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蛟龍”之後,“海馬”遊弋深海

  • 發佈時間:2015-05-09 10: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上海5月8日電 (記者陳瑜)經過近6年研發攻關,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8日通過科技部組織的驗收,這是繼“蛟龍”號之後,我國深海高技術領域出現的又一標誌性成果,邁出了4500米級潛水器譜係化的第一步。

  “海馬”號是科技部863計劃支援的重點項目,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研發的下潛深度最大、國産化率最高的無人遙控潛水器系統,突破了本體結構、浮力材料、液壓動力和推進、作業機械手和工具、觀通導航、控制軟硬體、升沉補償裝置等關鍵技術,先後完成了總裝聯調、水池試驗和海上摸底試驗等工作。它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大深度無人遙控潛水器的關鍵技術,並在關鍵技術國産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據了解,為加強裝備研發的實用性,科技部創新地實行業主制管理機制,由國土資源部作為項目組織實施部門,其下屬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作為業主單位牽頭,匯集了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青島海洋化工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國內研發力量,組成“産、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研發團隊聯合攻關。2014年,“海馬”號搭乘“海洋六號”完成南海海試,共下潛17次,3次到達南海中央海盆底部作業試驗,最大下潛深度4502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實踐了從系統研發到海試多部門協作創新、聯合攻關的科技研發創新模式。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溫寧告訴記者,為加快推動成果的示範應用和轉化,今年3月,“海馬”號被首次試驗性應用於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調查,4月再次隨“海洋六號”母船前往西太平洋,進行大洋礦産資源調查和研究。

  “海馬”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國産化率達90%以上,上海交通大學海洋研究院副院長連璉教授説,接下來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將“海馬”號的關鍵技術固化成産品。

  4500米水深覆蓋了我國南海98%的海域、國際大洋海底100%富鈷結殼資源富集區和95%—98%熱液硫化物富集區,4500米級深海作業裝備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深海探查和作業的需求,與6000米級和7000米級相比又有著研製成本、操作維護成本較低的優勢。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海洋處處長孫清説,“十二五”末,我國還將完成國産化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自主式水下潛水器的研製,形成4500米級的作業能力,為建立全海深、全類型、全應用目標的譜係化工程打下堅實基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