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茶馬古道走出“成都品牌”

  • 發佈時間:2015-04-30 02:34:2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艷濤張艷玲

  春分時節,當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茶樹還未吐翠,成都平原西南邊緣的綿延山地間,採茶姑娘的雙手已經在芽尖歡快地舞動……嫩綠的芽葉經過千年傳承的制茶技藝,便成就了扁平挺直的明前“雀舌”。輕取一匙放入老成都蓋碗之中,以茶蓋為天,茶船為地,沸水入杯,清幽的茶香隨著氤氳水汽升騰……確有幾分“天地人和”之境。

  制茶人唐永良提醒説,由於冬暖春早,成都茶可比江浙等地茶葉主産區提早近1個月上市,記者品嘗的可是名副其實的國內早春第一杯“暖”茶!

  成都人愛茶,天府之國茶館多、茶客多,被譽為“泡在茶缸裏的城市”。但你可能不知道,成都産茶制茶歷史悠久,品質上乘,康熙、乾隆兩帝都曾御賜墨寶而留下佳話。如今,在成都平原逐漸形成了聚合度極高的茶業基地和茶業工業園區,成都茶産業已經在各大名茶“廝殺”之際悄然壯大。置身四川千億川茶産業戰略佈局,站在農業品牌化和“網際網路+”的風口,成都茶香能否飄進更廣大的消費者心裏、飄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已經成為成都茶産業提質升級的關鍵。

  茶與城相生,産與村相融,佔領品牌打造上風口

  竹靠椅、小方桌、三件頭蓋茶具、紫銅壺,還有那跑上跑下的堂倌……成都老茶館的一切似乎都散發著細膩悠長的生活趣味。成都與茶之淵源,千年前便有交織。作為川藏一線茶馬古道的起點,在其西南山地的湍急山澗中,歷千年風霜的青石板路上,馬伕杵拐而成的“拐子窩”至今仍清晰可見。

  時移物遷,如今成都街頭車水馬龍,經濟發展緊跟北上廣,卻沒有改變這座城市從容豁達的精神氣質。成都人喜茶愛茶的傳統被一代代傳承,不僅成就了其繁榮的茶館經濟,也造就了其“休閒之都”的城市特質,更改變了數以萬計成都茶農生活和鄉村落後面貌。

  位於成都平原西南邊陲的蒲江縣成佳鎮是一個因茶而煥發光彩的美麗小鎮,2萬餘畝茶園隨著山丘起伏向遠方延伸,茶海之中配套齊全的新村更顯得寧靜安逸。記者從正在採茶的茶農那裏得知,每棵茶樹一年四季可採摘40多次,三月到十月都是採茶期。2014年,成佳鎮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3萬餘元。鎮內新建的西部茶都商貿市場內交易繁忙,工業園區中茶企林立,以綠昌茗、嘉竹、蜀濤等省級龍頭企業領頭的數十家茶企每年在此創造出數億元的地區生産總值。

  與成佳鎮相距不到百里的邛崍市夾關鎮是成都另一顆閃亮茶星。四面環山,林木蒼翠,白沫江橫穿集鎮中心,不僅風光旖旎,而且還是成都茶葉的生産加工中心,培育出了以文君、花秋為代表的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馳名商標,茶業綜合産值達10億元。

  原本偏遠的丘陵山地,是如何因這一葉香茗而變了模樣?嘉竹茶業公司總經理馬雋見證了近30年來成都茶業的發展,他用了“天時地利人和”六個字來回答記者的問題。

  “在地勢上,成都西部正好位於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交接地帶,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雨量充沛,正是茶葉生長的最適宜産區。”馬雋表示,憑藉先天優勢以及改革開放後不斷釋放的市場需求和産業政策支援體系,成都茶業迎來大發展。

  2000年後,茶葉首次與糧油、蔬菜等並列,成為成都市十大産業之一,老茶園改造、新品種引進等一系列工作也隨之不斷推進。全市茶園良種化率達85%,全省最高。2009年,成都劃出30余個茶産業優勢鄉鎮,制定推行10余個茶葉生産標準,出臺政策鼓勵非農資金進入,以支援規模化、標準化生産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如今,成都已經形成了一個種植面積超過40萬畝、鮮葉産值近7億元、茶葉加工能力達4萬餘噸的興農富農産業,産品遠銷日本、南韓等地。

