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商趙海伶山鄉創業記

  • 發佈時間:2015-05-12 06:32:1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傳君張艷玲文/圖

  4月28日,趙海伶喜獲四川省政府授予的“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受表彰後,她隨即趕回青川,又悄無聲息地撲進她的事業“園地”。

  6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趙海伶,在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精神的鼓舞下,2000元起家開網店,而今她不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創業者,已成長為一個引領當地電子商務的公司老總。她的海伶商貿有限公司年銷售額突破700萬元,自己也成為青川縣電子商務協會領頭人。

  從網上賣第一個鮮核桃開始,到蜂蜜、竹蓀、木耳、山菇……幾乎青川乃至周邊縣市所有優質農産品,她都一網打盡;從線上的電子商務,到國內40余個城市的線下實體店銷售,再到生産基地以及包裝、加工廠房的建設,趙海伶破浪商海的船隊越來越壯大。

  “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時代背景中,趙海伶艱苦奮鬥、腳踏實地的創業歷程和實幹精神很感染人,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頭作用,我為其點讚!”青川縣縣長劉自強説。

  大地震後,她毅然選擇回鄉創業

  汶川地震發生時,老家在青川縣的趙海伶尚在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讀大三。“整整一個星期未與家人取得聯繫,又得知青川為極重災縣,我度過了人生最絕望的一段日子。”

  回到家鄉後,看到的是滿目瘡痍,還有更多人的生離死別,好在自家人全都平安,他們都被暫時安頓在蔬菜大棚裏,男女老少,還有狗擠在一起,趙海伶哭了,心裏説不出的萬分難受。這一刻,她便痛下決斷:畢業後一定要回到父母身邊,永遠也不離開。

  趙海伶説:“我對錢沒有什麼概念,但我從小就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學時就在淘寶上賣過服裝,因此我想選擇一個有前景的事情去做,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和干擾,也要一直做下去。”

  可是做什麼呢?當時災後重建如火如荼,整個縣城就是一片紛繁嘈雜的大工地,滿載砂石的大貨車進進出出,每個人都把悲傷深埋,默默地、堅韌地在廢墟上日夜勞作。這個20齣頭的小姑娘在深受震撼和鼓舞的同時,尋思出了自己的路。

  大學時,常給同學捎一些青川木耳、香菇等土特産,那些大城市來的同學簡直視若珍寶。的確,青川有71.8%的森林覆蓋,一直沒有絲毫工業污染,許多長在深山裏的寶貝,大城市裏的人肯定稀罕,為什麼不開個網店賣山貨呢?

  2009年9月15日,趙海伶拿出自己2000多元積蓄,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淘寶網上註冊了一個網店,當時的青川縣城,斷水斷電是常有的事兒,更不要説光纖網路了。幾經週折,她在縣委黨校政府臨時駐地借了一台電腦,等有網路的時候就忙碌著上貨、與客戶交流。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佔用電腦,她開始早出晚歸,晚上12點過後才回家是常事兒。

  幾天后,趙海伶便迎來了第一筆單子:成都一個消費者訂購的鮮核桃。興奮之餘,趙海伶馬上出門備貨,鮮核桃去掉青殼後,表面總會留下些黏糊的漿液。雖然一點兒不影響食用,但她堅持用濕毛巾一個個的擦洗乾淨,為此常常忙到淩晨兩三點。

  “我不希望別人因為同情而照顧我的生意,哪怕是很小的一筆單子,顧客花了錢就應該購買到最好的産品。”趙海伶始終如一地嚴把産品品質關。

  早上6點,當縣城工地上第一輛大貨車的轟隆聲響起,趙海伶就得趕緊起床,踏著深秋的寒意,抱著打包好的貨物,趕到車站,將貨物交給最早一班開往成都的客車司機。因為當時的青川壓根兒沒有快遞,她只能請人將貨先帶到成都,再由成都的快遞員去取。

  為了能找到最好的山貨,她常常背著大大的竹簍,走進深山裏的農家收貨,木耳、竹蓀、蜂蜜……産品越來越豐富,身兼客服、美工、進貨、發貨數職的趙海伶天天連軸轉,常常一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以至於現在你問起當時的有關細節,她往往抱歉地笑笑:“我真的不記得了,因為當時太忙了,每天跟打仗似的。”

  物流的不便使趙海伶傷透了腦筋,於是,趙海伶向阿里巴巴集團設在青川的“阿裏之家”求助,沒想到很快有了好消息,青川結束了沒有快遞的歷史,現在的青川縣城已經有了順豐等多家物流企業。

  2011年海伶山珍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通過便捷的物流,公司每年銷售額從第一年幾十萬元,逐漸增加到2014年700余萬元。趙海伶和她的團隊創建了自己的品牌“海伶山珍”。“目的是通過標準化的建設,帶動農民走現代化産業發展之路。”趙海伶説。

  大浪淘沙,她有了一支打硬仗的團隊

  開店一年,從備貨、發貨、拍照、想文案……裏裏外外都是自己一個人,趙海伶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網店上。然而,每天上百個訂單從全國各地紛至遝來,伴隨著一份份成功喜悅的同時,越來越少的睡眠和休息也時時在告誡自己,需要找些幫手,需要建立一支團隊了。

