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服來戰:我“撕”故我在

  • 發佈時間:2015-05-13 08:32:32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無論多麼慘烈的“撕逼”,都符合以下原則:戰來如山倒,戰去如抽絲。

  有個古老的小故事是這麼講的:一群人坐等孔雀開屏,等到嘩啦開屏,大家拍手叫好:哎呀,美!真是美!歡呼聲落,一個聲音悠悠響起:你們只見開屏的孔雀,沒見開屏孔雀的屁股吧,要多醜有多醜。

  為什麼要在孔雀故事裏植入屁股?為什麼要在掌聲響起來時穿插“暗黑係”旁白?為什麼,會有人這麼熱衷於“拆穿”“戳破”和“撕逼”?“撕逼”當然只是一個不太文雅的形容詞。它的真正含義,是一場仗,一場以攻為樂、一擊上癮、不揭不歡的硬仗。

  人為什麼愛“撕逼”

  首先,它是戰鬥。既然有得鬥,那勢必有對手,“撕逼”産生了人類最原始的那些情緒:魯莽、嫉妒、憎惡、挑釁。波伏娃在《第二性》裏白描過男孩女孩間的惡意遊戲:“男孩子瞧不起女孩子,他們自己玩自己的,不許那孩子入夥。他們辱罵女孩子,比如叫她們‘嬌氣鬼’等,又使小女孩産生了潛在羞恥感。”男孩、女孩,男人、女人,偶像、粉絲,民眾、公知,人人都在互相眺望打量,都渴望從對方身上摘取自己身上無法公開的那一點點“惡”,這個過程尤其耐人尋味:既有虛虛實實的試探和曖昧,也有撥雲見日的迷醉。説白了,這是一場即使酒不醉人,人也能自醉的博弈戰。

  其次,舞臺有多大,戲就有多足。套用弗洛伊德的那句“只有行得通的真理才是真理”,只有被圍觀的“撕逼”才是真正的“撕逼”。這場不見硝煙的戰鬥是需要被關注的,看客在哪,舞臺就在哪。一場沒有被圍觀、議論和解讀的戲,演得再動情、再揪心,主角們也會在某一刻突然心灰意冷,黯然落幕。他們演得帶勁兒,台下在座的才會看得更起勁兒,臺上台下,心照不宣,水乳交融。

  讓我們用案例説話

  很少有“撕逼戰”不打得惡形惡相,也很難有“撕逼戰”不打得聲淚俱下的。

  人稱“師太”的香江才女亦舒于2007年出了本散文集《寒武紀》,收了篇《童年》,把侄兒倪震的皮剝了個淋漓盡致,説“絕頂聰明”的震侄“是香港幸福新生代,與我們肯走荊棘路的長輩比,堪稱風調雨順”。全文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笑裏藏刀,綿裏藏針。

  震侄豈是浪得虛名。轉年,在和雜誌編輯商量開專欄時,他主動奉上短文一篇,坦蕩蕩冠名《亦舒》。其行文之烈、用詞之切、記性之好、心意之絕,真是刀刀見血——除了用在姑姑身上的形容詞“著了魔”“歇斯底里”“不平衡”“憤世嫉俗”外,還有密密麻麻的“姑姑的際遇”:自少家貧,少年反叛,早婚産子,離婚反目,懷才未遇。

  什麼仇和什麼怨,姑侄要爭著搶著抖家醜?為名,為利,為稿費?笑話。為練筆?何必呢。那麼,老的,是為頑侄那雙看穿“姑姑如此不快樂”的毒眼?小的,是為控訴衰姑多年前的那頓毒打暴行?至於嗎?

