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東:土地託管農民叫好

  • 發佈時間:2015-05-09 08:32:4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毛曉雅

  由“零耕碎種”到“化零為整”是一場適應農村生産力發展的土地變革。山東農村探索的“土地託管”模式,服務、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同時保留了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從效果看,不僅解決了農村“誰來種地”的難題,有利於保護國家糧食安全,還因其適應了農民的“惜地”心理,更易為農民接受。記者近日來到山東,就“土地託管”的基層實踐展開調查。

  打消農民脫離土地的顧慮

  土地還是農民承包、經營,種什麼、怎麼種農民説了算,産的糧食也歸農民。合同一年一簽,農民進可打工掙錢,退可守地務農,避免土地“非糧化”、“非農化”。土地託管給專業服務組織,節本增效,農民收入倍增。

  “你看這麥穗,一眼望去,又密實又齊整,接下來一個月如果沒大災,肯定大豐收!”山東省嘉祥縣馬海村的馬心竹是村裏有名的種田能手,5月7日,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麥田裏察看長勢。

  馬心竹家的幾畝地如今已經不用自己親自種,從去年起他就託管給嘉祥縣聯潤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因為他心裏有本明白賬:“連片託管,用大農機耕種收、廠家直供農資,省力省心又省錢。去年麥子每畝打了1000斤,玉米打了1200斤,自己種每季也就八九百斤,節本加增産,每畝能多收200塊錢。”

  如果為了省力又掙錢,為何不流轉出去?

  “流轉土地一口氣就要簽十年,現在租金是每畝1000塊錢,十年後還是這個價,那多不划算?託管出去,種地還是我説了算,産的糧也歸我。”

  “土地託管服務的最大優勢在於,既能規模化經營,又保留了農民的經營權,從長遠看,還為進城農戶保留了退路。”山東省委農工辦主任王澤厚説。

  記者在一份馬海村村民馬福秋與聯潤農作物種植合作社簽訂的土地託管合同上看到,馬福秋將自家2.7畝地託管給合作社,合作社收取一定的服務費,負責全程機械作業,選用的種子、農資須與馬福秋商定,價格應低於市價10%,收穫的糧食全部歸馬福秋,合同有效期一年。

  合作社理事長馬留緒説,合作社成立短短3年,託管土地已經達到3萬畝,涉及兩個鄉鎮的40多個村。

  山東是全國範圍內率先推行“土地託管”模式的省份,據省農工辦統計,山東土地託管服務面積已達2000萬畝,約佔山東省耕地總面積的20%。

  梁山縣五里堡村村委會主任劉晉京説:“以前,農民出去打工,麥收、秋收得回來兩趟,麻煩不説,路費加上誤工費,都抵得上那幾畝地的糧錢了,所以很多地都撂了荒。有了託管服務,撂荒的地都重新種起來了。”

  破解新型經營主體服務難題

  老韓當了十年的種糧大戶,手頭真正寬裕起來,是土地託管服務把農機、農資、植保、技術送到府以後。以前,每年掙的錢買農機、租曬場、付土地租金後,剩不了多少,遇上災年還得賠。如今,難題迎刃而解。

  韓應科是嘉祥縣運韓村的種糧大戶。“都知道種地有規模才有效益,但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老韓説,“頭些年,資金週轉不開,沒有收割機,一到收穫的時候就著急。麥收的時候尤其緊張,還要搶種下一季玉米,一等就耽誤了。”

  糧食晾曬是老韓大規模種糧後遇到的最大難題。2006年,玉米收穫後沒地方晾曬,老韓只好把玉米在地裏放了一週,正趕上陰天下雨,他每天請工人翻糧透氣,玉米還是出芽了,沒賣出去,當年就損失了十幾萬元。

  這兩年,鎮上成立了天成玉米合作社,提供託管服務,韓應科的農機、晾曬難題都解決了。眼下,地里正在打藥,合作社的新型自走式噴藥機服務到府,老韓不用親自下地,100畝地一上午就噴完了。

