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粉壟技術:讓作物增産保水

  • 發佈時間:2015-05-14 01:31:2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馬愛平

  在廣西首屆工業博覽會上,一種耕作技術吸引了前來參觀的農業專家和觀眾。這種技術, 不分地域、不分作物品種,不受時間、水資源等限制,在沒增施化肥農藥的情形下,可令作物增産10%—30%,品質提升5%以上,比較效益高15%以上,增貯可利用的水資源1倍以上。

  這種使作物增産、提質,又能保水的高效綠色的農耕新技術,便是由廣西農業科學院二級研究員韋本輝及其研究團隊率先研發的粉壟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等專家認為,具有原創性,適用各種作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則提出“粉壟技術可在全國推廣”。

  近年來,粉壟技術已在廣西、遼寧、河北、河南、寧夏、甘肅、湖南等9個省(區)的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甘蔗等14種作物應用,增産10%—30%,品質提升5%以上,比較效益高15%以上,增貯可利用水資源1倍以上。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廣西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和經濟作物研究所等多單位對水稻、玉米、小麥等試驗,結果均顯示降低了“化學農業”程度,每産出100公斤糧食其化肥使用量比傳統減少0.35—4.29公斤,減幅10.81%—30.99%,且粉壟耕作一次後可多季輕耕或免耕持續增産增效。

  韋本輝説,粉壟技術,包括由發明的粉壟耕作機械、旱地作物粉壟栽培方法、水稻粉壟栽培方法等構成配套粉壟耕作與栽培的技術體系。這一重要研究戓果,揭示了人類農耕方式演變中的作物産量提高,是隨人力、畜力、拖拉機耕作松土層的加深而呈遞增的規律;粉壟耕作,打破犁翻式耕作模式,比拖拉機耕作成倍加深耕作層,由螺旋鑽頭刀片快速切割旋磨深墾深松而土層不亂,土壤養分被激活,土粒不易再黏合板結、懸浮疏鬆吸水納氧功能提升,如“舊棉胎新棉花混合重彈”般擴建土壤養分、水分、氧氣“三庫”,土壤速效養分提高10%以上,水分、氧氣均增加1倍以上,作物根系發達使植株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在不施肥條件下具10%以上增産規律效應,正常施肥管理疊加效應增産率達10%—30%,使1畝耕地變為1.1—1.3畝的生産能力。

  談到粉壟技術的最大特點,韋本輝説,是將現有淺薄耕作層和犁底層及其以下部分土壤資源,通過螺旋鑽頭刀片快速旋磨切割粉碎,激活土壤原生養分,使土壤細化、疏鬆,團粒結構更合理,在泡水條件下土壤數年不易粘合板結而可持續多年多季利用,更易吸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水分、空氣氧氣,及微生物和光能的最大化科學利用,促進作物單産大幅提高、品質提升和可利用水資源的增貯利用。

  對於粉壟技術解決了哪些農耕難題?韋本輝説,首先,解決了深耕又深松並激活耕層以下沉睡土壤的難題。粉壟避免了拖拉機深耕後耕層土壤被車輪重力碾壓的弊端,深耕又深松, 耕層以下沉睡土壤被激活利用;其次,解決了土壤保持當季和多季疏鬆狀態的難題。粉壟土壤在當季和多季作物種植期內不易黏結、保持疏鬆狀態,使雨水快速下滲耕層、氧氣順暢入土,既促進作物生長,又能大量增存天然降水,改善生態環境;第三,解決了土壤氧氣充沛的難題。粉壟土壤不易板結,使土壤氧氣充足,根際好氧微生物能正常活動,便於作物對養分吸收利用,促進根系極其發達及植株健壯,使光合效率增強,提高單産和品質;第四,解決了不良環境影響作物豐産的難題。粉壟根系深扎,可抵禦乾旱、低溫、高溫及風害等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利保障農業生産的穩産豐産。

  據了解,粉壟技術有著廣闊的前景,但能否實現全面的推廣應用,關鍵在於機械。為此,韋本輝發明瞭全新高效粉壟耕作機械,該機械由動力牽引帶動螺旋型鑽頭耕作,根據作物種植需求,入土30—60釐米,垂直前行對土壤橫向快速旋磨切割粉碎,可一次性完成傳統犁、耙、打等耕作程式,可在同一台機配置施肥、播種等附件,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