  2010年9月,團隊中第一人走進趙海伶的視野:中專剛畢業,年僅18歲的小姑娘王亞麗。一晃4年過去,王亞麗成了這個公司必不可少的客服骨幹,她最大的收穫是從趙海伶那裏學到了嚴謹。“比如明明已經在網上介紹了食用方法,但她還必須把收集的各種菜譜列印出來隨貨發給顧客。”王亞麗説,當時很多在自己看來“沒必要”的細節,趙海伶卻都特別重視。她説公司有一個新想法:因幹貨發水之後,長分大,一些不常做飯的人,往往拿不準用量,從而導致不必要的浪費;因此他們將在産品包裝時,在大包裝裏又按一頓的分量分裝成若干小包裝,不僅方便客戶使用,也有利於幹貨的存放。

  趙海伶的創業故事逐漸傳播開來,感染激勵著同樣渴望成功的年輕人。趙海伶説,這幾年,直接找到青川來的年輕人不下20個,通過電話、郵件等聯繫她的人更是多得記不清了。“以至於我都有些怕見人了,那樣會耽誤我很多時間。”雖這麼説,可當面對那些渾身稚氣但激情滿懷的青年時,她又十分熱情地張開懷抱,歡迎他們加入。

  2013年對“海伶山珍”有著特別的意義。這一年,因為李奕和樊光宇兩位新夥伴的加入,“海伶山珍”將事業拓展到了基地建設和線下銷售兩個新版塊。李奕和樊光宇都是趙海伶從小玩到大的發小,一個是重慶大學財會專業畢業的公司白領,一個是從事配電工程的專業技術人員,卻都被趙海伶説動,回到家鄉“務農”。

  2013年9月,李奕辭職回到青川,從深山老林中收運10多萬根椴木,整地、建渠、打孔、接種……幾個月吃住都在山裏,150畝木耳標準化基地很快投産。連當地的村民都豎大拇指,感嘆“現在的女娃子不得了”。2014年,基地木耳産量達到2萬斤,産值近百萬元。李奕告訴記者,今年她們在騎馬鄉又建起了香菇基地,竹蓀項目也要在年底開工。

  經過6年發展,如今趙海伶的團隊一共有35人,積累了數萬會員,年銷售額直指千萬元。

  同舟共濟,一起開動産業發展的大船

  瓦礫鄉柴王村的陳明華現在每到八九月份竹蓀收貨的季節,就會忙得不可開交。陳明華是村裏的竹蓀大戶,足足種了20畝,每年産出的竹蓀就有好幾噸。

  在沒認識趙海伶前,陳明華的竹蓀規模還不到現在的一半。2010年底,陳明華與趙海伶搭上線,銷路不愁了,也就慢慢擴展了規模。陳明華告訴記者,趙海伶要的東西好,價格也給得高,每斤能賣到150元,去年一年她就要了60萬元的貨。而在幾年前,農民逢場到街上販賣竹蓀能賣到60元就算好價錢了。現在,“海伶山珍”每年從當地農戶收購竹蓀達10余噸,僅竹蓀一項就為當地農民增收約200萬元。

  大院回族鄉花果村村民趙芝周20多年前就是當地有名的牛、豬販子,1995年來到縣城開起肉鋪,順便做點臘肉、香腸賣,日子過得也很紅火,但真正紅火起來還是自認識趙海伶以後。“首先,銷量大了,經濟效益高了,以至於我現在基本上都不賣肉了,專做臘肉、香腸。”趙芝周説,他一年要做五六噸,一半以上通過趙海伶賣到全國各地。

  2013年,李奕和趙海伶還成立了恒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帶動基地周邊500余戶農民種植木耳,從而帶動270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就業。一年多下來,趙海伶和李奕對合作社的運作又有新想法:不僅要帶動,還要讓社員參與到公司基地發展中來,基地收益要與社員共同分享。“只有社員得到發展了,公司才能更好發展。”李奕説。

  “海伶山珍”的發展,不僅為藏在深山的青川優質特色農産打通了一條通往市民餐桌的捷徑,更在當下網際網路+的時代風口上,為廣大青年展示了一條低門檻創業的可行路徑。如今,青川農産品青年電商不斷嶄露頭角。

  由趙海伶作為發起人之一成立的縣青年網商協會已經有會員30余家。2014年,青川全縣電子商務實現行銷收入1000余萬元。“只有大量的人參與進來,才能讓青川優質農産品真正走出大山,甚至走得更遠,才能讓這一方父老鄉親‘務農’致富。”趙海伶説。

  青川縣縣長劉自強在四川省委組織部任職的時候就聽説過趙海伶的創業故事。他説:“趙海伶是大學生創業的成功典型,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她把自己的夢與家園夢、中國夢結合了起來,在她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奮鬥與重建的精神,她具有很強的緊跟時代、把握機遇的能力,她感染並帶動了很多年輕人走進電子商務領域。”

  劉自強表示,作為政府,應該給青年創業提供更好的機遇、平臺和環境,為青年營造一片創新創業的樂土,著實地扶他們一把,幫助他們創業成功。據介紹,目前青川正在實施“1235戰略”,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借助這股東風駛向成功的彼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