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産業缺失的一環
- 發佈時間:2015-05-05 06:29:38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陳岩
再有不到兩個月,蔡錦墩就65歲了,按照國際慣例,65歲以上就算老年人。
“做了20年養老事業,總算由從業者變為消費者了。”4月21日,在西南財大天府學院舉行的“未來養老機構新形態與人才培養模式”論壇上,蔡錦墩如是感嘆。
蔡是台灣福樂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在台灣地區協助建立了數十家中大型養老機構,並於4年前進駐大陸,開展養老諮詢業務。
這三四年間,大陸的養老産業風起雲湧,利好政策頻頻出臺,資本開始不斷進入。
蔡錦墩對投資建設養老院的熱情既欣喜,又憂慮。欣喜的是,很多地産公司有實力也有意願投資養老地産,這種商業氛圍極為難得;憂慮的是,不少投資只是借養老概念進行行銷,房子建好了,卻看不到一點養老機構的影子,因為從“設計之初就沒有從老年人的角度考量”。
現實的例子就在身邊,三年前,某商業地産開發商,首次投資的養老産業項目選址四川。地方定了,資金也有著落,但是打開圖紙一看,沒有老年人的公共活動空間,沒有緊急求助設施,通道裏甚至還出現輪椅無法通過的臺階。很多最基本的養老理念都未得到貫徹,老年人住進去感受如何,可想而知。“這樣的情況在慢慢變少,但養老産業從業者的思維方式,依舊停留在‘所見即所得’的水準,只把看得見的問題解決了,軟體的問題依然很多。”蔡錦墩認為,很多從業者把老年人的需求簡單化、概念化。其實養老産業首先是服務於人,有著細膩的、軟性的照顧模式,健康老人、失智老人、慢性病老人的需求各不相同,硬體和軟體都需要有針對性。
蔡錦墩一度認為,關鍵在人才培養上。而現在,年過花甲的蔡錦墩把目光集中在養老商業模式的研發與探索上。因為他發現,撬動社會資本的關鍵是可行的商業模式。“養老市場在變化,老人的需求更加多元,很多改善型養老需求卻沒人提供,這就給我們在商業模式上很多探索的空間。”
蔡錦墩拿出一本剛為上海某公司養老項目打造的可行性評估方案。第一階段的方案書有200頁,全部集中在商業模式,通過對可輻射人群的調查,確定定價和付費模式。“第二階段的方案書才是如何對養老服務及設施進行優化。”
有了可行的商業模式“打頭陣”,再有優質的軟硬體做支撐,投資養老産業才能成功。
反觀四川,養老床位缺口巨大,超過19萬張。不缺市場,也不缺少有投資意願的資本,真正缺少的,是專業的人才和優質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