  然而,成都茶産業強勁發展的同時,提質升級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成都171家茶葉企業中,産值上億的僅7家。面對茶企多而不強,品牌多而不大的格局,成都市副市長謝瑞武説,在生産上,成都茶葉基地面積和加工能力都已接近天花板,未來的機會在於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而品牌化是轉方式的重要抓手。

  2014年,四川省1號文件拉開川茶重振大旗,成都位列其重點打造的“中國名茶核心區”內。今年初,成都市市長唐良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成都將打造更多農業“天府品牌”,讓“天府糧”、“成都味”走進千家萬戶、走向全世界。“在省市兩級農業品牌戰略中,成都茶業儼然站在了品牌打造和産業升級的上風口。”成都市農委主任許興國表示。

  貫“兩化”,攀“兩網”,天府茶業穩步轉型

  隨著陣陣清新撲鼻而來,鮮葉不斷被機器吸進了“肚子”裏,僅30秒便“吐”出,第一道工序“蒸青”完成。在嘉竹公司的生産車間內,記者見識了傳統制茶工藝與現代機械生産的完美結合。蒲江縣副縣長陳貴告訴記者,規模化、標準化是品牌建設的支撐。從2005年嘉竹引進全省首條全自動茶葉蒸青生産線開始,蒲江茶企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大大提升了規模化速度,同時也很好地傳承了傳統手工提香技法和手工精製技法。

  茶葉加工産能的不斷擴大與萬千茶農分散種植模式之間的矛盾也越發突出。“特別是在消費者對品質安全越發關注的大背景下,破解分散種植模式下的品質監管難題,探索建立一套科學可控的原材料供應鏈條顯得尤為關鍵。”成都市農委副主任伍本康表示。

  2005年,蒲江在全國率先探索出茶園託管和統防統治模式。同心村最早嘗試,村支書王君賢告訴記者,在託管模式下,茶農直接將茶園委託給合作社成立的託管公司管理,公司按茶企的要求實施標準化管理;“統防統治”則是以“三優兩免一補一返”(即優惠提供農資、優先收購、優價收購、免費技術培訓、免費病蟲害防治、標準化茶園管理補助、年終返利)的激勵措施,使茶企與茶農建立起合作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成都全市茶葉專合社已達81家,帶動茶葉基地超過20萬畝。

  “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投入品管理和技術規範問題,標準化有跡可循,茶葉品質和安全有了全面保證。”蒲江縣委書記劉兵説,在政府與茶企合力推動下,逐漸形成了包括蒲江縣茶葉地方標準、蒲江雀舌産品標準、蒲江雀舌生産加工技術規程等14項茶葉標準和生産技術規程,並先後獲得了“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範區”、“國家出口茶葉品質安全示範區”等國字頭榮譽。

  風起雲湧的“網際網路+”早已滲入成都茶産業,為其帶來新的機遇。在蒲江縣茶葉産地市場西部茶都中控室,從各大茶園、茶企生産車間、收茶點、農資店傳回來的即時畫面在LED屏上一一顯現,各項土壤、溫度等數據也被及時傳回。蒲江縣縣長劉軍表示,農業物聯網技術將為茶業從生産、加工到流通的全産業鏈升級帶來新突破。

  在電商領域,成都茶企也早有實踐。綠昌茗公司在淘寶天貓開設品牌店,3年時間便實現了年銷售額從不足10萬元到100萬元的跨越。公司電商負責人王院生告訴記者,今年初,公司已經組建起專門的電商團隊,與四川農大合作研發針對電商的新産品。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王慶認為,一些茶企探索的線下品牌專賣模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而電商使低成本的有效市場拓展成為可能。

  生産經營模式的創新、網際網路技術和思維的運用,進一步夯實了成都茶産業基礎;多功能的挖掘、産業鏈條的延展,更是開闊了成都茶産業的思路。在有“萬擔茶鄉”美譽的邛崍市,全長15公里的“邛茶走廊”已經建了大半。邛崍市副市長李建告訴記者,作為邛崍災後産業重建的重要載體之一,“邛茶走廊”以打造現代化標準化茶園為主體,同時將在沿線呈現一批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精品茶莊,推動三産融合發展。

  每年吸引數以萬計遊客下鄉採茶制茶的中國採茶節;集文化博覽平臺、科技創新平臺、觀光旅遊平臺為一體的“中國黑茶之源”主題公園;志在打造茶馬古道第一村的臨濟鎮……成都茶業早已成為了集一二三産于一體的産業。

