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互助社的困惑和擔憂

  • 發佈時間:2015-05-04 05:29:34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世智實習生張靜 屈雯

  如果説,互助資金是幫助農民實現脫貧致富願望的一粒種子;那麼,互助社就是讓臨夏州實現奔小康的一捧種子。種子在生根發芽生長的過程中,需要澆水、施肥和呵護,互助社也需要如此。

  為了種子今後茁壯成長,實踐者需要將面臨的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措施再實一些,眼光放得更遠一些。

  關於借款額度

  借款額度應該定為多少合適,這是一個難題。

  剛開始,互助社規定每位入社社員借款的最高限額是5000元。之所以如此,互助社的顧慮是“借款農戶虧了怎麼辦”,在考慮資金安全的同時,也考慮到了貧困農戶的實際情況,抱的態度是“試試看”。但隨著互助社規範化的運營,社員對借款額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先從5000元增加到1萬元,後來又增加到3萬元,現在已經增加到了5萬元。即便如此,社員仍舊反映額度太小,説:“這點錢能幹個啥?”

  這是自問,也是他問。

  俗話説“救急不救窮”,原因就在於“窮”的內生動力不足,缺乏發展後勁,只有投入沒有産出。扶貧,是一種站在社會發展大局高度的“救窮”,是外來助力和救助對象內生動力合二為一之後的發力,也是“心往一塊想、力往一處使”之後的可持續發展。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單純地“救窮”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想到的往往是最壞的結果,而“扶貧”則是從“參與者”角度出發,不僅要了解對方想幹什麼、能幹什麼,還要知道怎麼幹,最終“參與”出一個最好的結果。我省在新一輪扶貧攻堅行動中提出“精準扶貧”,原因也在於此。

  借款額度看似是一個關於借多少錢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錢怎麼用的問題。借少了,起不了太大作用;借多了,一是資金安全會有高風險,二則是資金總額有限。因此,面對這一問題,借款人很糾結,互助社也很著急。

  對這一問題,有關專家的建議是:穩紮穩打,堅持互助金是“發展啟動資金”而非“擴張資金”的定位。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借款農戶的重點應該放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穩步發展,而非是“想借多少借多少”,一口吃一個胖子;互助社的重點應該放在資金的使用效率上,多在發揮扶貧措施的綜合配套上想辦法,讓借款農戶“把錢花在刀刃上”,而非“能借多少借多少”。特別是在扶貧過程中,政府同樣不能越位。最好的辦法是: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當貧困農戶發展到一定層次,需要更多資金時,則可以通過市場對接使其進入商業貸款領域。

  關於互助社的存立

  互助社的創立和作用的發揮,受到了貧困群眾的歡迎。但同時,人們也存在著一種擔憂:政府能不能一屆接著一屆幹,把當前好的做法堅持下去。

  這種擔憂,實際上涉及到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政策的連續性,二是互助社將來的發展。對於前一個問題,有研究者認為,一方面,扶貧攻堅是當前我省的一項重點工作,更是臨夏州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為了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我省的政策導向是,凡是有利於扶貧攻堅的做法,就要總結提升並堅持下去。另一方面,貧困是一個相對概念,在我省實現了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之後,與東中部的發展差距仍然存在,相對貧困也依然會存在,所以扶貧工作沒有休止符。

  對於後一個問題,研究者認為,互助社的創立是行政力量推動的結果,也是市場需求的結果,是一個政策性和市場性結合的産物。當前,隨著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金融機構十分看好這一市場,已將其列為必爭的下一個“藍海市場”。在未來發展中,互助社可以參照村鎮銀行的發展路徑,搶抓機遇,借金融機構之力轉型升級,或者成為其在農村市場發展的網點進行,或是引進金融機構投資成為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或者雙方合作成為其提供便民服務的代辦點。

  根植群眾,就能深入市場。這是互助社的定位,也是未來發展的優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