  比較靠譜兒的解讀跟《童年》中的一個關鍵詞有關:漂亮女朋友。早在10多年前,姑侄就在媒體上公開交惡,彼時倪震的戀人是李嘉欣。面對這位港姐美妞兒,倪震一離開港姐評委座椅就馬不停蹄,追啊捧啊,終獲美妞兒點頭,共赴太平山頂之約。誰曾想,好事的直性子姑姑飛速地將他倆寫進專欄裏:“與其再走上10年而問題猶在,不如分手。”美妞兒與倪震分手時還效倣其感嘆了一句:“再過10年,還是如此。”縱然姑姑對倪震後來的正牌女友周慧敏青睞有加,還專門為她寫過一篇《智慧》短文,可仇怨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震侄豈會善罷甘休,於是就地作文提筆迎戰。

  將近10年了,這兩篇“撕逼”範文至今仍被傳誦解析。有人説,倪震是藉口當年的藤條毒打泄憤,“好不小氣”;有人説,要不是那個年代的八卦週刊手軟,倪亦舒早就被扒得血肉模糊了,可這外人碰不得的舊瘡疤被自己人揭開,“大怒難道不應該?”還有人説,這對姑侄,真是恨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做到這樣棋逢對手的互相數落。

  這對明星姑侄為“撕逼戰”提供了“深度遊”範例:認識得太久,知道得太多,真的很利於戰鬥。

  都有關鍵戲眼

  如果亦舒姑侄對唱的是《當愛已成往事》,那麼R&B小天后蕾哈娜和前男友克裏斯·布朗完全可以合唱一曲《太委屈》。

  蕾哈娜委屈,她在長達4年的時間裏數次被克裏斯施以家暴,而且有兩次都正逢格萊美獎頒獎前夕,讓她甚至沒法出席頒獎禮。

  克裏斯呢?今年2月24日,身為格萊美得主的他在推特上緊急宣佈,他原定這幾天在加拿大舉辦的演唱會“遺憾取消”,因為加拿大政府不願讓有傷害前科的他入境——這裡的傷害,特指他數年前對蕾哈娜的毆打事跡。事實上,因為家暴案底,他先前也曾被英國政府拒絕入境過。那麼,這場“撕逼戲”的戲眼在哪?

  吊詭。 蕾哈娜控訴克裏斯“劈腿”,“證據確鑿”;克裏斯則暗示自己動手是因為受不了對方“太黏糊”。不久,克裏斯的好友也加入了“演員”陣容——他説,蕾哈娜才是真兇,“她咬了克裏斯”。

  謊言。克裏斯本身就是家暴的受害者,7歲~13歲多次目睹繼父毆打母親。他説,自己曾對母親承諾,有朝一日會用球棒把繼父打死。諷刺的是,他還曾表態:“我一定不會傷害女人。”

  反轉。2013年,這對“怨偶”急速複合,一起進棚錄歌。蕾哈娜對媒體直言不諱:“這是因為愛。”此言一齣,激怒了著名音樂雜誌《Billboard》。雜誌分別給兩個人寫了一封長長的公開信,在給克裏斯的信裏,稱他為“家暴男友”;在給蕾哈娜的信裏更是直言“你竟然原諒了克裏斯·布朗,一點也不酷!”蕾哈娜隨即在Facebook上發言:“我現在跟石頭一樣堅固,沒人能阻止我!”

  這回不是“撕逼戰”的“深度遊”了,是“角度遊”。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真相成了霧裏花、水中月,粉絲至今都對這樁懸案耿耿於懷,誰能説服誰,誰又該給誰賠罪?

  凱魯亞克在《在路上》裏説,“迷惘”是最時髦的字眼,而對你、我、他來説,“迷惑”是不是最時髦的字眼呢?在黃奕的幾場“撕逼戰”裏,看客們沸騰了一輪又一輪;雯女傷已愈,粉絲情未了,提起當年,絮絮叨叨,唸唸不忘。沒錯兒,這麼過癮的“撕逼戰”誰不想玩?所以,會不會有一天,寫孔雀故事的段子手突然為他的“撕逼”事跡加上了結尾:你們想多了,那天我一抬頭,正好看見的就是孔雀屁股。

  (據《新週刊》 文/湯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