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居珠三角首位 廣東低碳生態規劃的惠州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5-18 09:31:00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近日,省領導率隊現場檢查珠三角九市推進“九年大跨越”的新進展。在經濟下行壓力仍存、環境資源約束趨緊的形勢下,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駕齊驅,成為新常態下珠三角各市乃至廣東不可回避的命題。檢查中,惠州率先編制低碳生態規劃,以“碳規”引領推進多規合一的做法受到高度肯定。今年一季度,該市生態指標與主要經濟數據位居全省前列。惠州模式成效初顯,印證了科學規劃綠色發展既可留住綠水青山,也可得到金山銀山。
看不見黑煙囪、聞不到刺鼻的氣味……作為我省兩大石化工業基地之一,惠州大亞灣石化區藍天白雲常伴。未來一兩年內,數百億元的先進石化産能還將陸續投産。但在“碳規”的約束引導下,石化區節能減排技術在國際領先,碳強度將逐年下降。
今年一季度,惠州經濟總量增長8.5%,位列全省第一;在生態環境方面,惠州成為全國重點監測的74個主要城市中唯一一個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達100%的城市,空氣品質居珠三角首位,近岸海水水質全省最優。去年,惠州成功創建全省首個地市級“國家森林城市”,不僅如此,惠州用3年時間實現經濟總量從2000億元到3000億元的跨越。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周歡 王彪 發自惠州
策劃統籌:張東明 王更輝 鄧紅輝 謝思佳 陶然 黃沁
項目建設有“碳規”可循
作為惠州經濟發展的一大引擎,環大亞灣新區是惠州碳排放較集中的區域,但這裡卻萌生了全市的首部“碳規”,也初嘗節能減排的“甜頭”。
“大亞灣東區九成以上的企業供熱來自我們發電的餘熱,企業再也不用零散地自建小鍋爐。”看著監控室內在個位數跳動的排放數據,國華惠州熱電分公司副總經理何文告訴記者。去年該公司投入過億元在省內率先對1號機組進行“近零排放”改造。改造後的燃煤機組排放水準比燃天然氣的機組更低,實現了灣區集中供熱、集約減排的目標。
2014年2月,省政府印發《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提出要把環大亞灣新區建設成為港城融合的生態灣區。為加快環大亞灣新區低碳生態建設,併為下一步全區低碳發展與生態建設提供指導,省政府要求編制《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低碳生態專項規劃(2014—2030年)》(簡稱《環大亞灣碳規》)。今年初,該規劃印發實施。該規劃提出,強化産業集聚區集中供熱供電,促進工業餘熱、余壓、余氣資源的綜合利用。
在經濟支柱的石化産業上,“碳規”的引導作用很快得到了體現。
在大亞灣石化區西區,總投資506.6億元的中海油惠州煉化二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該項目將新增1000萬噸煉油和100萬噸乙烯的生産規模,預計每年增加稅收150億元以上,拉動下游近2000億元産業鏈。該項目所産多種有機化工原料均可在石化園區內被加工利用,大大減少了運輸能耗,綜合商品率達到94.2%。
“隔墻供應”發展迴圈經濟是大亞灣石化企業的一大特色。汽水的泡泡、舞臺的煙霧其實使用了石化廢氣中的二氧化碳為原料,經過壓縮、分離和凈化,生産高純度的食品級二氧化碳氣體及乾冰。
實際上,《環大亞灣碳規》明確提出,要探索石油化工領域的節能降耗,鼓勵油氣伴生資源綜合利用及石油儲運設施揮髮油氣回收技術開發應用,提高副産物綜合利用效率;劃定了整個環大亞灣新區的基本生態控制線比例為59.33%。
記者在鄰近石化區的澳頭中心城區海邊看到,總面積逾28公頃的紅樹林公園綠樹蔥蘢,俯仰間滿目疊翠,不時有鷺鳥飛過。
接省達區的低碳藍圖
省政府對環大亞灣新區關於“碳規”的先行探索充分肯定,並寄望惠州將此經驗推廣到全市。“編制惠州市低碳生態規劃”隨即納入了《惠州市2014年重要改革任務要點》。
4月21日,由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主持並聯合中山大學科研團隊多次調研修訂的《惠州市低碳生態規劃(2014—2030年)(公眾諮詢稿)》(簡稱《惠州碳規》)公開徵求意見。
惠州市全域11343平方公里陸地、4519平方公里海域將被納入“碳規”,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
據《惠州碳規》提出的目標,預計到2020年,惠州市碳排放總量達到4200萬噸,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達到0.78噸二氧化碳/萬元,較比2005年下降47.7%。到2030年,碳排放總量達到6300萬噸,單位GDP碳排放強度較比2020年下降30.8%;在空間格局方面,強調通過“一城六組團”的城鄉佈局,優化城市功能,營造生態友好、綠色宜居的低碳城鎮空間。
惠州西部的潼湖濕地是省內極少的典型內陸淡水湖泊濕地,周邊曾分佈著磚廠、養豬場等污染源。如今,在“碳規”引領下,經過政府積極整治和建設,潼湖濕地周邊128平方公里的區域正被打造成潼湖生態智慧區,目標是建成支撐惠州未來10—20年發展的“綠色引擎”。惠州市住建局副局長施為學介紹,目前該區已簽約和擬簽約項目達20個,預計投資總額約285億元。
惠州市發改局負責人介紹,《惠州碳規》注重與《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惠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惠州市主體功能區規劃(2006—2020年)》等規劃相銜接協調。而惠州在制定主體功能區規劃時,也將“生態文明”作為總體目標之一,提出“構建生態安全的地域開發格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示範區”;同時,根據惠州的實際,規劃五大功能區,構建“一帶(藍色海洋帶)、一廊(市域生態水網廊道)、三區(生態控制區)、三核(生態綠核)”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探索協調前後規劃“多規融合”
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師、參與《惠州碳規》編制的肖宇看來,除了縱向上接省級規劃、下引縣區規劃,《惠州碳規》另一創新特點在於橫向突出了低碳生態規劃主線的作用,有助於其他規劃融入“碳規”的要求,契合了國家和省當前試點推進的“多規合一”的做法。
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低碳生態規劃為主線、推進多規合一。然而,低碳生態規劃在後,其餘規劃在前,這個難點如何協調?