  大整合,細定位,品牌建設路徑漸漸清晰

  優異的品質、悠久的歷史、公認的飲茶文化、紮實的産業基礎……毫無疑問,成都茶品牌提升已箭在弦上。然而,花秋、綠昌茗、蜀濤……這些進入“億元俱樂部”的成都本土茶葉品牌知名度並不高。許興國認為,茶企各自為陣、品牌資源相對分散,造成了成都茶葉品牌小散亂的格局,找準品牌定位、整合品牌資源勢在必行。

  近年來,“蒲江雀舌”品牌的探索為成都茶品牌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啟發。2008年,“蒲江雀舌”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之後又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蒲江縣政府辦主任余家洪説,“蒲江雀舌”作為區域公用品牌,由專門成立的蒲江雀舌茶葉協會管理使用,並對授權使用此品牌的企業産品進行品質把控。授權企業可以在區域品牌之下,結合自身特點打造企業品牌,反過來又促進區域品牌的發展。

  在“火前、火後、嫩綠、黃芽”等眾多蒲江古已有之的茶品中,為什麼選中“雀舌”呢?當年推動“蒲江雀舌”區域品牌打造的核心人物馬雋表示,簡單的東西是最容易被記住的。“立頓就是一個包,鐵觀音就是一個球,普洱就是一張餅。”馬雋認為,因形似小鳥舌頭而得名的雀舌同樣具有簡單而鮮明的特徵,這對品牌傳播尤為重要。

  通過年年舉辦“中國採茶節”集聚市場人氣;組團奔赴北上廣、香港、台灣等地茶博會;廣邀茶界專家、省內外經銷商,積極推介,“蒲江雀舌”産量與産值都保持高速增長。蒲江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駱良雲表示,2008年前,“雀舌”年産量不過萬把斤,如今其産值佔了蒲江全縣名優茶的大頭。

  作為“蒲江雀舌”首批被授權使用人,唐永良調整了産品線結構,將“雀舌”作為主打産品。隨著“蒲江雀舌”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客戶已經拓展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唐永良説自己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互為背書的關係,感受到政府支援與企業自身努力缺一不可。

  “培育區域公用品牌模式已經得到成都各大茶葉主産區主管部門重視。”徐興國介紹説,3月18日,在蒲江、邛崍兩地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採茶節上,“邛崍黑茶”被正式授牌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都江堰市也已經啟動了“青城茶葉”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認證申報工作。

  雖然都以區域公用品牌培育為突破口,但品牌定位卻完全不同。“近年來,綠茶消費比例連續下降,而以普洱為代表的黑茶、以金駿眉為代表的紅茶開始受到市場青睞。”花秋茶業公司副總經理余鷹認為,邛崍處於茶馬古道川藏一線的第一站,正是當年藏茶發酵的起點,與黑茶具有極深的淵源,具有很好的茶品牌打造的文化基礎。

  “目前關於茶葉價格理性回歸的呼聲越來越高,比起價格已經被炒得較高的普洱,邛崍黑茶如果主攻中端市場,前景可觀。”王慶認為,就如同高端紅茶金駿眉的大熱,反而帶動了價格親民的祁門紅茶的熱銷一樣,邛崍黑茶面臨同樣的機會。

  在邛崍夾關鎮黑茶廣場的石柱上,“邛崍——中國黑茶之源”幾個大字格外醒目,表明瞭邛崍黑茶基於茶馬古道歷史的形象定位。“如何將這一品牌形象傳播出去是關鍵。”邛崍市農發局局長陳漢雲表示,區域公共品牌與縣域形象互為背書,然而在全國2800多個縣域單元中,邛崍並沒有太高的知名度,如何讓消費者特別是川外的消費者認識“邛崍黑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讓低成本的品牌傳播方式成為可能。今年採茶節,蒲江、邛崍兩地的活動內容早已跳出了採茶環節,騎遊、採茶、制茶、品茶、攝影、山歌對唱等等一系列參與性極強的子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成都市農委官方微信“成都農業”所推出的“別樣的花秋茶之旅”,當日閱讀量便破千。

  縣域資源有限,能否從市級層面整合茶葉品牌,以快速形成市場影響力呢?舉全省之力打造的雲南普洱茶便是成功的範例。許興國透露,在市級層面,農業品牌建設工作早已開始謀劃,經過一年多的基礎調研工作,目前已經篩選出了一批有産業基礎、有市場潛力的優勢産業,將重點進行品牌整合,産業基礎較好的茶産業也在其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