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本“食育”從娃娃抓起

  • 發佈時間:2015-05-06 08:30:25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方式多種多樣

  將“食生活”提高到國策高度

  在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教育名著《窗邊的小豆豆》中,巴學園的學生們每次吃飯前,總會集體合唱一首校長改編的《吃飯歌》,然後一起吃“海裏的東西”和“山上的東西”,把一頓飯吃得津津有味。這並非僅僅是小説裏的情節,而是現實中存在的,即日本的“食育”。

  出生後3個月就開始

  按照一般性解釋,“食育”是“每個國民為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夠實現健全的‘食生活’、繼承食文化傳統、確保健康等自覺培養良好的‘食生活’習慣、學習關於食的各種知識,以及選擇食品的判斷能力的學習過程”。

  其實,日本從保育園(類似中國的託兒所,日本的孩子在出生後3個月開始便可以進入保育園)時代就開始抓“食育”。保育園認為,食育在培養孩子飲食熱情方面十分重要,對0歲~6歲的孩子進行“食育”,有利於提高孩子們對飲食的關注程度。

  其具體內容包括,讓孩子幫助剝玉米皮、種蔬菜、挖山芋、做賞月米粉團、進行營養指導、回答孩子的疑問等。東京世田谷區立保育園老師告訴記者,讓孩子接觸食材和幫助做菜,有助於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興趣。世田谷區立保育園還會舉行與烹飪師一起做飯的“講習會”,包括一起做麵包和吃烏冬面。

  為收到“食育”效果,保育園十分注重與家長合作。面向保育園兒童的家長就孩子回家後在餐桌上的表現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就餐時間是否過長、坐姿是否端正、是否挑食、是否邊看電視邊吃飯、拿筷子姿勢是否正確、吃飯時是不是聊天、咀嚼力度和速度怎麼樣、飯量大不大以及自由闡述意見部分。

  為“食育”立法

  將“食生活”提高到國策高度,並以立法形式規定社會各界應負的責任,自上而下貫徹“食育”,在當今世界各國中,大概只有日本一個國家做到了。

  1993年,由厚生省監修,《思考食育時代的食物》一書問世。1998年,美食評論家、服部營養學校校長服部幸應出版了書名為《推薦食育》的著作,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2002年,自民黨在其政務調查會裏設立了“食育調查會”。第二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其施政演説中使用了“食育”一詞。於是“食育”開始在日本社會成為流行語。

  2005年,以議員立法(代表提案人為自民黨參議院議員小坂憲次)的形式,日本政府制定了《食育基本法》。其《前言》説:“對於培育孩子的豐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來説,最重要的是‘食’”,將“食育”“置於生存的基本知識以及智育教育、德教教育和體育教育的基礎的地位”。

  日本提倡“食育”的動機,還在於保護和發揚日本食文化傳統,因為在現代社會生活裏,日本的傳統食文化面臨著丟失的危機。

  日本推進“食育”教育,還有經濟方面的考慮。這就是期望推進城市與農山漁村的共生和交流,在“食生活”方面構築消費者和生産者之間的信賴關係,有助於激發地域社會的活力,並且發展和繼承豐富的食文化,推進與環境協調的糧食作物的生産和消費,提高糧食的自給率。

  (文/馬曉雲 張可喜 原載《國際先驅導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