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帶一路”向民企敞開大門 如何巧借東風

  • 發佈時間:2015-05-05 00:32:2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2013年“一帶一路”首次提出以來,就一直作為熱點詞彙被反覆提及,有關這一規劃的解讀和猜想也從未停止。今年3月28日,“一帶一路”的願景和行動終於揭開面紗,“一帶一路”戰略也從醞釀籌劃落在紙面上,繪成藍圖。

  日前,在由本報主辦、博旭照明承辦的“一帶一路”與民企責任主題論壇上,各路專家學者對“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以及民企如何在該戰略意義下揚帆出海、踐行社會責任展開了積極討論。

  民企迎來廣闊投資機遇

  具體來看,“一帶一路”指的就是一個經濟帶和一條海上之路。一個經濟帶即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一條海上之路即為“21世紀上海絲綢之路”。其內涵是,新常態的中國用資本輸出的方式進入到亞太和歐洲,構建貫穿歐亞大陸的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

  有與會專家表示,作為中國在歐亞大陸和海洋周邊推行的整體性國家戰略思路,“一帶一路”有著特殊的現實背景,其中最為本質的就在於中國已由小國經濟發展為大國經濟。作為一個大國經濟體,以往的小國經濟發展模式,無論是對內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還是對外的經濟外交互利共贏,均已不適應現今經濟格局的需求,迫切需要重構。“一帶一路”戰略即是應此需求而形成。

  在很多人眼中,“一帶一路”就是一條“帶子”,一條“線路”。其實,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它都涉及並影響著一大片地區。目前,“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有65個,多屬於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和轉型國家。這些國家與我國在産業結構上具有較強互補性,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需求非常強烈。預計未來1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將突破2.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到3000億至4000億美元。

  億讚普大數據顯示,在“一帶一路”沿線上,不同區域表現出的熱度體現在不同的方面。最熱的區域是東南亞,他們最期待和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中亞和南亞緊隨其後,他們最熱衷和中國做買賣;而歐洲最關注的是中國的海外投資。

  當然,這些僅僅是一個開始,隨著合作深入,“一帶一路”將有可能成為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而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機遇更是無限廣闊。

  諾安基金研究員在論壇上指出,“一帶一路”戰略將不僅有效推動央企“走出去”,還將對民營企業參與海外市場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優惠貸款項目並不僅對央企項目開放,亦對民企開放;民營企業善於從建築央企獲得項目分包業務,跟隨建築央企步伐一起“走出去”;有實力的建築民企亦有能力獨立承攬海外市場項目,“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將有助於創造民企走進“一帶一路”國家市場。

  也就是説,“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讓民營企業通過“走出去”獲取更大的成長空間,借此促進自身産業梯度轉移和轉型升級,反過來又可以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進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科技與智力支援。

  事實上,相對於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海外投資更有效率,在風險管控方面也會比較謹慎。具體到參與“一帶一路”戰略,民營企業除可以以市場化方式參建沿線地區和國家的基礎設施之外,還能在貿易、投資、文化與人員交流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資料顯示,民營企業在海外並購活動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力量——2014年前三季度交易總數量是國有企業交易數量的兩倍之多,交易金額同比增長超過120%。

  CSR要成為民企“走出去”的“標配”

  “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對於“走出去”的企業來説,這是一片巨大的商機無限的“藍海”。但與以往“走出去”不同的是,“一帶一路”更加注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時代主題,更加重視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這也就決定了,想要憑藉“一帶一路”東風“走出去”的企業不能將目光只局限于自身利益和發展上,還必須與當地社會、民眾、社區等利益相關方形成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成為責任共同體。

  無視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輕則企業運營不順,重則損失慘重,不得不打道回府。成功的企業大多類似,而失敗企業的原因各有不同。最常見的無外乎:與當地社區沒有處理好關係、環保標準不達標、員工屬地化不佳等。這些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一波三折、運營不暢,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沒有到位。過分看重經濟指標和企業盈利,沒有基於更多相關方共同發展、成果共用的戰略、決策和行動,上不能通政策、下不能通民心,一方面對困難和挑戰估計不足,另一方面得不到相關方的理解和支援,自然少不了栽跟頭。

  這樣的情形,最近幾年多次上演。北京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總裁王幼君對此深有感觸,他在論壇上建議,企業不僅要在“走出去”前對當地國家的法律、人文等進行研究,拿到項目後,也要持續研究,要重視各方利益,做到協同發展,“特別是在用人方面。”

  很多學者都分析民企“走出去”的風險、挑戰,全面而細緻。但最直接和可見的挑戰,實則源於不適應和不熟悉。在這種情況下,CSR(企業社會責任)有利於企業在“走出去”的沿途中識別新情況、發現新訴求、學會新話語,成為繼資金、人才、裝備之外的新標配和新法寶。

  王幼君指出,打造精品工程。這是企業發展之本,工程品質不過關,一切都是妄談。他著重強調了屬地化經營,這一經營理念促進了當地的就業率和經濟發展;此外,加強與當地社會的溝通與合作十分重要。

  事實上,這不僅是王幼君的經驗,其他成功“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經驗也大抵類似——利潤不再成為唯一目的,而是與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休戚相關、緊密相連。儘管這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側重點、模式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最終都實現了企業與當地社會、環境雙贏,甚至多贏的效果,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特色有效的公共外交事半功倍

  目前的現狀是,我國的企業在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念、重視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與全球領先的跨國公司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仍有較多中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還停留在建學校、醫院、體育場、進行慈善捐贈等公益活動上,而這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相差很遠。大多數企業還沒有認識到保護環境和生態多樣性、促進社區和經濟發展、積極引入公眾和社區參與等對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意義,主動融入當地社會的力度不夠,對當地文化、歷史、民族、宗教的了解不夠,吸納當地員工就業力度不夠,缺乏與當地社會各方的合作等都一定程度影響了企業在當地的順利運營。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特色有效的公共外交是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順利開展經營活動的有力保障。沿線覆蓋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其中多數國家發展階段、技術水準、基礎設施、金融體系相對比較落後,與我國經濟存在較大互補性。但是,“一帶一路”途經各國的國情和自然稟賦不同,對華合作態度各異。而且由於複雜的歷史和地緣政治原因,加上缺乏海外經營經驗和認識不足,我國企業在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上,特別是環境保護、勞資關係、本土化等方面,在沿線國家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走出去”後,如何“融進去”,得到沿線國家的認同和歡迎,成為擺在眾多企業面前的難題。

  駝鈴聲聲,徵帆點點,這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形象寫照。如今,駝鈴遠,鐵笛響,“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需要“走出去”的企業負起重任,時刻將社會責任放在心上,在“走出去”之前、之中、之後全過程考慮各利益相關方利益,將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與企業利益並重。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擁有良好的企業運營環境,並使企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利益相關方。

  同時,企業的成功運營也是“一帶一路”在某一點的成功,如果所有企業都遵循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以點帶面,“互聯互通”,最終達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那麼貫穿歐亞大陸的這兩條當代“絲綢之路”就能重新煥發生機,走向持久穩定和繁榮。

一帶一路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易華錄 34.11 5.96%
2 傑賽科技 16.88 4.20%
3 山東路橋 6.35 4.10%
4 敦煌種業 7.78 3.87%
5 三一重工 8.16 3.82%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中洲控股 15.08 -4.13%
2 晨鳴紙業 16.82 -3.67%
3 珠海港 8.84 -2.64%
4 中工國際 15.74 -2.42%
5 北方國際 17.32 -2.31%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