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科普”為啥更吸引中國孩子?
- 發佈時間:2015-05-18 02:31:3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民族文化宮的“全國科技周”啟動式現場,透明塑膠布圍出一個瀰漫著醋味的“開放式廚房”。廚房外的孩子排了一個小時的隊,等著跟英國爺爺戴維·伊萬斯做化學實驗。
白鬍子、白頭髮,壯實的戴維·伊萬斯博士有點像肯德基門口的老頭,只是他的白大褂前襟口袋被圓珠筆、直尺和金屬工具撐滿了,一看就是科學家。他和幾位研究生志願者指揮孩子們穿上白大褂,戴上藍色彈力薄手套、護目鏡,把醋、小蘇打和葡萄幹攪合在一起。發現葡萄幹在液體裏翻滾,一個孩子興奮地叫起來,伊萬斯彎下腰,陪著笑道:“有意思哈!”
去年的北京城市科學節上,戴維的化學實驗室門口,隊伍最長時要排三個小時。在中國的科普展會上,能夠像遊樂場一樣吸引孩子排隊的項目,記者的印象中以此為最。
戴維是北京化工大學的教授,獲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普大獎“卡林加”獎。他用流利的中文跟記者聊怎麼做好科學傳播。
“孩子動手是最重要的。科學展上,我見到的機器人太多了,小孩子去按一個鈕,就結束了。”戴維説,中國科普有時也會展示一些簡單的物理實驗,但適合動手的化學實驗幾乎沒有。
戴維説,動手做實驗是很多英國人的習慣,他自己就是十一二歲開始,買了化學材料在家裏做實驗的。“英國有兩百多年的傳統,法拉第當年就在耶誕節前公開做實驗表演。實驗的習慣,需要很長時間去形成”。
戴維和同事引入了國際上通行的一些有趣實驗。這些實驗毫無危險,只涉及一些廚房用品,比如一個讓試管裏大量涌出“牙膏泡沫”的實驗,只用了酵母粉和洗潔精這類材料。
“你看,這個孩子拿筷子去攪拌,我們沒有告訴他這麼做,是他自己想試。”戴維説,“那個孩子又倒進去一些小蘇打,他想看看會發生什麼。”
戴維拿起一件有蓋的透明杯子,使勁晃了晃,杯子裏的透明液體變紅了;又晃了晃,液體變綠了。
“有的孩子認為原因是蓋子,他從底下看蓋子但看不出什麼。有的孩子認為是瓶子裏空氣的作用。”戴維説,“我們會請他們想一想,怎麼才能證明你是對的呢?比如,你可以把兩個瓶子裏的液體倒進一個瓶子,這樣就沒有空氣了,再看會不會變色。”
戴維説孩子們因此感受到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實驗去證明你的想法,而不是無意義地爭論。
有些孩子喜歡熱鬧,玩玩就好,並不問為什麼。戴維和同事也不會去“引導”。“要讓孩子覺得科學不是負擔,而是樂趣。”
跟孩子一起,戴維總是精神抖擻,笑容可掬。“有人問我累不累,我説,看著孩子們這麼高興,他們的勁都傳給我了。”
作為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地區的主席,戴維每個月都要外出兩三次,參加學校講座和科學活動。記者看過他在城市科學節開幕式上的表演:他把手裏的一枝花變了顏色,還製造出騰空烈焰,博得滿堂喝彩。
戴維説,這種實驗表演很費時間,需要前一天準備器材,當天提前一小時到場“綵排”。他説,相比之下,大學教授講課就輕鬆多了,提前5分鐘到教室,隨身碟一插,按照以前的備課材料再講一遍。
戴維説,中國老師們不太熱衷科學傳播,主要是因為“太忙,壓力太大,需要評‘傑青’。”
戴維的另一個優勢,是他“不看重面子”。有中國同行問他,萬一實驗演砸了怎麼辦?戴維説,那樣也好,可以跟下面的學生探討為什麼會失敗。
(科技日報北京5月17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