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百問不倒的科技小院

  • 發佈時間:2015-05-14 01:31:2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這是一組令人思索的數據:每年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有6000多項。其中在農業上使用的只有40%,而能夠産生效益的僅有16%。這意味著,超八成以上的成果並沒有被利用起來。

  那麼,究竟該如何解決?有何新途徑才能使這些科技成果真正用在農民的田間地塊上呢?

  4月27日,在河北省曲周縣高産高效現場會上,科技小院創始人之一、中國農業大學環境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曉林強調説,由中國農業大學創建的現代農業科技小院是建立在農村生産一線,集農業科技創新、示範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探索出了理實並重的農業科研新途徑,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統計,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在全國20個省市區建立了55個,參與的科研院所有27家,現已形成了覆蓋全國主要作物體系的全國科技小院網路。

  源於門牌

  2009年,李曉林率領該學院老師和碩士研究生一行五人,在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北油村創建了第一個科技小院。

  “當時,只為了村民好找,起到門牌作用。”李曉林回憶道,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將主要精力投向農業技術推廣與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索,這就要求必須下到農村。

  作為從事植物營養即“吃飯喝水”這門兼具基礎與實用的學科,李曉林理論研究很精細,但並沒有實際應用。

  李曉林坦言,雖然從象牙塔走向黃土地這一轉型很難,但必須讓“研究與實用”兩條腿都會走路,其才能壯實,“深思熟慮後,一咬牙就下來了。”

  最初,李曉林的打算是通過農技推廣人員,把技術傳授給農民。可農技站負責人解釋沒人,也沒車。這讓他深深體會到,“只能自己面對農民。”

  從城北到城南,李曉林他們開始尋找合適的示範推廣田地。好不容易在鄉、村兩級幹部動員協調下,總算有59戶農民願拿出連片的168畝地來試驗,建立核心示範區。

  因住處距離田地太遠,中間還要穿過縣城,李曉林他們就包了一輛麵包車,每天早早起床往田裏趕。“怕試驗作廢,農民按自己的老把式來種,師生們基本上全天守在田裏,渴了,餓了,曬了,也無人管。就這樣,作息飲食不規律,一週後,大家全病了。”

  為此,李曉林決定搬到示範區所在的白寨鄉,但是這面臨著住房問題,如何解決?

  李曉林苦笑道,自己豁出身體不適,用兩杯酒換來了住房。可當看到房子時心都涼了,廢棄荒蕪的小院,打開門,裏面雜草叢生,缺水少電,還沒廁所。“但畢竟離農民近了,沒辦法,就又重新進行了簡裝。”等到真正入住了,又想著該怎麼方便農民?到哪兒找?李曉林想,那就為小院掛塊牌子,“既然是來送科技的,這又是個小院,那就叫科技小院吧。”

  自此,科技小院誕生了。

  開枝散葉

  逐漸的,農民都知道,有難題找中國農業大學,就到科技小院。

  “尤其是從2012年開始,科技小院不僅在曲周的很多鄉鎮村發展起來,全國其他地區也都紛紛效倣成立。”李曉林稱,科技下鄉,他們沒有扎牌,卻把人栽這兒了。

  在大生産的戰場上,李曉林如同領軍,調兵遣將,學生們也不負眾望,破解一個個難題。

  “科技小院的學生基本都是全才,一個學生就可以服務一個村,輻射一個鄉。”李曉林強調,因為他們的背後有中國農業大學這個強大的技術團隊,還能通過網路查詢,把全世界的專家聯繫起來。

  像槐橋鄉的劉世昌、方傑兩位學生,從山東引進10萬壁蜂為果樹授粉,大大降低歪果率。而駐紮在王莊村的黃志堅,開展技術服務將小麥産量提高18.3%,被推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

  不僅如此,三名“80”後的女學生,還創新服務形式,創辦了“三八”科技小院和農民田間學校,在幫助村裏婦女學習技術的同時,還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教其舞蹈、學唱歌。

  對此,白寨鄉范李莊村的王九菊深有體會,並獲益頗多。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她不僅自己參加培訓、開展試驗,成為科技帶頭人,還把所學知識傳授給他人,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王九菊笑著説,自加入“三八”科技小院,自己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現在發言不怵,還幫助大夥兒一起發展手工織布。如今,被評為“邯鄲市最美女性”。

  據統計,科技小院自建立以來,先後引進技術34項,研發産品6個,獲得專利7項,並累計開展培訓1000場次以上,培訓農民5萬多人,開辦農民田間學校10個,培養農民技術骨幹1000余人。

  提前預定

  “學生成了探索培養農業專業研究生的‘小白鼠’。”這是李曉林常説的一句話。

  在科技小院的學生們,從以前見到問題就想躲,變成了碰見問題就爭著上;從一問就倒,成了百問不倒,現在都被農民“逼問”成了全才專家。

  因此,每年到了就業季,科技小院的學生們特搶手,成了香餑餑,對他們而言,每天不是忙著找工作,而是挑工作。

  “有的同學在年薪12萬與讀博之間選擇;還有的未畢業,就已被提前預訂。”李曉林樂呵道。

  來自四川的田峻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六月份即將畢業的他,在科技小院服務農民的同時,自己還租賃田地,親身實驗。

  “因為和農民打成一片,相互熟悉,不需要簽協議,僅是口頭約定就可以。”田峻介紹説,他承包的6畝多地,當年畝産量均為1200斤,扣除承包、人工、澆水施肥、種子等成本費用後,還小賺了2000多元。

  田峻笑稱,還沒畢業,就有單位已提前一年與他預定就業定崗。“如此搶手的優勢就在於實踐多,兩條腿走路既穩又快。”

  李曉林認為,學生培養從封閉的校園、學校試驗站轉移到開放的農村一線,使他們全面接受了認識關、生活關、科技關等考驗和訓練,解決了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的突出難題,大大提升社會適應性和行業競爭力。

  李曉林希望,今後,以“實”為基,科研—服務—人才培養“三結合”的科技小院,能夠星羅密布,遍佈全國,真正扎到生産一線去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在學中乾,幹中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