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青海構建“四位一體”扶貧新格局

  • 發佈時間:2015-05-06 05:13:5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位於國家“十二五”扶貧開發攻堅的重點區域內。從貧困現狀看,青海是全國最典型的特殊類型貧困地區之一,集中了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高原地區和特困地區的所有特點。在扶貧開發過程中,青海注重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和援青扶貧等“四位一體”的扶貧格局。經過4年的努力,脫貧85.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0年的36.6%下降到2014年的14%,下降了22.6個百分點,成功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扶貧開發新模式。

  專項扶貧重點解決基建

  要想富、先修路。專項扶貧的重點放在了解決農牧區道路、水、電、房等基礎建設上。4年投資90億元,行政村道路建設通暢率達82.8%。青海地廣人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成本高,使用效率低,很多偏遠地方的道路修了幾十里可能只有幾戶或十幾戶人家走。為方便群眾也為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建好農村公路的同時,交通運輸部門發展農村道路運輸業,集中力量重點推進連片特困地區及藏區農村客運發展。根據青海村鎮分佈和人員聚集情況,通過實施區域經營、迴圈經營、班線延伸等措施,使道路運輸的經營模式靈活多樣,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群眾。到2014年底,全省所有鄉鎮和82.56%行政村開通了班車。

  青海還利用專項扶貧資金在1510個規劃村實施整村推進産業扶貧項目546項,建立扶貧産業基地676處。根據當地自然特點,發展特色産業384個,建立特色産業基地174處。他們大力推動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圍繞經濟林木、中藏藥材種植、生態畜牧業、旅遊業、富硒果蔬等重點扶貧産業,建設省、縣兩級扶貧産業試驗示範園11個,覆蓋7個市州的17個縣,輻射帶動11.34萬貧困群眾增收。

  行業扶貧注重培訓技能

  在推進行業扶貧中,住建、農牧、交通、水利、林業、環保、教育等多部門協同分工,將生態脆弱、氣候環境惡劣、不適合生存發展的群眾實施易地搬遷。投入資金15.65億元,搬遷安置472個村、4.59萬戶、20.1萬人。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投資1.35億元,在搬遷村扶持發展各類後續産業項目64個,使1.5萬戶搬遷戶從中受益,年均增收超過千元。

  在採訪中,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辦公室主任薛長福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我們單位與省內兄弟單位協同扶貧的同時,每個單位定點扶持一個村。住建廳2012年對湟中縣的加拉山村進行了定點扶貧,加拉山村土地貧瘠、氣候惡劣,群眾靠天吃飯,全村有102戶,有82戶都是貧困戶,其中有4戶根本沒有經濟來源。廳裏結合建設單位行業職能,對村民房屋進行了改造,給特困戶和高齡老人進行生活補助。與扶貧辦聯手幫助村民種植中藥材,將村裏的泥瓦匠和有建築特長的年輕人介紹到施工單位幹活,這樣他們的收入有保障了,生活也慢慢好起來了。今年我們的定點扶貧對像是湟中縣楊家臺村。”

  大學生創業,資金是難題。對此,青海省合理利用資源注入資金,發揮大學生的自身作用,去年投入2000萬元,與團省委在8個市州的20個縣試點,每個大學生注資50萬元,通過大學生創業撬動銀行資金近8000萬元,調動了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積極性。

  社會扶貧增強造血功能

  社會扶貧實行從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格化幫扶機制。省、州、縣三級層面,124家單位各定點幫扶一個村;省委組織部門在全省360個鄉鎮配備了扶貧專兼職幹事,開展培訓,解決了基層扶貧隊伍力量薄弱、人員不穩定、政策落實不到位、工作欠方法等問題;動員社會各類企業335家,落實資金1.7億元。

  海東市是青海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貧困程度比較深。1.3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167萬人口。上世紀80年代末,政府順應海東農民自主創業的傳統習慣,積極扶持和鼓勵農民走出山門,到沿海地區從事拉麵業。目前,“拉麵經濟”成為海東農民勞務增收第一大産業。當地農民在外開辦的拉麵館數量達2.3萬餘家,遍佈全國270多個大中城市,幾乎覆蓋了我國東中部和沿海所有的市、縣、區。從業人員達15.2萬人,年經營收入達110.4億元,實現純收入35.7億元。

  依據當地資源優勢,省扶貧産業園區與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聯手合作,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沿岸以1萬畝土地作為種植養殖基地,將原來撒胡椒面式的資金進行捆綁使用,將整村推進分配資金入股扶貧産業園,群眾年底分紅。目前産業園區吸收了40名貧困大學生發展産業,在旺季時周邊農戶和貧困戶有200人進行鋤草、採摘等工作,增強了扶貧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辦公室主任韓秦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這幾天科技園區産的蔬菜産品逐漸上市,我們測算了一下,效益很好。”據介紹,青海省扶貧辦從初期建設時評估、中期監督到後期聘請第三方審計,資金使用監督非常嚴格。“我們初步規定農戶投入的資金每年以10%—15%給農戶固定分紅,受益期是15-20年,不管園區賠錢與賺錢,老百姓的股利分紅一分都不能少,不能拖。”

  重建過後,玉樹藏族自治州依據市場發育程度不高,市區閒置的房屋場地比較多的實際,引進諾布噶瓊民族服飾工貿公司、諾布嶺藏族服飾加工廠、安衝康巴松寶民族手工藝品加工中心、安衝白旺藏式精品工貿等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建成民族服飾加工和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核心基地。由加多寶公司捐資1億元建成青海最大的藏式民族服飾生産基地,去年10月投運,吸納當地農牧民731人就業。精美的藏族服飾和民族首飾從新玉樹成批生産走向成都、色達、拉薩、昌都、那曲和尼泊爾等地,深受市場青睞。

  援青扶貧助推全面發展

  援青扶貧成為青海扶貧的一大亮點。13家中央國家機關和央企定點扶貧單位2014年落實幫扶資金9000萬元,協調引進項目資金40806萬元。6個發達省市和37個中央國家部委、央企落實援青項目572個,涉及基礎設施、文化體育、産業發展、生態環保、智力支援等多個項目,助推青海藏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2014年,國家將青海納入全國旅遊扶貧實驗示範區、光伏扶貧試點省份,爭取國務院扶貧辦協調國際農發基金組織,在青海六盤山片區實施國際農發扶貧項目,總規模達7.64億元人民幣。

  在遼援小康示範村尼麻隆村,《經濟日報》記者看到,一頭黑白花奶牛雕塑立在村口,雕塑背面鐫刻的文字説明,這是遼寧省扶持的項目,戶均奶牛一頭並建有牛舍,另建有村牲畜防疫室,戶均太陽灶一台,修灌溉渠道、建水澆地、修村衛生室、改造村委辦公室廣場住房……“扶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我們這裡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村民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