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星火點亮發展之路——遼寧省農科院服務三農工作紀實

  • 發佈時間:2015-01-13 14:07: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冬天的瀋陽,落光了葉的樹椏刺向白色的天,滿眼都是蕭索的景象,這是典型的北方冬日的一個晴天。而在遼寧省農科院的花卉溫室中,嬌滴滴的蝴蝶蘭正含苞待放,採用滴灌、生物質基質等整合技術武裝起來的各種陽臺盆景也綠油油的,遼寧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所長蘇君偉告訴記者,通過一些現代栽培方式和手段,這些陽臺盆景的觀賞功能得到了提高,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很可觀。

  遼寧省農科院成立於1956年,是一家歷史悠久、科研實力雄厚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近幾年來,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術優勢,在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發展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實績。

  機制創新:科研公益化農業科研走向創意

  2001年陶承光從遼寧省農業廳調到省農科院當院長的時候,省農科院的狀況並不好,在他的努力推動下,這家科研單位終於恢復了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身份。

  農業本身就是個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的産業,而且農業科研也具有不確定性,農技推廣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這就決定了農業科研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場,它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援。

  站穩腳跟後,遼寧省農科院開始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分類、分層進行科技推廣工作。通過科技推廣項目,圍繞遼寧省優質稻、畜産品、水産品、蔬菜、水果五大主導産品展開科研攻關和試驗示範。

  位於營口市鲅魚圈開發區的果樹研究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有2000畝試驗區、700畝地的設施果樹區和國內最全的李杏資源庫。該所的蘋果研究中心在引進日本紅富士的基礎上培育出了品質更好、更適應遼寧生長的“五嶽兩紅”系列蘋果品種。而小漿果研究中心主推的藍莓産業,通過“科研單位+企業+種植大戶+農民”一條鏈的形式,讓好吃好看、營養價值高的藍莓從曲高和寡的高檔水果,變成了農民靠它能致富,百姓也能吃得起。小漿果研究中心主任魏永祥告訴記者,研究中心提供技術並且有科研人員常年蹲點企業,以及開展“百名專家扶持百家合作社行動”,策劃“國際藍莓節”等深度合作的方式,讓科研走出去,讓企業和農民的收益漲起來。

  2006年,遼寧省農科院成立了現代農業規劃設計中心,在陶承光看來,以生産工具的變革和生産力的發展為縱向看,世界各國農業都經歷或正要經歷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這幾個階段,在一個國家中可能有幾種形態並存的情況。而在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具有創造性和融入人的創意。“現代農業規劃設計中心”正是面向未來創意農業的設計,農業不僅提供口糧和食物,還將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手段,而科技在其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院地共建:撐起扶貧大旗扶起一個産業

  科研成果要落地,科研人員就不能只呆在試驗室。遼寧省農科院在推進農技推廣的同時,通過讓科研人員挂職貧困縣“科技副縣長”的方式,以科技助産業,以産業推動扶貧工作的發展。

  “如果沒有王宏縣長,我們義縣的蘋果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規模,義縣的老百姓也不可能靠種蘋果致富。”錦州市義縣白廟子鄉的農民高廣信説。他所説的王宏是遼寧省農科院蘋果栽培技術研究室的主任,8年前到義縣挂職當科技副縣長。在義縣的8年裏,王宏只幹了一件事情,就是在義縣推廣寒富蘋果種植以及科學的栽培技術。

  義縣處於遼西,在氣候條件上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2007年王宏來到義縣,通過調研發現這個地方的氣候條件、土壤環境適合種蘋果,於是他利用自己的所學優勢在義縣的種植大戶中推廣蘋果種植和科學的栽培技術。對於農民來説,要讓他們換自己沒種過的品種,不容易,要讓他們掌握並運用科學的栽培技術,更難。王宏只能手把手地教,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幹,一點一滴取得老鄉們的信任,由於他經常親自示範如何給果樹剪枝,農民都叫他“上樹縣長”。

  8年來,王宏帶領著他的技術團隊,在義縣栽下了8400多萬棵蘋果樹。義縣的寒富蘋果名聲漸起,去年一舉奪得了遼寧省第二屆名特優水果推介展示會的金獎,而王宏本人從2007年起,獲得了遼寧省科技特派行動先進個人、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遼寧省扶貧狀元等榮譽稱號。

  “科技副縣長”是遼寧省農科院通過科技特派的方式支援地方“三農”發展,支援地方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1982年,風沙地改良與水土保持研究所第一次向阜新市“派出”了“科技副縣長”,開創了這一院地共建創新方式的先河,至今,省農科院已向阜新、彰武等地選派了51名科技副縣長、鄉(鎮)長。

