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精準扶貧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 發佈時間:2015-05-05 00:32:2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與武陵山區其他山村不同,坐落在山谷中的湘西保靖縣黃金村馬路兩邊的耕地裏、山坡上都栽滿了茶樹,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則無跡可尋。儘管已過春茶採摘期,仍然能在茶園裏看到忙碌的茶農。
在黃金村最大的一家茶葉加工企業,廠房裏傳出機器的轟鳴聲,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直接從農戶手裏收茶葉,讓農戶放心種茶,拉動農戶增收。剛剛採摘下來的茶葉在這裡經過洗、曬、揉、炒等多道工序被加工成成品出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區中心地帶。過去,一望無際的綿延高山,使村民常常“望山興嘆”,如今“靠山吃山”發展起來的特色産業令貧困地區村民走上致富路。
“以前全家7口人種4畝稻田,種茶只是副業,風調雨順也只能吃半年。”66歲的黃金村村民向發友説,“黃金村自然條件差,靠種糧食解決溫飽問題很難。”
為幫助村民脫貧,近年來保靖縣將茶産業作為精準扶貧重點産業,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支援産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對每畝茶苗與肥料補助1000元,解決了村民前期投入的資金難題。幾年間,種茶的村民越來越多,黃金村茶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黃金村支部書記石巧平説,目前黃金村有茶園5800畝,可採面積為1800畝,大戶能種四五十畝,最少的也有七八畝。茶葉已經成為全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每年為全村村民帶來每人平均近2萬的收入。
通過精準扶持重點産業,湘西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據湘西州扶貧辦負責人介紹,從2014年開始湘西州啟動了47個精準扶貧示範村建設,其中花垣縣十八洞村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初步形成了獼猴桃、手工藝加工業、文化旅遊業等支柱産業,僅獼猴桃一項達效後就可實現每人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保靖縣夯沙鄉“五行苗寨”鄉村旅遊扶貧示範區對5個村實行統一規劃和開發,實施了基礎設施、産業建設、生態環境、社會事業4大類18個扶貧開發項目,鄉村旅遊發展勢頭強勁;鳳凰縣兩林鄉萬畝杜仲標準示範園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流轉土地1萬畝,目前已種植優質杜仲3000畝……
“湘西州許多貧困村過去靠‘輸血式’扶貧,但越扶越貧,有的地方符合條件的五口之家3年給了1.5萬元扶貧資金,但是很快錢花完了繼續過著窮日子。”湘西州扶貧辦調研科負責人唐其昭介紹説。
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表示,通過總結過去扶貧工作經驗教訓,主要依賴政府“輸血式”扶貧,而不從實際出發、不對接市場、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不注重精細化管理的扶貧方式方法,是不可複製、不可推廣的。
“目前,湘西州正在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産業,重點抓好柑橘結構調整和品質提高,抓好茶葉、百合基地夯實和品牌行銷,同時積極發展油茶、杜仲産業和湘西黃牛、黑毛豬等特色養殖業,以及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鄉村遊。”葉紅專説。
根據湘西州規劃,到2017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500元以上,貧困發生率減少到15%左右;到2020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00元,貧困發生率控制到4%以內,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準,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