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資源網路共用哪家強?

  • 發佈時間:2015-05-05 01:30:4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文·本報記者 陳 磊

  一份基於科技資源網路資訊公開的第三方評估報告日前出爐,通過數據採集,試圖回答——

  我國近年來陸續建立大量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但是,它們的開放共用程度和績效怎樣?科技資源網路共用哪家強?

  中國科技資訊研究所(簡稱“中信所”)試圖通過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對此作答。該所連續3年對400多個科技資源網路共用平臺的資訊公開與共用水準進行數據採集、評估和反饋,日前正式對外公佈了《2014年中國科技資源網路資訊公開與共用評估系列報告》。

  ——新聞緣起——

  這裡的測評靜悄悄

  如果不是被告知,王海黎並不知道自己所在的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14年網站資訊公開的評估中,綜合排名得了第一。

  作為該實驗室的副主任,王海黎將這次評估稱為一場靜悄悄的測評——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模擬用戶的實際體驗,採集、處理數據,最後打分、評估,可謂來無影去無蹤,悄無聲息。“都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來訪問過網站”,更不用像以往對待預先通知的檢查一樣刻意準備。

  與該實驗室一樣,全國250余個基礎研究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經受了由中信所開展的同類評估。

  其實,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除了國家重點實驗室,中信所還對政府投入為主的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網路資訊公開與共用開展了評估,涉及33個科技文獻網路共用平臺、49個科學儀器網路共用平臺、111個科學數據網路共用平臺。

  《2014年中國科技資源網路資訊公開與共用評估系列報告》不僅分門別類地對各網路平臺的開放共用水準進行打分和排名,也從宏觀和中觀視角試圖發現我國科技資源共用和資訊公開的行業領域存在的共性問題,為政府管理機構提供科學的決策資訊支援。

  “經過幾年摸索,2014年的評估報告已經成熟很多,我們也形成了一套基於網路公開數據和用戶視角、非介入式量化評估的指標體系。這個體系主要包括可見性、可得性和可用性三個維度。通俗地説,就是科技資源是否看得見,用得著且好用。”該所資源共用促進中心副主任趙偉説。

  據了解,這種針對我國科技資源網路共用平臺開展網路資訊公開和共用的獨立第三方評估,在我國並不多見。

  ——核心關注——

  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資訊公開水準有待提高

  報告顯示,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建設已經初具規模,90%以上的實驗室建立了專門的網站,資訊覆蓋面較為廣泛、全面。一些比較先進的實驗室已經將網站與人員管理、科學儀器管理、績效考核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網站成為外界獲取實驗室資訊的重要渠道。用戶可以通過這些網站了解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研究隊伍、承擔任務、産出成果以及對外合作等資訊。

  但是,通過評估也發現,一些實驗室在資訊品質、資訊組織、更新頻率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高空間。尚缺乏相應的考核監督引導機制和適合其網路資訊公開的指導規範和培訓。

  科學儀器:網路建設有進步但“可用性”不足

  該報告還對我國近50家財政支援的區域、省市級有獨立網址的科學儀器資訊共用網站展開了調查。評估顯示,大部分儀器共用平臺在“可見性”層面做得較好,在平臺服務欄目和功能建設等促進儀器資訊“可得性”層面的差異度在不斷縮小,但普遍在“可用性”層面明顯做得不夠。

  報告顯示,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用已形成共識,對外共用儀器數量、種類逐年增多,對外共用服務率不斷提升,平臺也逐步重視和樹立以用戶需求為服務目標的共用服務新模式。但儀器網路共用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圍繞用戶面向市場化的需求所開展的儀器共用服務模式仍有待創新,網路共用服務的功能和欄目有待拓展和完善等。從評估結果看,大多數儀器共用平臺,面對用戶開展的主動服務內容和品質方面的得分還普遍偏低。

  科學數據:各平臺總體表現差異較大

  評估結果表明,國內科學數據網路共用平臺在資源公開和資源獲取方面成效顯著,63.96%的平臺得分高於平均水準。中科院構建的科學數據網路平臺排名整體靠前,地方科技系統的科學數據網路共用平臺整體排名靠後;專業類網路平臺排名靠前,綜合類網路平臺排名靠後。

  但是,各平臺資訊公開與共用水準的總體表現差異較大。據了解,目前這些平臺的建設和運作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公共資金或項目資助,有些得不到持續支援的平臺甚至難以為繼。部分科學數據共用網站元數據建設水準有待提高,平臺以用戶為導向的資訊服務理念體現得不夠充分。

  科技文獻:網路共用水準較高

  在科技文獻網路共用方面,總體表現良好。60分以上的科技文獻共用平臺達到22個,佔全部評估對象的73.3%。

  但也不能否認,科技文獻共用平臺在運用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技術等為用戶提供深層次、專業化服務方面還有待加強。

  ——專家觀點——

  構建共用網路平臺絕不僅是建立一個網站

  “通過網路來構建資源使用、學術交流的平臺,是一種國際發展趨勢。”王海黎説。

  對此,中信所資源共用促進中心副主任董誠深有同感:“網路與科研人員協同研究和實驗室管理、與構建開放的科學生態環境、與國家和社會對實驗室的評估監督、與實驗室履行社會責任如開展科普相結合,已經成為現代實驗室的發展趨勢。”他介紹説,美國著名的費米國立研究實驗基地在網站上曬出加速器短期和長期甚至準確到天的機時安排時間表,用戶點擊某一天的按鈕,即可查看該天的時間安排。這就如同觀眾在網上提前選時、選座看電影一樣方便。研究與試驗基地也承載著很多科研以外的功能,如科學普及、營造良好的社會科學氛圍等,一些實驗室已經成為培養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基地。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網站具有強大的科普功能,通過用戶分類向訪客展現該機構科學研究涉及的科學知識、意義及前景,各種工作規定和流程、機構的各部門資訊等全可在網上分級分類查到。

  董誠表示:“共用網路平臺的構建絕不僅僅是建立一個網站,還涉及資訊組織與可視化、用戶和資訊的分類分級、資訊安全、機制建設等諸多因素。我們將編寫共用規範,為平臺機構提供個性化測評與諮詢服務,並開展有關培訓工作,幫助平臺機構發現問題,找到標桿,改進業務,吸引和激勵更多的機構加入到科技資源共用的事業中來。”

  王海黎介紹,他所在的實驗室從2008年就建立了海洋與環境大型儀器和技術服務中心(COMET),對單位內部、廈門大學全校及全國科研單位開放。實驗室10萬元以上的150多臺(套)科學儀器設備,全部挂在網站上,實現了從資訊公開到機時預約、使用、培訓、考核等的全流程資訊化管理。

  “實驗室建設這個中心的初衷是自己做科研的內在要求,也是為了工作更便捷、內部更透明。”王海黎説,實驗室內形成了讓儀器設備用起來的共識,並採用網路平臺的方式與國際接軌。“這個儀器中心就變得有生命力有活力,不僅促進了科研,還加強了內部的管理效率。例如,通過對儀器機時的定量化統計,對一些工程維護技術人員進行績效考核,讓員工對評價結果心服口服。”

  這也成為該實驗室連續3年在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資訊公開評估中排名第一的重要原因。

  專家認為,總體來説,我國在網路資訊公開方面與國際相比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各類科技資源網路共用平臺應提升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和責任意識,如建立一個面向公眾的權威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資訊門戶網站,使實驗室的最新政策、動態、成果等資訊,能夠準確及時地向社會公開。強化對網路平臺建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與優化配置,加強網站建設規範的制定,改善資源資訊品質,強調用戶交互與體驗,不斷滿足科研用戶的需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