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教農民所需學生産所用——青島市“精準培訓”打造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紀實

  • 發佈時間:2015-05-13 14:43: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提起山東青島,人們總能想到綠樹紅瓦、碧海藍天,想到空調、冰箱、啤酒和海鮮,青島有著太多象徵意義上的名片。然而,你可能還不知道,作為黃海之濱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沿海城市,青島還是一個農業大市,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很強勁,2014年農産品出口量約佔全國的7.3%,連續多年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青島市市長張新起説:“目前,青島現代農業已經進入提檔升級的新時期,誰來承擔這一歷史性的重任?答案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為了加快新型農民職業培訓,2007年青島市啟動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按照“圍繞主導産業、進村辦班指導、培訓專業農民、發展一村一品”培訓思路,探索開展了職業農民培養。2014年以來,青島市政府連續兩年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列入了市辦實事,進一步加大了現代職業農民培訓力度。經過8年多探索與總結,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青島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訓”之路。

  培訓工程列入民生實事,多元主體構建培育體系

  青島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現代農業發展水準位居全國前列。但是,青島農村勞動力狀況與我國其他地區一樣,“老人農業”、“婦女農業”、“小學農業”現象依然普遍。“未來幾年,青島也將面臨著農業後繼無人的問題。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繼續保持農業的強勁發展勢頭,必須培育一大批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十分迫切和艱巨。”青島市農委主任由翠玉對此不無憂慮。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是一項簡單的教育培訓任務,需要從環境、政策、制度等多個層面進行引導和扶持。”由翠玉向記者介紹,除了建立一整套教育培訓體系外,青島還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管理體系和政策扶持體系。“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確定了培育目標。市農委與財政局印發了《青島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方案》,確定在全市培育首批生産經營性職業農民900人,並要求區市政府出臺認定管理、扶持政策等措施。這些舉措,有力推動和提升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由翠玉説。

  為了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14年青島市政府首次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列入“十大”民生實事,成立了由市農委、人社局、財政局等部門組成的青島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組織、領導和監督;市財政撥付專項資金,引導和整合多方資金,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了經費保證。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青島市直部門用於農民培訓的投入超過1000萬元;2015年,市直部門培訓投入將超過3000萬元。

  有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援,還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培訓體系。在培訓主體上,青島市堅持“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原則,調動市直和區縣農廣校、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院校等力量,以農廣校為主體,整合多方培訓資源,形成全社會參與培訓的局面。為了保證培訓品質,專門舉辦了新型職業農民師資培訓班,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農民培訓師資隊伍,並探索建立了培訓教師效果考核和動態管理制度。

  農民要什麼就培訓什麼,“一鍋煮”變“精準培訓”

  見到青島市農廣校校長董國強時,他剛從培訓現場回來。原來,城陽區夏莊街道有個遠近聞名的櫻桃村,種植了1萬畝櫻桃。與往年不同,今年3月下旬,天氣一下子暖和起來,導致櫻桃的花期比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花期提前了,如果管理技術跟不上,萬一遇到倒春寒把花凍掉,櫻桃就會減産。”董國強説。為此,青島農委及時從青島農大請來了專家,給農民講解如何防止倒春寒等適時適用技術。

  “這樣的培訓,在青島被稱之為‘精準培訓’。我們在編制培訓方案前做了充分的調研,調研發現,青島農民需要的技術主要集中在設施栽培蔬菜、果樹、畜禽、水産等方面,50%的農村勞動力都有學技術的願望和需求,但具體要求各不相同。”青島市委農工辦副主任張建東説,“因此,不能搞‘一鍋煮式’的職業農民培訓,要對培訓對象進行分類,農民需要什麼技術,就培訓什麼技術,實行‘精準培訓’。”

  據了解,根據2014年培訓實施方案,結合青島農業主導産業發展需求,制定了農藝工、園藝工、農資行銷員、農産品經紀人等16個工種的培訓規範;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設計不同的培訓內容,並組織專家編寫了適合當地的不同培訓教材。

  記者在青島鄉村採訪時看到,幾乎每個村的培訓都不相同,培訓分門別類,井井有條,充分考慮了農民的生産需要。

  43歲的郭嘉良是膠州市膠北鎮店子村農民,2014年流轉了近200畝土地,建立了香草家庭農場,主要種植玫瑰和薰衣草。“我原來不懂花卉種植,我們這裡也缺少花卉專家,一遇到技術難題,真是犯怵。去年我參加了市裏的職業農民培訓,市裏根據我的情況,專門找來花卉專家給我講課和指導。現在,只要我有需要,打個電話,專家就會來,問題隨時能解決。”談起培訓,郭嘉良頗有感觸。

