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增産增收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 發佈時間:2015-05-09 08:32:4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丹丹

  每隔兩三天,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所長張其安研究員就會“雷打不動”地來到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的田田農莊,觀察蔬菜育苗試驗示範情況。在他的團隊指導下,這個佔地200畝的蔬菜大棚每年要孕育出1000萬株優質暢銷的蔬菜瓜果苗。農場主李青在他手把手地教導下如今也成為了“土專家”。除了帶動周邊農民種植蔬菜以外,還常常四處應邀到其他蔬菜基地講課傳授技藝。在安徽省農科院,像張其安這樣長年奔波在一線、幫助農民發家致富的專家還有很多。

  近年來,安徽省農科院以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為抓手,充分發揮技術成果和人才優勢,創新驅動、示範引領,積極為該省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服務,努力促進全省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切實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科技攻關綠色增糧

  “土壤經過科技改良,年年小麥長得壯。”太和農民徐淙祥站在自家的麥田裏感嘆道。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科院的專家們就開始駐點在這裡研究砂姜黑土改造、低産洼地創高産技術。專家們利用長期定位試驗,明確了生産上重化肥輕有機肥,是導致砂姜黑土酸化、保水性、通氣性等物理性狀差及土壤養分不高的主要原因。以土壤供肥和高産小麥需肥特點為理論依據,建立了以有機肥與化肥配施、秸稈還田為核心的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包括增施有機肥、小麥—玉米秸稈全量粉碎還田技術、秸稈過腹還田技術和秸稈堆漚還田技術。“砂姜黑地力演變規律及培肥改良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對整個黃淮海平原地區的糧食增産意義非凡。”作物所孔令聰研究員説。

  “以前種糧圖省事,都是直播水稻。現在技術上有了保證,農機農藝也跟上了,我們也改成機械化育插秧了。”最近,肥西縣種糧大戶李明聖開始著手忙碌工廠化育秧的準備工作。這得益於水稻機插秧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研究的突破。農科院水稻所吳文革研究員介紹説,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稻作類型複雜多樣、雜交稻機插秧農機農藝不配套、機插高産栽培技術研究滯後等難題,該所提出了“促進平衡生長、增強中後物質積累,早發爭穗擴庫容、壯稈強源促充實”的栽培技術途徑,為建立機插雜交稻高産穩産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創制了可調寬窄行插秧新機型,創建了機插雜交稻高産栽培關鍵技術,取得了雜交粳稻機插百畝示範田平均畝産823.2公斤的高産新紀錄。

  安徽省農科院院長楊劍波研究員告訴記者,省農科院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攻克了一批共性難題。2012年以來,在全省累計推廣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150余個(項),推廣面積達4322.15萬畝,增産稻穀、小麥237.85萬噸,增加直接經濟效益58.76億元。

  脫貧致富科技幫忙

  高山蔬菜如今已成為地處大別山深處的岳西縣的支柱性産業。“多虧了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引進的品種和技術。種給農民看,教會農民種,才讓我們一窮二白的農民脫貧致富。”岳西縣毛尖山鄉板舍高山蔬菜合作社的農民社員們充滿感激地説。省農科院産業處處長高正良介紹説,近年來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戰略,省農科院積極開展“千名專家服務千村百鎮”,送科技下鄉,開展科技扶貧。

  近年來,不少農民把脫貧致富的眼光瞄向了黃鱔網箱養殖。但由於苗種來源主要依賴野生捕撈,黃鱔産業化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省農科院水産研究所副所長江河一班人,在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鱔魚産業技術研究與試驗示範”項目支援下,潛心研究,聯合攻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技術創新了黃鱔繁育方式——利用黃鱔網箱生態繁育方式,即網箱培育親鱔、網箱繁殖鱔苗、網箱培育鱔種、人工培育鱔苗(種)餌料,解決了黃鱔繁育諸多難題,使黃鱔繁育取得突破性進展。與現有黃鱔繁殖技術相比,安徽省農科院水産研究所攻克的這項新技術優勢明顯,經擴大試驗和熟化後可用於黃鱔規模化繁育。

  安徽省農科院科研處副處長龔傳勝介紹説,依託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該院積極為蔬菜産業提升行動、畜牧業升級和水産跨越工程服務,示範引領全省産業健康持續發展。根據全省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總體建設要求,採用該院自主選育的蔬菜、水果系列品種和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積極開展技術成果試驗示範。

  市場理念引領科技

  “他對市場行情分析精準,研判準確。我們都喊他‘章魚哥’。”界首市天潤肉牛養殖合作社理事長李坤口中的“章魚哥”,是指畜牧所肉牛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賈玉堂副研究員。2012年3月,賈玉堂根據經驗和市場分析預測活牛出欄價格能夠達到每千克26元。社員們當即購買架子牛,存欄量達到了2500頭,增加效益600萬元。2014年上半年,賈玉堂預測説肉牛養殖寒冬到來。農戶們聽從他的建議指導減少了育肥牛存欄,加大母牛養殖量。果然,在當年整個肉牛市場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依然獲得了良好的效益。“從事科研工作30多年來,我的最大感觸就是要把科技與市場結合起來。”賈玉堂説,養殖不僅要有技術,更要出效益。科技工作者如果沒有把握市場的能力和素質,同樣不稱職。

  偌大的果園裏葡萄樹卻稀稀疏疏,粗壯的葡萄苗正呈“H”形伸展開來,現代化的滴灌設施……這是記者在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鮮來鮮得”農莊看到的場景。園藝所孫其寶副研究員介紹説,這個果園是國家葡萄産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示範基地,農科院全程參與了設計、建設和技術指導。它突破了傳統的葡萄種植模式,引進新梢花果省力管理技術、根域限制栽植,省力化整形修剪,葡萄高效避雨設施栽培、肥水一體化省力高效管理等核心技術,對葡萄園區進行管理。“我們的葡萄上市早,全是到府採摘,最便宜的也要賣到每斤10多元,最貴的葡萄能賣到每斤30多元。”農莊主人賀明伍告訴記者,受到農莊的種植影響,當地葡萄種植戶的理念也在發生著變化。以前,葡萄種植戶們每畝地都能産出5000-6000斤的葡萄。看到他們的技術示範後,農民們才知道要對葡萄抹芽、堵頭、掐花等控量生産。這樣畝産控制在3000斤左右,生産出來的葡萄果型和口感比以往好,價格賣得更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