信用社會管理實踐創新的根本要求是發現信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按照規律進行管理模式的科學創新,任何違背客觀規律的“創新”都將導致信用社會管理的失敗。因此,主動進行信用社會管理實踐創新就是認識信用經濟社會構成元素內在聯繫和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管理理念的過程,是完成實踐—認識—實踐的過程。主動實踐是構建黨對信用經濟社會執政能力的必然。

  對“兩化管理”的正確認識是實踐創新的前提。“兩化管理”是在信用經濟社會條件下,為穩固黨的執政基礎而必須進行的一場社會管理模式變革,是有效履行政府職能的需要,由此出發,才能找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定位,防止將這樣一項攸關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社會工程一般化,從而喪失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歷史機遇。

  對“兩化管理”模式的選擇是實踐創新的頂層設計。從根本上説,“兩化管理”實踐創新就是模式創新,模式選擇決定著實踐的成敗。通過信用體系建設解決社會成員信用資訊不對稱,依據信用資訊管理人們的社會行為,並適時調整社會管理規則,牢牢把握這一“兩化管理”的內核,就能防止模式選擇上的重大失誤。

  黨中央一系列有關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決策正在指引全黨進行社會管理模式的轉型實踐,我們有責任通過實踐創新,向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為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和世界信用評級集團董事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