  除了在培訓對象和內容上講究“精準”,在培訓方式上,青島市也追求創新和突破。嶗山區、黃島區實行了不同學員的分類培訓,城陽區實行了“功能表式”培訓,即墨市搭建起了“固定課堂”、“田間課堂”、“基地課堂”、“空中課堂”、“流動課堂”和“網路課堂”等六大課堂,膠州市、萊西市則注重做好農企合作、農社合作。

  位於即墨市移風店鎮黃戈莊村的地平線蔬菜合作社的大棚基地,是即墨市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的一個“田間課堂”和“基地課堂”,合作社社長姜波也是首批接受培訓並被認定的學員。她告訴記者,就在上個月,自己的大棚裏還剛剛舉辦過一次培訓,有近100人參加培訓,主要講的是春季大棚生菜的管理要點。“像這樣的培訓,幾乎每個農時都有。培訓班辦在地裏,農民聽課方便,大家都很歡迎。”姜波説。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即墨市實施了“一人一村科技服務行”行動,即每名教師聯繫一個村,每村確定20個聯繫戶,定期走訪定期指導,通過科技聯戶,帶動農民掌握技術。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長期工程,培訓如何有效?那就應該把農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讓培訓符合農民的特點,教農民所需,學生産所用。這樣才能把技術和知識傳授給他們。”張建東對記者感慨道。

  涌現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未來還將加大培育力度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青島有近5萬人次農民參加了培訓,有1.6萬人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和青島市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精準培訓”不僅為農民送去了新技術和新技能,幫農民解決了一個個在生産經營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也讓一批農民成為了技術專家、致富能人、帶富達人,成了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

  49歲的王倫世是平度市南村鎮崖頭村農民,現在已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還成立了自己的農技服務工作室,專門為周邊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成了以技術服務為主的新型農民。“如果不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我哪能懂這麼多的技術?”作為首批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王倫世頗有感觸。

  無獨有偶,姜波也表示:“我只有初中文化,培訓幫我把欠缺的知識給補上了。一個新型職業農民,首先要有知識、有技術,還要勤勞,有資訊,還要有誠信,懂政策。”

  “要不是職業農民培訓,俺村的葡萄發展不起來。”平度市段泊嵐鎮嵐西頭村劉方橋見到記者這樣説。去年,他參加了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培訓,農業專家來到他的大棚裏講課,試驗新品種新技術。原本不種葡萄的嵐西頭村,在他的帶動下成了葡萄專業村。

  新型職業農民的“精準培訓”,不僅讓農民富起來,讓産業興起來,更為難得的是,也給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和空間。

  城陽區夏莊鎮曹村的草莓合作社是青島有名的示範社,擁有1600畝地,年産值高達6000多萬元。社長王倩是29歲的返鄉創業女大學生。王倩對記者坦言,參加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培訓受益匪淺:“一方面,培訓請來的專家補充了我的專業知識,提高了我的帶富能力;另一方面,培訓也讓我們社員變得更專業了。今年,這裡有好多人去給外地的草莓大戶作技術指導。”王倩頗顯得意地笑著説,“今年,我新招了5名學農的大學生,補充合作社的力量。明年,我還要搭建新的高科技大棚。”

  26歲的于坤是南京理工大學設計傳媒專業的學生。2012年大學畢業後他回到了平度市南村鎮瓦子丘村,在母親劉美霞開辦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工作。“我不是學農的,現在要從頭學起,職業農民培訓讓我很受用。去年專門學習了蔬菜農殘檢測技術,保證了我們家生産的蔬菜品質。”于坤家的蔬菜如今都由他自己檢測,供應周邊的20多家學校和超市。

  “現代農業需要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而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如,為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落實各項具體的扶持政策,給予新型職業農民更多的成長幫助,這將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由翠玉強調説,下一步,青島除了推動農民教育培訓立法外,還將實施新型職業農民技能證書培訓工程;同時,加大財政投入,發揮示範縣的示範帶動作用,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讓“精準培訓”為青島現代農業的發展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