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構建平衡互哺的城鄉關係

  • 發佈時間:2015-05-09 08:32: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董文龍

  日前,首屆“河陽論壇”在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200余人參與了論壇的研討。“河陽論壇”以縉雲縣千年古村落河陽村命名,致力於為我國鄉村發展和新型城鄉關係構建提供一個思想交流平臺。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構建平衡互哺的城鄉關係”,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保護、我國鄉村建設的歷史與實踐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改革的標誌性事件,對解放我國農村生産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一些不足之處也開始顯現。縉雲縣河陽鄉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春光認為,家庭承包經營使農村經營中“統”的層面弱化,由此帶來了農村集體經濟的薄弱,從而産生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不力、集體內部事務調節管理機制脆弱、需要集體提供的農業服務體系薄弱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生産力的發展。對此,他提出了推行股份合作承包制、加強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中“統”的層面、強化農業産業保護、優化農村土地經營環境等建議。

  農村環境、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環境和文化具有哪些現代價值,如何保護農村環境和文化?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提出,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總體戰略格局,而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起點應當放在鄉村,我國鄉村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如系統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敬天文化、親土文化、親情文化以及環保、低碳生活等文化理念,都是醫治工業文明的弊病、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智慧。華南師範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教授則將與人類生存直接相關的空氣、土壤、水源及食品等稱為核心要素,市場經濟的其他與生命無直接關係的産物稱為邊緣要素,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片面發展經濟的思維方式導致社會資源過度向邊緣要素傾斜,造成核心要素的危機,這也是農村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出現的最主要原因,他呼籲要轉變發展理念,重視對核心要素的資源傾斜,實現“各美其美”的多種發展模式,也應當以這種理念建設美麗鄉村。

  中國的鄉村建設開始於上世紀初,貫穿于整個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其實踐和由此形成的理論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的潘家恩副教授回顧了我國百年鄉村建設的歷史,他認為其可以分為三個特徵明顯的階段,第一階段是上個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鄉村建設參與者以知識分子為主,參與人數眾多,並與“救亡圖存”相結合;第二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末,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國家力量佔據主導地位,以土地制度變革為核心,高效、全面地實現了許多鄉村建設的理念,但卻存在城鄉“剪刀差”等問題;第三階段為世紀之交至今,這一階段以“人民生計為本,互助合作為綱,多元文化為根”為根本原則,力求促使各種資源回流鄉村、繁榮鄉村。中國農業大學何慧麗副教授則從自己在河南省靈寶市進行的“弘農書院”實踐出發,強調鄉村道德復興的重要性,他發起的“道義流通”活動,旨在通過教化人心實現誠信買賣,促進城鄉之間資源的交流互換。

  通過研討,論壇形成了“河陽共識”,論壇呼籲在我國農村發展中要注重鄉村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壯大農業産業、富裕農民,以此促進新型城鄉關係的構建。論壇還就工商資本下鄉、農民工城市化以及鄉村治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此外,該論壇還舉辦了“鄉村、文化與傳播”工作坊,鼓勵青年學者投身三農問題尤其是鄉村文化建設與傳播相關問題的研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