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致富路修進大山深處

  • 發佈時間:2015-05-14 05:58: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每隔幾天,二合垣村79歲的王文西老漢就會坐上班車,去十公里外的木缽鎮上吃碗羊肉,轉轉親戚,下午的時候坐車回村。一年前,“這麼美的生活”王老漢“想都沒想過”。

  盤繞在山梁溝壑間的小路曾是甘肅慶陽市環縣二合垣人心裏的痛。3年前,這個小山村的好支書黃繼龍開著自家的農用三輪車幫群眾送化肥的時候,從山路上滑進溝裏,再也沒有醒來。

  “山大溝深路不好,以前每年都發生交通事故。更頭疼的是村裏種了啥也運不出去,怎麼脫貧?”讓人欣慰的是,去年縣上新修的公路通到了村裏,站在村口那座為了紀念黃繼龍而命名的“繼龍橋”前,二合垣村的新支書王志祥如今不用為這事頭疼了,“路修好了,村裏成立了種草合作社,滿山遍野的苜蓿草除了村裏發展養殖業,還能賣給鎮上的養殖場。”

  用王文西老漢的話説,“路通了,這一片山都盤活了,日子就有奔頭了!”彎彎曲曲的羊腸路,像繩索一樣把環縣人與貧窮、落後、閉塞捆綁在一起。在木缽鎮的另一片山裏,高樓垣村的郭漢成對二合垣的新變化滿心羨慕,“現在通到村裏的是土路,彎子多,剛能過去一輛三輪車。”所幸的是,通往高樓垣的柏油路今年也開工了。

  慶陽是以南梁為中心的原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片區,2012年底全市貧困人口74.85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2.6%,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貧困原因,用群眾的話説,就是窮在‘天’、困在‘路’、貧在‘人’、弱在‘帶’。”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分析説,在“天”,就是自然環境差,靠天吃飯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困在“路”,就是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全市1261個行政村中有429個不通油(水泥)路;9107個村組中有5462個不通砂石路。貧在“人”,就是基本技能差,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弱在“帶”,就是資源開發對地方發展和群眾增收的帶動能力弱。

  欒克軍説,慶陽緊扣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總目標,確定了每年減貧10萬人以上,2017年貧困面下降到8%以內,全市基本消除貧困的扶貧攻堅行動目標,制定了幹部幫聯、績效考核、脫貧摘帽等工作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奠定慶陽老區脫貧致富的基礎支撐,而交通建設則是這個支撐點首當其衝的突破口。根據規劃,今年,慶陽全市將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3173公里,農村公路通暢率達到91.3%,華池、西峰、正寧、合水、慶城5縣區將實現100%建制村通暢目標。作為甘肅省通村道路建設任務最重的縣,環縣今年將新建農村公路1054公里。

  “為了確保完成建設任務,縣交通局所有幹部職工按照項目片區,都下沉到了農村公路建設一線,我們還從全縣範圍內抽調了20名公路建設相關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在高樓垣村的施工現場,環縣交通局紀檢組長王明崗告訴記者,在農村道路建設進度上,慶陽市要求今年4月上旬全部開工建設,7月底完成60%以上任務,11月底前全面建成。比王明崗還著急的是高樓垣村的村民,儘管通往村裏的油路正在施工,但郭漢成過幾天就要去施工現場看看,“我的20畝玉米和10畝苜蓿,自家的羊根本吃不完,路一通,就能拉出去賣了。”這個急性子的隴東漢子心裏已有更長遠的規劃,“村裏的水土條件好,以後還可以種些瓜果蔬菜賣到鎮上,多增加一些收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