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 發佈時間:2015-05-14 07:31:09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宜軍本報記者于險峰張仁軍
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意見的出臺,對瀋陽農業大學科技人員是一個激勵。瀋陽農大特種玉米研究團隊的帶頭人史振聲告訴記者,他們早就盼望這一天了,因為科研體制機制的原因,他們育出的許多好品種不能很好地推廣與應用。
説“沈爆2號”可能許多人不知道,大家常吃的爆米花就是由它而來。“沈爆2號”是我國第一個爆裂玉米雜交種,就是由特種玉米研究團隊育成。團隊先後育成爆裂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及普通玉米等一系列玉米新品種20余個,目前有4個新品種正在試驗之中。
瀋陽農業大學副校長王鐵良説,學校已經成立“綜合改革領導小組”,正在制定一系列政策,將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學校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辦學品質,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新模式,促進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打破國外品種壟斷
今年的“3·15”日,瀋陽農業大學財務處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背著一個塑膠袋裝了5萬元的現金,交給瀋陽農大作為草莓新品種“艷麗”的十年使用費。
這人是燈塔市中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羅振波,問及為什麼要種“艷麗”,他告訴記者:“去年我從農大引了這個品種回去試種,發現它産量高還耐運輸,上市後比其他草莓一斤還要多賣一元錢。大家還想種但買不到苗,於是我找到農大簽了授權使用合同,正在準備建一個300畝的育苗場自己繁育。”
“艷麗”是瀋陽農大張志宏教授為首的草莓研究團隊的成果,它的出現將打破外國品種一統天下的局面。目前我國草莓的栽培面積超過200萬畝,年産量超過300萬噸,均居世界第一位。遼寧草莓種植面積在30萬畝以上,居全國第一位。但是放眼望去,我國草莓生産上使用的品種幾乎全部是外國品種,多數還是專利品種。
“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草莓新品種,對促進我國草莓産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這個團隊都説自己是草莓人,憑著對農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一定要育出自己的品種。現在已經有了3家與我們簽約授權。”張志宏教授對記者説。
近年來,瀋陽農大高度重視成果轉化工作,從轉化辦法、轉化形式、科技仲介及激勵政策等方面著手,把市場需求、社會需求作為出發點,推動科研力量進入市場創新,加速研究成果的轉化推廣,讓科研成果真正服務於社會。
瀋陽農大科技處處長岳喜慶向記者介紹説,為鼓勵科研人員多出成果,學校制定了科技獎勵辦法,如對獲得的國家級和省級成果獎,學校按獲獎獎金的1:1予以獎勵。科技成果、職務發明、專利技術轉讓收入的25%為課題組勞務酬金,45%用於補充課題組科研經費。
保證國家的“米袋子”
東北粳稻擔負著確保我國“口糧”安全的重任,提起“沈農265”、“沈農9816”這兩個超級稻品種,在北方粳稻生産區赫赫有名。
“沈農265”是瀋陽農大陳溫福院士領銜的“北方粳稻核心科技創新與關鍵技術”創新團隊育成的我國第一個直立穗與大穗相結合的粳型超級稻品種,並在生産上大面積推廣和應用。
“十一五”以來,該團隊承擔了60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深入開展了水稻遺傳育種、栽培生理和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粳稻研究技術體系,培育出了在生産上表現突出、産量潛力高的3個粳稻新品種。
最近兩年又有兩個新品種“北粳1號”與“北粳2號”問世,去年畝産達1500斤以上。開原市宏大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姜洪大告訴記者:“今年陳院士他們又有‘沈農1406’等3個品種在我這做試驗,育苗工作已經完成,就等著到時插秧了。”目前,團隊新培育的13個新品種已經進入區試階段。
去年底,經遼寧省教育廳批准,瀋陽農大獲批籌建“東北粳稻遺傳改良與優質高效生産協同創新中心”,中心將打破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體制壁壘,把人才作為協同創新的核心要素,通過系統改革,充分釋放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方面的活力,快速提升東北粳稻高效生産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和水準,為東北地區粳稻産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豐富國家的“菜籃子”
在嚴寒的冬日能夠吃到新鮮的蔬菜,這跟瀋陽農大設施園藝團隊的創新不無關係。該團隊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我國最早從事設施園藝的教學與研究團隊之一,而且是最早從事日光溫室蔬菜栽培的教學與研究的團隊。
上世紀80年代起,為解決我國北方寒區冬季蔬菜供應難題,團隊創建了日光溫室蔬菜生産技術體系。90年代以來,張玉龍教授帶領的團隊先後實現了北緯43.5°(最低氣溫低於-30℃)地區冬季不加溫生産果菜並獲得高産的先例。
團隊與朝陽市政府簽訂技術合作協議,為朝陽市建設百萬畝設施農業作出巨大貢獻。遼寧省現在已成為全國日光溫室第一省,全省設施農業已達1100萬畝以上。
過去蘋果的主産區在遼東半島,瀋陽農大呂德國教授帶領果樹栽培與生理生態學術創新團隊,密切關注我國北方冷涼地區以“寒富”蘋果新興果樹産業發展,為瀋陽市為代表的冷涼氣候區建立了適合當地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寒富蘋果現代栽培技術體系”,利用10餘年時間,將“寒富”蘋果由幾萬畝推廣到100余萬畝,使瀋陽等地區也因此由“非蘋果産區”躋身到了國家新興蘋果産區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