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的擺“穩”棋局過冬

  • 發佈時間:2015-05-07 02:31:0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白電行業將進入最慘烈的一年。昔日巨頭格力、美的、海爾也將沉浮于其中,各尋出路。

  從本年度第一份季報來看,三巨頭中的格力、海爾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唯獨美的跑贏行業,實現凈利營收雙增長。

  業內的看法是,美的吸取了當年“大躍進”的教訓,在當下轉型期,以穩健佈局過冬。

  一季報優於同行

  五一剛過,一位賣家電的朋友曬出一張銷量清單,全部下滑。他擔心自己馬上就要被辭退了。

  4月30日,發改委約談各大空調企業的高管,媒體採訪的電話打到各空調企業的市場負責人那裏,竟都不知曉此事。當天,各公司市場部都在賣場忙活,做五一促銷,來不及顧及此事。

  “今年的促銷從三月份就啟動了,開始早,頻次高,力度大,但無論怎麼折騰,效果還是一般。”一位廠商內部人士稱。

  2015年,註定是白色家電行業最慘烈的一年。現實的殘酷落到報表上,是白電上市企業今年的一季報幾乎全部淪陷。

  兩大龍頭企業格力和海爾,凈利雖增,營收下降。

  格力電器一季報營收為245億元,同比去年降0.66%,凈利潤為27.75億元,同比上升23.06%。這是格力上市以來,僅有的第二次下滑,上一次是金融危機期間的2009年一季度。

  另一白電巨頭青島海爾,一季度營收為218.7億元,同比下降2.5%,凈利潤為9.79億元,同比增13.11%。

  海信科龍和惠而浦則是營收增,凈利降。

  海信科龍一季報營收為64.3億元,微增0.5%,凈利潤出現1%的下滑,為2.25億元。2014年完成戰略重組的惠而浦一季度營收為15.32億元,增8.41%,凈利出現7.31%的降幅,僅為1.13億元。

  相比之下,白電企業中唯有美的集團、小天鵝A、美菱電器三家,實現營收凈利雙增長,前兩家均屬於美的係。

  美的集團一季度實現營收424.2億元,同比增長10.63%,凈利潤33.4億元,同比增長32%。小天鵝A(大股東為美的)一季度實現營收32.9億元,增長27.86%,凈利潤為2.42億元,增幅為41.89%。

  改革路線“不左不右”

  在大的行業環境都極其不好的背景下,美的為什麼能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

  不久前,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曾表示,從美的的成長歷程來看,2012年“精品策略”的提出是美的對自己的一次“洗心革面”。

  2012年前的美的完全是另一番狀態。2010年,美的提出“再造一個美的”的宏圖,各個事業部於是大量上項目,為衝量推眾多貼牌産品,員工人數隨之增多,2010年底全公司一度膨脹到10萬人。結果是,公司規模急速膨脹,産品卻賣不掉,堆在倉庫裏,利潤、品牌都出現問題。美的創始人何享健此時發現苗頭不對,緊急剎車。2011年,美的開始大裁員。

  美的戰略調整進行了將近兩年,到2013年9月份調整才基本到位,期間提出了“精品化戰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輪轉型中,美的表現得沒有“包袱”,大方地向競爭對手學藝。

  家電專家劉步塵説,精品戰略的最終體現是産品競爭力提高,在産品研發和品質管控方面,美的學習了格力。比如,格力有篩選分廠,採購來的元器件不直接使用,要先經過篩選分廠,符合標準的採用,不合格不用。這一點,美的學了。

  在渠道方面,美的重新理順資源,2014年開出1800家旗艦店,在三四級市場已實現了超過70%的覆蓋,零售收入超過100億元,佔2014年營收的7%。同時美的旗艦店、專賣店及售後服務網點全部納入電商業務支援體系,不僅支援美的自有電商,還與京東、天貓達成合作。這樣的全渠道思路,正是借鑒了海爾旗下物流平臺日日順的優勢。

  2014年,家電企業在移動網際網路的驅使下,轉型全面開啟。對比三大白電巨頭,海爾改革從管理模式入手,提出“人單合一”、“小微公司”、“人人創客”,刺激企業活力。格力改革,則偏向於多元化,手機、冰箱、小家電快速開工。

  劉步塵説,美的的改革正好介於二者之間。産品上模倣格力的工業精神,持續推精品戰略,組織變革上沒有海爾激進,但擴大了中層管理人員的股權激勵範圍。“美的平衡術做得比較好,風險可控,以至於在行業低迷期不會大起大落。”

  清醒的智慧化

  對於大行情“智慧化”,美的也保持熱情和清醒。

  從2014年開始,美的開始大規模試水智慧化。先是去年3月,美的發佈M-Smart智慧家居戰略,此後2014年底,小米以12.66億高調入股美的,今年4月15日,美的小米合推的“i青春”空調系列産品開始預售。