惠州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城鄉規劃中的生態控制線、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國土紅線尚在修改劃定中,所以《惠州碳規》的主線作用首先體現在編制低碳生態規劃的時候,結合了國土、經濟社會、城市規劃的相關內容,並從低碳生態的角度提出要求。
“未來,對生態控制線、林業生態紅線、土地開發利用紅線等,我們都可以通過地理資訊系統將這些紅線全部顯示到一張底圖上,並結合‘碳規’進行比對,進行有效融合與調整,促進多規合一。”肖宇説。
此外,惠州即將出臺的系列專項規劃也就《惠州碳規》的要求進行了銜接。
低碳生態將實現量化考評
廣東在“碳規”的探索上起步較早——2013年11月25日,省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簽署《關於共建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示範省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框架協議》),我省成為全國首個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示範省。當中,“碳規”是示範省建設的一大亮點。《框架協議》提出,研究編制實施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建立符合廣東實際的低碳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評價指標,並將低碳生態的主要目標和技術指標落實到各層次的法定城鄉規劃之中,實現空間的量化考評。
目前,《廣東省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編制指引》《廣東省綠色生態示範城區規劃建設指引》《廣東省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指引》已印發全省各地級以上市參照執行;《廣東省低碳生態城鄉規劃管理規程》《廣東省慢行交通規劃指引》將徵求各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意見後印發。系列技術指引的出臺為積極構建“碳規”體系奠定了基礎。
為推進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示範省,廣東今年起開展規劃大會戰,用1年時間制定市、縣、中心鎮“十三五”近期建設規劃,成為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平臺。
記者觀察發現,我省在推進“三規合一”過程中,生態優先的底線思維也逐漸明晰,為未來“碳規”的制定打下了基礎。
省府辦公廳於今年2月印發《廣東省“三規合一”工作指南》,這是全國首個省域“三規合一”技術指南,提出建立城市增長邊界控制線、産業區塊控制線、生態控制線和基本農田控制線等“三規合一”控制線體系的技術和管理要求。
記者觀察
“碳規”先行
兼得綠水金山
探索“碳規”先行的惠州模式錶明,後發地區可以通過主動作為將低碳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綠色發展推動實現趕超跨越。
在肖宇等規劃專家看來,惠州模式首先強調重視碳匯基礎,對現有碳匯加以保護。2013年惠州全市碳匯總量為381.5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20.9%;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1.28%,位居珠三角第二位。未來惠州還將持續開展多層次的植樹造林活動,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更鮮明的是,《惠州碳規》突出結構減排。記者觀察發現,《惠州碳規》根據經濟發展情況以及溫室氣體的生成總量,在各領域減排途徑的側重點上,對2020年、2030年目標年度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率進行差異化安排。這種做法在城市生態環境的相關規劃中很少見。
從長遠來看,惠州則謀劃打造環大亞灣新區“藍色引擎”和潼湖生態智慧區“綠色引擎”,大力發展精細化工、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濱海旅遊以及移動互聯網、平板顯示、雲計算、現代裝備製造業等産業。2014年,全市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提高到41.8%、62%。這些在新常態下培育的綠色增長點,推動惠州“綠色”和“發展”協同並進。《惠州碳規》還強調多領域系統推進,從産業、城區、能源發展等八大領域,推動城市的低碳生態轉型。
■名詞解釋
“三規合一”:三規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則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加強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確保“三規”確定的保護性空間、開發邊界、城市規模等重要空間參數的一致。
“碳規”:指在“三規”的基礎上,探索研究編制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其“以功能定項目、以項目定指標、以指標定控規”的原則,從區域發展、環境安全、産業佈局、資源利用等方面加強科學調控。
“多規合一”:是指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個規劃的相互融合,融合到一張可以明確邊界線的市縣域圖上,實現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解決現有的這些規劃自成體系、內容衝突、缺乏銜接協調等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