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立醫院終於這樣改:醫術、醫德歸來

  • 發佈時間:2015-05-18 15: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在縣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之後,國務院辦公廳最近又印發《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部署深化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意見》提出9方面31條改革任務,其中包括破除以藥補醫,以及建立新的醫療人事薪酬制度等強力措施。總的來看,由於《意見》更加強調公益、責任,以及資源合理佈局,普通人發愁的醫療問題可能就此解決或明顯改善。

  醫療資源重心下移 家門口就能看病

  提到醫療,在整個流程中老百姓首先遭遇的就是看病難的問題。看病要跑大城市、大醫院,掛號要靠號販子……本來身體就不好,還要這樣輾轉折騰。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落實以後,這個問題有望得到極大的緩解。

  很明顯,老百姓看病難源於醫療資源的分佈不合理。對此,這次的《意見》提出了三個專門的應對措施。一是優化城市公立醫院規劃佈局,醫療機構的設置規劃,要結合服務人口與服務半徑、城鎮化發展水準和群眾醫療需求變化。國務院醫改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胡善聯認為,流動人口、新城區人口將是主要的受益者。

  胡善聯:在城區裏面,流動人口的增加,或者很多地方的中心城區現在把人員疏散了,在這個過程中間,可能一些新導入地區,就需要新增加醫療機構和設備。

  第二是在增量上做文章,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公立醫院改革,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辦醫,擴大衛生資源總量。

  再有就是構建分級診療服務模式,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也就是説,不用大病小病都往三級醫院跑,在家門口也能看病了。這對老年人來説絕對是個福音,因為不少老年疾病都需要終身治療,隔三差五的往大醫院跑肯定不方便。而在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看來,醫療重心下移還有另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饒克勤:把這個疾病的預防往前走,往下走。就是説能夠作為預防,幫助老百姓通過健康教育,改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説我們把疾病的治療,變成疾病的預防和防治結合。

  藥佔比降到三成 醫院更重公益性

  當然,除了看病難,對於公立醫院的醫療,老百姓反映最多的恐怕還是看病貴的問題。藥價奇高,導致醫院小病大治、過度醫療,也讓患者“病不起”。甚至還有更觸目驚心的説法:一場大病足以毀掉一個家庭。

  針對高藥價和較高的診療費用,《意見》提出:降低藥品、醫用耗材費用,取消藥品加成,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數據顯示,我國的藥費佔到整個醫療費用的四成甚至一半以上,而其他國家一般是在20%上下。《意見》明確: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佔比總體降到30%左右。饒克勤認為,降低藥佔比的關鍵是補償機制。

  饒克勤:它關鍵是在於補償機制的建立。我們現在藥品加成是15%,越到基層這個比例就越高。如果説取消了以藥補醫,同時你把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體現出來,藥佔比不用去控制它也會下降。

  另外,在公立醫院的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意見》提出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胡善聯認為,這也有利於降低患者的診療費用。

  胡善聯:公益的話,你就要考慮到老百姓的感受,以病人為中心,能夠更好地、合理地使用醫療費用。從這個方面來講,當然最終還是對病人解決看病貴的問題有一定的作用。

  醫術醫德獲重視 醫患關係更和諧

  還有一大醫療難題,就是醫患矛盾。這當然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少數醫生缺乏醫德,索取紅包,不見錢不救人等醫療腐敗,直接導致醫患關係的緊張。對此,這次改革試點提出:在醫生的考核上,要突出崗位工作量、服務品質、行為規範、技術能力、醫德醫風和患者滿意度,將考核結果與醫務人員的崗位聘用、職稱晉陞、個人薪酬掛鉤。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表示,緩解醫患矛盾,還應該做出系統性的調整。

  某醫生:從醫務人員的角度説,他自己應該有一些道德規範、做事的原則,但是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整個一個系統工程。醫患矛盾太複雜了,社會大環境也好,醫院的局部環境和醫生的個人表現這些都有關係。

  所謂的系統性因素,其中包括體制、機制的扭曲。在一些公立醫院,醫生醫術高明不算真本事,多開藥給醫院創收,才算是大能力。對於這樣扭曲的考核機制,《意見》明確: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醫務人員個人薪酬不得與醫院的藥品、耗材、大型醫學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饒克勤認為,這有助於重建醫患之間的信任。

  饒克勤:今後醫生看病收入,以他看多少病人,看好多少病來作為他的考核。這樣他就不會去多開藥,多開檢查了。這樣合理的醫療行為,對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記者呂紅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