  除此之外,美的空調還與騰訊微信平臺合作,計劃7月份完成與M-Smart相容的微信空調智慧系統的開發。

  冰箱領域,美的與京東合作的物聯網智慧冰箱落地。洗衣機方面,擁有自動投放智慧感應技術的小天鵝高端洗衣機開售。小家電方面,美的推出了智慧沐浴熱水器及手環等。據悉,到今年年底,美的將實現幾乎所有産品的智慧化。

  諸多佈局背後,美的是要將冬去春來的希望寄託于智慧化嗎?不然。

  日前,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與媒體交流時説,“有的廠家説智慧化彎道超車,我不完全贊同。智慧化是錦上添花,空調産品的品質關鍵是把基本的性能做好,製冷制熱效果好,做得更節能,然後再追求智慧化。如果片面追求智慧化,很難超車,至少近三年很難超車。”

  此段話透露了美的對智慧化並不盲從的態度。

  但在另一個戰場,美的對智慧的態度卻相當堅定。

  “2011年,美的空調大概是500億元的營收規模,工人數量在50000以上。2014年總營收接近700億,工人數量是26000人。我們目標是希望營收在1000億時,工人人數為20000人。”美的空調主管生産的事業部副總裁烏守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後期我們將全部推動自動化升級。”

  吳文新表示,未來五年,美的集團準備在自動化市場投50億元。“美的空調進行自動化升級,一定是為了降低製造成本,比如説降低人工費用、運作費用,提高設備利用率等。”

  巨量庫存讓價格戰持續到明年

  全行業的低迷已傾瀉而來。冰洗市場持續下滑,空調價格戰、高庫存隨之而來,身在其中的美的,無法躲避。

  對比來看,美的今年一季報雖然跑贏全行業,但與上一年相比,增幅還是有所收窄。

  日前,國聯證券發佈研報稱,一季度美的凈利潤增幅大幅高於收入增幅的原因是,一季度公司理財收益增加使得投資收益同比增加93.38%。

  “營收增幅僅10%略多和扣去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增幅不大,説明公司在空調銷售方面遭遇強大壓力,行業巨頭髮動的價格戰對公司銷售會造成較大影響。”國聯證券預計,美的空調銷售年內壓力不小,未來2年營業收入增速會略放緩至15%左右。

  吳文新也坦誠表達過,2015年是國內家用空調市場最慘烈的一年,宏觀經濟增長緩慢和行業4000萬套庫存帶來的壓力,會讓價格戰持續到明年。

  但吳文新表態稱,空調價格戰不會影響美的的盈利。“同質化才會出現價格戰。我們要發揮優勢,通過産品創新、技術創新,滿足個性化需求,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給消費者創造了更多的附加價值,産品的競爭力和議價能力就高。”

  當下,白電全行業漸入深冬,還會有哪些失控的因素會出現,尚不得而知。處於龍頭地位的格力電器,在董明珠的部署之下,已經開始打破專業化,推出小家電、冰箱、手機。近日有消息稱,格力接下來的多元化還將加速,陸續會推出洗衣機、煙機灶具。

  格力的非常規出牌,是否又會帶來新的競爭?老大和老二的貼身肉搏,是否會從空調延續到多品類,甚至引發更加劇烈的價格戰?

  ■ 看法

  “中國家電業與世界的差距在拉大”

  美的集團總裁方洪波稱,中國家電企業已錯失轉型升級的最佳機會

  “第一,隨著中國家電企業大規模、低成本這樣一種商業模式失效後,如何培育一個新的競爭能力和新的商業模式?第二,如何融入移動互聯的新時代?第三,我們憑什麼征戰全世界?”

  在前段時間的上海家電展上,美的集團總裁方洪波提出了上述三個問題。他説,這是當前所有中國家電企業,包括美的在內,都必須要回答的問題,如果不回答這三個課題,企業所有的目標都是空洞的。

  得出這個結論來自於方洪波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中國家電企業現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挑戰來自三個方面。從外部環境上,過去30年高速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了,因為過去30年GDP平均兩位數,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GDP增長都是個位數,也就是新常態。

  從全世界的産業格局看,全世界排列的2+3格局,就是惠而浦和伊萊克斯兩大巨頭加三星、LG和西門子,這樣一個全球白電的格局短期內是難以撬動的。有很多外資品牌重新把中國市場當做一個戰略市場來進入。

  更重要的是,時代力量正在顛覆著家電行業。移動互聯以前改變的是“軟”的層面,比如流程的縮短、平臺化的應用,但這兩年移動互聯的思維已經進入到家電行業裏面最核心、最本質的層面,就是産品,“這一點非常可怕”。

  方洪波説,中國的家電企業在以前最美好的年華里失去了轉型升級最佳機會,轉型升級應該在十年前就開始了,但是沒有。如今,大家意識到過去家電行業大規模、低成本的商業模式失效了,中國家電企業在世界産業鏈地位弱小,主流産品做不了,高端産品也做不了,國際化水準低,品牌走不出國門,創新産品沒有。

  “我個人的看法,中國的家電,尤其是白色家電,跟世界産業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這是目前我們中國家電企業面臨的具體挑戰,這些挑戰來自於四面八方,未來給我們的機會和空間是有限的。”方洪波説。

  B08-B09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