  “科技官”不但為當地農業發展獻計獻策,當好參謀,而且帶動了一大批科技人員在各地實施科技項目,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使科技共建向更深層次推進。

  “我們不僅是屬於省農科院的,也是屬於阜新市的,我們已經完全融入了地方經濟發展中。”位於阜新市的風沙所所長于國慶説,風沙所最初的設立,是為了解決阜新與內蒙古交界處風沙地的治理,隨著環境改造工作的完成,風沙所的科研力量也逐漸轉向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風沙所“阜花系列”的花生品種,成為了阜新農業生産的主導産業和特色産業。通過改變花生傳統老式的耕作方式,風沙所以一所之力扶起了阜新的花生産業,現在阜新市關於農業發展的任何舉措,都有風沙所的科技人員參與決策。

  科企合作:讓科研成果落地為企業創造效益

  李世鴻是海城市三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張青是省農科院現代園藝展示中心主任,是農科院派出支援農業企業的科技特派員,也是“三星”的總經理和技術顧問。“沒有張青,就沒有‘三星’。”李世鴻感慨地説。

  張青做為技術顧問,給“三星”做農業奠定了幾項核心基礎,首先是通過育苗積累利潤,逐步開展蔬菜種子研發,打通蔬菜銷售的渠道,建立自己的蔬菜品牌。在“三星”的連棟溫室大棚中,所有棚內的溫度、濕度都是自動控制,蔬菜生長的土壤是按科學比例配成的有機質土。荷蘭進口的熊峰為蔬菜的花卉授粉,棚內的黃瓜、番茄、辣椒一年四季都在生長,而且乾淨到摘下來就可以吃。這些都是農科院與“三星”合作的內容。

  科技特派員是遼寧省農科院進行科企合作的一項創新舉措,農科院鼓勵和支援科研人員、科研團隊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指導。在海城“三星”,25萬平方米的工廠化育苗、高效溫室設計、品種引進和高效栽培技術,都是張青和她的科研團隊的努力成果。2009年“三星”被評為遼寧省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並被授予遼寧名牌産品稱號。

  “對我們這種技術型企業來説,科研人員是我們最大的成本,新招農學專業的大學生還要培養磨合,而這些有著多年科研和推廣經驗的科研人員,來了就直接出效益,科技成果頂不頂天對我們企業來説不重要,關鍵是落地。”李世鴻説。下一步“三星”最重要的是促成遼寧省農科院的鞍山分院建在“三星”,希望科研單位依託企業,也給企業更多持續的支援。

  遼寧省農科院科技推廣處副處長袁立新告訴記者,企業和科研單位合作,對雙方來説是雙贏的機遇,科研單位的成果有了展示和轉化的平臺,科研人員發揮了自己的價值,如果留在試驗室,那些新育成的高産品種,可能今天還躺在論文裏“沉睡”,而企業最直接地得到了效益,而且輻射帶動周邊的合作社和農戶,對農民增收也很明顯。

  對接合作社,也是遼寧省農科院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效益的一個重要方式。玉田稻米專業合作社,位於瀋陽城郊的蘇家屯區。這裡本來是一家養豬場,但是周邊居民對養豬場的排泄物意見很大,2012年省農科院的稻作研究所與之合作,生産優質有機水稻。

  養豬場年生産商品豬3萬頭,依託養豬場建起來的沼氣工程,年可生産沼渣肥1000噸,沼液肥7.2萬噸,沼渣沼液可為近萬畝農田提供優質肥源。這些農田也正是稻作所提供的鹽粳48、香粳918、遼星11、遼星1等優質北方粳稻品種的種植基地,稻作所從選種到收割所有的環節全程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副所長侯守貴很高興地告訴記者:“去年真是人努力、天幫忙,整個遼寧省的粳稻單産就能達到每畝1800斤以上。”

  目前,遼寧省農科院與省內6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1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為農業企業、合作社發展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幫助企業制定發展規劃、建立生産基地、研發生産工藝、開展産品品質檢測和包裝設計等方面的技術服務,形成“科技+企業(合作社)+産業”的高效發展模式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了區域産業發展。

  遼寧省農科院的創新大廈裏有剛剛建成的資訊中心,從資訊中心的大螢幕上,我們可以任意調取省農科院位於全省任何地方的溫室大棚的實時監控圖像,畫面清晰,連植物的葉子隨風搖擺也看得清楚,相信用現代網際網路、資訊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將在未來不斷地給我們帶來驚喜,科技的星火將逐漸燎原,點亮農業發展之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