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依法治村奔小康

  • 發佈時間:2015-05-12 08:29:41  來源:雲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9日清晨,記者走進洱源縣三營鎮鄭家莊,猶如走進天然山水畫裏,心中不禁跳出兩個字:“漂亮!”

  “鄭家莊是我們縣依法治村的一面旗。”洱源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趙棟葵介紹,全村有漢、白、藏、傣、納西、傈僳、彝7個民族,共125戶525人。各民族團結和睦親如一家,20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沒有發生過一起群眾陳情。今年2月,榮獲第四屆“全國文明村”。

  依法治村,是鄭家莊人過上幸福生活的根

  村子中心,矗立著一塊醒目木牌——《鄭家莊民族團結示範村村規民約》。開篇是制定村規民約的宗旨:“推進全村村民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樹立良好的民風、村風,創造漢、白、藏、傣、納西、傈僳、彝各民族團結和諧、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內容涉及社會治安、消防安全、村風民俗、鄰里關係、婚姻家庭等。

  64歲的高漢雲聽説採訪依法治村的事,硬要拉著記者到家裏坐坐,好好聊一聊。

  在高漢雲家的庭院裏,他講起了終生難忘的一件事:2014年10月26日,省委書記李紀恒在鄭家莊農家小院與村民促膝談心:“一個國家也好,一個村子也好,關鍵是要立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的規矩。”“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也要靠人民來維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希望大家都要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我們的‘小村規’,在社會治理中也發揮了大作用。”高漢雲深有感觸地説,過去,正月初一,村裏都要給老人送一碗元宵,以示孝敬。每家端一碗,老人吃不完,只有倒掉,形成浪費。現在,改成在敬老節時,由年輕人統一為老人辦“長壽宴”,既節儉,又傳承了尊老敬老的好傳統。過去,辦“白事”時,孝子要到一家家門口跪拜,請人幫忙。現在,改為村幹部出面安排,村民主動幫忙,既節省了人力,也更文明。

  74歲的村民鄭曉東對“法”的理解是“要安分守己做人”。他説,我家兒子、孫子中有8個大學生。“不僅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搞好鄰里關係,好好過日子,更要教育他們懂法、尊法、守法、用法。”他如數家珍説起村裏的變化,過去打掃衛生,要一家家到府“叫”,現在大家都很自覺,用不著應付領導視察“搞突擊”,愛護環境已成常態。他説:“老年人打撲克,連一根煙的輸贏也不玩。小孩子也不會在村裏墻上亂涂亂抹,墻上三四年的彩繪還像新的一樣。”

  “法制意識是我們鄭家莊人過上幸福生活的根。”年輕女教師趙鳳和今年初參加在全縣9個鄉鎮20個自然村開展的報告會,宣講“鄭家莊依法治村一面旗”典型經驗。她説,“我為生活在鄭家莊這樣寧靜、富裕、民主、和睦的法制村而感到高興。我們要好好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讓法制意識紮根在我們心間。”

  民主管理,每個村民都是村裏的當家人

  在村裏,一個小男孩帶記者找到村裏的“值班負責人”鄭文新。

  鄭文新今年54歲,在村裏的“職務”是村民議事小組7名代表之一。他説:“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每個村民都是村裏的當家人。村裏大到入村道路如何修,小到魚塘的魚如何分配,都讓群眾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發揮民主管理的優越性,增強村子的凝聚力。”

  原來,鄭家莊成立了由7個民族代表為成員的村民議事小組、村務監督小組和理財小組,堅持小事由村民議事小組討論決定,大事由村民大會討論決定。村內重大事項,先由黨支部研究提出方案,再提交村民議事小組、村民大會討論決定,在村務監督小組的監督下組織實施。同時,堅持村裏的項目建設、集體支出由村民做主,理財小組定期對村務、財務進行核查,每季度向村民公佈一次財務收支情況,做到“群眾明白,幹部清白”。

  村民小組長楊秀弟特別讚賞“民主管理”迸發的激情與活力。有一年,省裏撥給鄭家莊25萬元搞建設。如何用好這筆錢?村民議事小組開會決定修一條長2.4公里的入村道路。可是,施工隊提出的價格比較高,25萬元只夠買材料。村民紛紛表示,“路一定要修,錢不夠我們就自己幹。”大家不分晝夜地投工投勞,苦戰1個多月,終於把進村路修好了。

  鄭文新介紹,村民議事小組最近議的“大事”,是準備建設鄭家莊民族文化展示廳,建在哪,用地怎麼辦等問題都由村民議事小組商議。最後,涉及的農戶一致同意無償拿出土地支援建設,而村民小組則在將來根據人口變化情況,對土地適當作調整。

  “建設鄭家莊民族文化展示廳是一件好事,有利於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也能促進村裏發展旅遊産業。”63歲的村民鄭林生稱讚説,“村黨支部辦事公道,真正是發展經濟的‘主心骨’和‘帶頭人’。”

  群防群治,構建百姓安居樂業平安網

  “我們村的治安環境非常好,多年來沒有丟失過一件東西。”中午,75歲的藏族大媽楊白瑪與兩位婦女在民族文化廣場旁納涼,一邊做著手裏的針線活一邊與記者聊天。“有的村民鎖起門就出去打工了,也不用請人照看房子”。

  “我為全村守一週,全村為我守一年”。在鄭家莊治安聯防隊值班室院墻上,14個紅色的大字十分醒目。值班室裏,記者看到派出所為聯防隊員新配置的齊眉棍、防暴叉、防刺背心、強光電筒裝備整齊排列,櫃子裏還擺放著6套制服。墻上張貼著聯防隊員“十不準”:“不準打罵群眾,不準體罰違法犯罪嫌疑人,不準酒後滋事更不得酒醉後巡邏……”

  鄭文新是“資深隊員”了。他回憶説:1991年冬,為維護村裏治安,黨支部召開支委會和黨員大會,提出組建“護村隊”的初步想法。這一想法得到了全體村民的擁護,“護村隊”很快就組建起來。後來,為使“護村隊”走上法律正軌,村黨支部向鄉派出所申請成立村治安聯防隊。經過公安部門審批和專業培訓指導後,鄭家莊每戶出一名年輕勞力,3戶為組,整村為隊,依法掛牌成立了“鄭家莊治安聯防隊”。每天有3個人值班,從晚上8時至次日上午8時在村內巡邏。每家都要派一個人輪流值班7天,若哪一家有事,就每天出20元請人幫忙值班。

  鄭文新自豪地説,村裏從來沒有發生過偷盜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鄭家莊有聯防隊,小偷也不敢來了。身著迷彩服的高漢雲老人告訴記者,他家“最近2年內值班3次,各家都非常自覺地派年輕人參加義務巡邏。”

  近年來,鄭家莊還在全縣率先實施“網格化服務管理”和“十戶聯防資訊平臺”建設。鄭文新説,“如果有事,只要通知1戶,大家就都知道了。”比如,有車子陷在溝裏要找人幫忙抬車,要送生病的人到醫院裏,1戶發出資訊,10戶都來幫忙,“一張網織出了鄰里親密關係。”

  “鄭家莊村民沒有後顧之憂,年輕人可以放心外出做生意。”楊秀弟告訴記者,全村“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忙時為農、閒時為商”。好多人家長期外出行銷中草藥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新疆等地。2014年,全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7850元。

  鄭家莊,前面的風景一定會更漂亮!

  本報記者 莊俊華 王廷堯

  管毓樹 黃劍鋒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