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企業社會責任的大旗
- 發佈時間:2015-03-10 01:29:2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承擔社會責任、體現社會價值是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企業要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産品和服務,更應承擔起企業公民的責任,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及財富。
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
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一詞越來越多地見諸媒體,類似的提法還有“企業公民”“企業責任”“三重底線”等。這些詞彙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最早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企業社會責任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直譯,也就是很多人所説的CSR。
此後,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在不斷充實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在全球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所代表的含義不盡相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也不斷充實、完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進程加快,跨國公司遍佈世界各地。但是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破壞、貧富差距加大等全球化過程中的共同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不安。惡意收購、“血汗工廠”也引起了人們對過分強調股東利益的不滿。企業在發展的同時,承擔包括尊重人權、保護勞工權益、保護環境等在內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期望和要求,關於社會責任的倡議和活動得到了來自全世界的廣泛支援和贊同。
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有哪些?
專業人士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確立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
明禮誠信、確保産品貨真價實的責任。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誠信缺失正在破壞著市場經濟的正常運營,由於企業的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隨時可見,消費者因此而造成的福利損失每年在2500億-2700億元,佔GDP比重的3%-3.5%。很多企業因商品造假的干擾和打假難度過大,導致企業難以為繼,岌岌可危。為了維護市場的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企業必須承擔起明禮誠信確保産品貨真價實的社會責任。
可持續發展。企業的任務是發展和盈利,而中國是一個每人平均資源特別緊缺的國家,企業的發展一定要與節約資源相適應。企業不能顧此失彼,不顧全局。作為企業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場上,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關注節約資源。並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迴圈經濟、調整産業結構。尤其要響應中央號召,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用好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這樣的發展才能持續。
保護環境。隨著全球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日益惡化,特別是大氣、水、海洋的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面臨危機,森林與礦産過度開採,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很大威脅,環境問題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企業一定要擔當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的重任。
文化建設。醫療衛生、公共教育與文化建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極為重要。特別是公共教育,對一個國家的脫除貧困、走向富強就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醫療衛生工作不僅影響全民族的身體健康,也影響社會勞力資源的供應保障。文化建設則可以通過休閒娛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企業應當分出一些財力和精力擔當起發展醫療衛生、教育和文化建設的責任。
發展慈善事業。雖然目前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還存在很多困難。特別是農村的困難更為繁重,更有一些貧困人口需要扶貧濟困。這些責任固然需要政府去努力,但也需要企業為國分憂,參與社會的扶貧濟困。為了社會的發展,也是為企業自身的發展。
保護職工健康。人力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也是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保障企業職工的生命,健康和確保職工的工作與收入待遇,這不僅關係到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關係到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為了應對國際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也為了使中央關於“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落到實處,企業必須承擔起保護職工生命、健康和確保護工待遇的責任。
促進社會責任與企業的融合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應該越來越強,但現階段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整體水準很低。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企業“不自覺”之外,還有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重視不夠、引導不力、缺乏政策推動力;消費者、投資者、媒體、工會等壓力不足,沒有形成多元驅動力等等。
“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發展的基礎。”為此,每年的兩會上,不少代表和委員都會提出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議,大力倡導企業定期發佈社會責任報告。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也是非公經濟人士的重大責任。”如何在“縮差共富”中更好地作為,也是不少民營企業家思考的問題。
目前,民營企業已佔我國企業總數的90%,産值佔到GDP比重的60%,納稅總額佔70%,解決了80%的城鎮就業和90%的新增就業。有代表就認為,民營企業要樹立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價值最大化的綜合效益觀,負責任地做企業,做負責任的企業:“將企業的創新機制和合作共贏的價值鏈管理模式推廣到上下游産業鏈的合作夥伴,強化經營誠信和市場誠信,實現共同發展進步。為員工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幫扶,這些都是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應該做的。”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近年中央部委及行業組織對社會責任建設的推動力度是空前的,大批行業骨幹企業紛紛實施社會責任建設,並以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發佈在環境保護、員工權益、勞動待遇等方面的行動績效,倡導了社會主流價值導向。GRI報告指南、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CSC9000T等提供了社會責任管理的可操作性建議和工具,企業利用這些非認證指南自律、自查、自糾、自強,有利於強化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在當前商業環境下,因為企業規模、所有制性質、管理水準等差異,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面臨著許多現實的挑戰。首先,很多企業並沒有厘清社會責任管理的目標、願景和內涵,中、基層員工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模糊,大量的責任工作停留在自發行為,履行社會責任的績效水準較低。第二,真正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企業並不多,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多為兼職,專業能力欠缺,加快培養溝通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專業人才,是深入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企業社會責任涉及的利益相關方非常廣泛,不管是編制責任報告,還是搭建指標體系,都需要各方的密切配合,在高層級管理中形成有效的跨部門協調機制,並推動常態化、專職化管理,是深化社會責任工作的關鍵。
更有代表認為,“政府指導,行業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倡導”的多方聯動工作模式,是推動社會責任體系建設的有效方法。行業協會應持續推廣社會責任管理工具,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試點工作。民營企業要深化責任意識,主動將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議題融入到業務運營中。同時,建議政府通過稅收政策、信貨政策、土地政策等各方面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引導,評估企業經營管理行為與社會責任目標之間的差距,使企業確立“企業公民”意識,支援和鼓勵企業自願、全面履行社會責任。“未來的發展將是考驗民營企業總體素質的時期,只有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的雙贏,才真正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