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走出國門的中國“藍領”

  • 發佈時間:2015-05-05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勞動者之歌

  24年前,中專畢業的他來到鋼管公司,成為一名普通的電氣維修工;今天,他已是中國工人最優秀的代表之一,通過改造創新,讓鋼管加工的“洋設備”逐漸中國化。

  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渤海鋼鐵集團鋼管公司管加工部的主任電氣師李剛。除去頭上眾多光環,鋼鐵公司內部一句“有問題找李剛”,是對他專業技能的最大肯定。

  幾天前李剛才從美國回來。作為走出國門的中國藍領工人,李剛把響噹噹的中國技術帶到了國際舞臺,向世界證明中國工人的能力和價值。

  二十載苦幹成專家

  “我不聰明,但我相信勤能補拙。”李剛説這話時,聲音不大,但眼神堅定。

  1990年,李剛畢業後成為渤海鋼鐵集團鋼管公司管加工部一名電氣設備維護人員。當時,公司主要設備從國外引進,是世界煉鋼、軋管、管加工最先進設備和電腦技術的優化組合,被工人們稱為“聯合國”。進口設備的安裝調試一般由外國專家完成。為防止技術洩露,不準中方人員進入外方工作區域。

  “我那時就下定決心,不管有多難,都要把技術學到手。”自認為不聰明的李剛把外國專家的到來看作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有了這樣的決心,他下班後就留在廠裏,外方專家工作到幾點,他就跟到幾點。看到對方需要工具,他就主動遞過去,臟活累活搶著幹。偶爾閒下來時,他還主動上前請教。時間一長,外方專家與李剛也熟絡了起來,破例允許他進入工作區協助,李剛成了廠裏第一個參與設備安裝調試的中國工人。

  天天和廠裏的洋設備摸爬滾打,李剛不僅摸清了機器的“脾氣秉性”,而且還能熟練地駕馭它們。20年來,從挑戰“洋設備”、改造“洋設備”,到超越“洋設備”,作為鋼管生産一線的一名普通職工,李剛帶領同事們先後完成100多項行業領先的技術改造創新,打破了國外在管加工領域的多項技術壟斷,將普通的設備維護工作幹成了高技術含量的研發崗位。經過李剛和同事們的改造創新,管加工的設備逐漸從“聯合國”轉變為“中國化”。

  在鋼管公司,李剛有一個創新工作室,在這個工作室的墻上寫著近期的主攻方向和馬上需要完成的攻關項目。在他的帶領下,同事們在這個小小的天地裏討論問題,許多新點子、新想法也從這裡誕生。

  遠赴美國創佳績

  2014年5月,李剛遠赴美國,開始了新的“征程”。李剛把自己的技術經驗帶到了美國項目的設備調試現場,擔起了解決電氣設備安裝遺留問題的重任,儘快調順設備,保證設備以良好的狀態投入試生産。

  李剛時刻牢記著此次赴美工作的職責之一—帶徒弟。他耐心地指導美籍員工,無論是工藝操作,還是電氣知識,“洋徒弟”們的技術日漸嫺熟。新招聘的美國電氣維修人員克瑞斯特夫以前在一個小廠幹過,對美國項目的設備軟體系統不熟悉。在生産過程中,李剛克服了語言溝通的困難,滿腔熱忱地把自己精通的電氣技術知識和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通過耐心講解和實踐操作,一點點地傳授給克瑞斯特夫,使他能夠獨立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務,儘快融入到公司的工作環境中,其技能水準也日漸提高,團隊意識明顯增強。一次,李剛讓克瑞斯特夫寫出美國電氣維修所需的工具,準備進行採購,沒想到轉天他就把自己的工具和大工具櫃拉來了,放在工作區域裏,幹活時常用自帶的工具。李剛表揚了他,可他卻説:“這是應該的,我非常喜歡到咱們公司工作,一起建好,一起受益。”

  李剛憑藉過硬的技術優勢、嚴謹的敬業精神和和藹可親的人格魅力,擔當起中國文化傳播使者,贏得了美國員工的信任。在他的感染和帶動下,大家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在不同的中西方文化融合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名美國員工自發在主廠房NDT操作室插上了中美兩國國旗。(科技日報北京5月4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