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翻譯服務業最新報告:中譯外業務連續三年超外譯中

  • 發佈時間:2015-05-11 08:30: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下翻譯服務市場,中譯外正升溫。

  作為世界500強公司,華為2014年銷售收入2882億元,海外市場貢獻了62%的份額。海外市場成功的背後,翻譯中心高品質的多語言翻譯和本地化服務功不可沒:2014年,華為翻譯中心為公司提供中英筆譯共計3.3億字符,其中中譯英為2.2億字符,佔67%。

  中譯外業務量的上升,在《中國翻譯服務業分析報告2014》中得以呈現,這份日前由中國翻譯研究院、中國翻譯協會聯合中國翻譯行業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有64%的翻譯服務企業中譯外業務量佔業務總量的一半以上,顯著高於外譯中。這是自2011年以來,企業調查問卷連續第三次顯示——在翻譯服務市場,中譯外工作量佔比超過外譯中。

  現狀

  中國翻譯服務重心從2011年起轉向中譯外,調查報告結果客觀、具有代表性

  中譯外業務持續升溫,這樣的案例,並不止于華為。傳神(中國)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多語資訊處理服務商,其語言服務能力在中國排第一、亞洲排第五、全球排第二十七。“在公司具有代表性的業務——國際工程領域,2012至2014年,中譯外所佔比例分別為22.5%、34.2%和57.6%。”公司工作人員閆栗麗介紹。

  事實上,中國翻譯服務重心從2011年開始轉向中譯外,帶動翻譯服務業走向國際化,從歷年報告中早見端倪。《中國語言服務業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我國語言服務企業中譯外工作量佔比首超外譯中,達54.4%;而《中國翻譯服務業分析報告2014》則顯示,截至2013年底,有64%的翻譯服務企業中譯外業務量佔業務總量的一半以上,顯著高於外譯中,13%的企業中譯外業務量佔比,甚至高達80%到100%。

  中國翻譯行業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玲參與了最新報告的編寫。她告訴記者,中國大陸地區目前以翻譯或本地化服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有5287家。2013年7月到11月間,項目組向全國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翻譯服務企業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0份,在此基礎上的數據分析,符合統計學規律,報告結果客觀、具有代表性。

  “調查結果與我接觸的實務是相互印證的。我國的翻譯服務業自2011年有一個轉向,之前是輸入型的,後轉為輸出。” 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認為,外譯中的工作仍會持續,但是,中譯外多於外譯中則是不可扭轉的趨勢。

  “中譯外工作量的增大,一方面會有中國人在外國成立翻譯中心,如華為公司在國外的翻譯中心將相關技術譯作當地語言;另一方面,中譯外的升溫,還會使很多的外國人有機會進入到中國翻譯服務業領域。”黃友義説。

  原因

  翻譯業務緊跟“走出去”行業,“一帶一路”助推中譯外持續升溫

  “從對內譯介西方文化與文明為主,轉為對外譯介中國文化和文明為主,説明我們走出去的能力增強了。”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周明偉認為,“中譯外工作量超過外譯中,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自身事業持續快速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和對外交流的資源和實力。其次,中國同世界的關聯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增加,引發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各種方式來支援鼓勵對外資訊交流,大大增強了主動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意識和能力。另外,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激發了包括翻譯企業在內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用更加靈活有效的機制體制推動了翻譯事業發展和對外交流。”

  對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邱鳴教授還認為,中譯外的高速增長,與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密不可分。

  閆栗麗談起傳神公司與央視4套的合作。央視4套已從播放中文節目改為全頻道、全欄目增加雙語服務,近20個欄目、每週近2000分鐘的節目都要增加英文字幕。“我們已為央視4套提供影視譯製服務超50萬分鐘,節目涉及文藝、中醫、考古、科技、軍事等多種類型。”

  “哪個行業走出去了,相應的翻譯服務就會隨之跟上。以前我們買諾基亞的産品,就需要把外文翻譯成中文。隨著我國某些領域形成優勢産能,産業走出去了,翻譯服務也自然會轉向中譯外。”黃友義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譯外升溫的勢頭仍會繼續。”

  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電力、熱力、燃氣,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製造業、資訊技術産業等,都是翻譯企業所服務的主要行業,這表明當前中國翻譯服務業的業務涵蓋領域相對分散。專家分析,這從側面説明,中國翻譯服務市場需求廣泛,每個行業領域都有可能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

  問題

  高端翻譯人才匱乏、翻譯服務業需政策引導

  “中譯外的升溫,會帶動兩方面産業的發展。”黃友義認為,“一方面會直接帶動翻譯軟體的開發。電信技術、鐵路技術等大量專業翻譯工作量的增加,不能僅靠人力。當前中譯外的軟體開發遠遠不足,尤其是與文化、政治相關新詞彙的翻譯軟體開發短缺,這需要國家資金政策的支援,也需要開發部門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還會帶動語言培訓行業和翻譯教育産業的發展,比如高校設置翻譯專業,培養專業應用型碩士,企業開展短期翻譯培訓等。”

  業內人士指出,帶動相關産業發展的同時,翻譯服務業的轉向,更需要重視新問題的研究,如國際話語權問題。

  “話語權意味著競爭優勢。以鐵路建設為例,為提高話語權,讓國際認可我國的技術標準尤其重要。國家要求有關部門聯合編制、翻譯並對外發佈一系列鐵路工程建設與産品技術標準,這些標準的出臺和被國際認可,必然會增強我們的競爭優勢。”語言橋集團總裁朱憲超舉例説。

  同時,專家分析,中譯外工作量的變大,意味著中國人的話語表達得面對“13億+57億”人,這需要中譯外考慮外國人的思維習慣,要有説“全球話”的思維,才能把握國際話語權。

  而周明偉當前憂慮的,是高端翻譯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翻譯大師絕對不僅要外語語言水準突出,還要能融通中外,有紮實的文學、歷史、哲學和當代時政知識,並且有翻譯各種題材、風格大作品的經驗積累。整體上看,當前高端翻譯人才還是極少數,如何比較快地培養更多領軍人才,需要社會共同思考。”

  國家層面如何對翻譯服務業的方向進行引導?周明偉認為,市場有活力但也有盲目性,國家需要加強對翻譯事業的頂層設計,“我們希望建立高端翻譯的交流中心,讓翻譯有連接外部世界的平臺。還要有小語種人才的蓄水池、要有基礎的數據庫建設和資訊發佈平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