  在天成玉米合作社記者看到,烘乾塔、糧庫、農機庫一應俱全。合作社理事長薛改青説,烘乾塔是去年投資100多萬元建成的,每天能烘乾200噸糧,這幾年鎮上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種糧合作社多起來,對烘乾倉儲的需求很大,但個人投資又需要很大一筆資金,看準了這一點,她去年狠下心出錢建了烘乾塔,當年就收回來幾十萬元。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分散的農戶、新型經營主體,是目前土地託管的兩大服務對象。分散的農戶需要組織動員,託管難度較大,而新型經營主體對土地託管的需求是主動的,且十分迫切。梁山縣韓垓鎮供銷社合作社提供土地託管服務的1萬畝土地中,絕大部分都是新型經營主體的土地。嘉祥縣農業局經管辦于洪洲説,縣裏目前有上千家合作社,專門提供土地託管服務的只有30余家,發展空間還很大。

  土地如何“化零為整”連成片

  規模化是土地託管的前提,讓農民同意託管、獲得農民信任,是首要難關。山東土地託管探索出與村“兩委”合作的模式,在利益分配上,按一定比例給村集體留一部分,有些村的集體經濟多年來終於有了零的突破。

  省力又增收,為何農民還不願意託管土地?“你去跟他説,他不信任你。村裏種地的大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讓他們接受很困難。”梁山縣黑虎廟鎮供銷合作社理事長李明東説。

  “要借助村‘兩委’的組織優勢,推動土地託管。”濟寧市供銷社主任王春明説。2012年,梁山縣委組織部與供銷社聯合發文,推動村“兩委”做好農民工作。到目前,濟寧13個縣區中已經有7個縣由政府組織推動了“村社共建”的土地託管。

  趙水坑村有520名村民,一半以上都在外打工。“剩下的都是家裏有孩子上學的。”村支書王永勝説,“村裏的地沒人種,可農民又不願交出來託管。”

  “那時候天天開會動員,做了兩個禮拜的思想工作。終於有幾戶同意了。”王永勝説。頭一年,村裏以50畝地做示範,村民們看到,收成好,又賺錢,地和糧還是自己的,這才放心了。今年,趙水坑村託管的土地達到了500畝。

  記者了解到,土地託管服務模式分為全託管和半託管,只提供一個或幾個生産環節的服務叫做半託管,提供生産全過程服務的稱為全託管,在全託管模式中,農民獲得保底的糧食産量,多出來的部分農民可獲得分紅,村集體也可留一部分。

  馬海村村支書馬有信説,在村“兩委”組織下,土地託管實施了兩年,村集體經濟多年來終於有了零的突破。“以前,村裏裝了路燈,卻交不起電費,只有逢年過節時才開。搞了土地託管以後,每年村集體都有兩三萬元的收入,能給村裏幹不少事。我們村幹部在村裏的威望也更高了。”

  向産後加工領域延伸是方向為規範土地託管服務,避免重復投資,山東開始推廣建設輻射3-5公里的為農服務中心,除産前、産中服務,還增加了倉儲、烘乾設備,這是糧食初加工的雛形,未來,向著農産品深加工延伸是必然方向。

  王春明説:“隨著土地託管服務組織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感到規範服務方式、整合服務資源的必要性。”從去年起,山東省供銷社系統開始建設輻射3-5公里的為農服務中心,為周邊村民提供農業生産的産前、産中、産後服務。

  記者在嘉祥縣萬張鎮為農服務中心看到,農機庫、糧庫正在加緊建設中。該中心負責人馬留緒説:“為農服務中心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整合各類資源,為土地規模化服務。以前的農機手都是單打獨鬥,作業區域分散,費時費油,如今在中心統一調配下,可以就近進行規模化作業,畝均服務費降下來了,收入還增加了。”

  記者走訪了4個為農服務中心,負責每人平均表示,不僅能更好地服務生産,也能降低服務成本。以烘乾機為例,萬張鎮、臥龍山鎮等4個鄉鎮的為農服務中心聯合起來,一起購買烘乾機,市價40萬元的烘乾塔,最終以34萬元的價格買下來了。

  臥龍山鎮為農服務中心負責人張慶貴説:“中心還組織成立了合作社聯合社,包括種糧、種菜、養殖、農機等各類合作社,把農民聯合起來,才更有市場話語權。”

  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深化服務?王春明表示,目前正在建設的烘乾和倉儲等設施是基礎,下一步要將服務延伸到農産品加工領域,這也是農業産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