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管理的興起
- 發佈時間:2015-04-28 09:50:00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現金管理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20世紀70年代以前,即便是在最發達的美國,政府預算執行過程中,也沒有人關注現金管理問題。
那時,美國財政部門的工作重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保證公共資金流向相應的預算單位,二是控制預算撥款的速度。預算單位的工作重點則放在本部門是否得到相應的預算資金以及如何繼續“要錢”的問題上,而資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預算目標是否得到有效執行等問題卻被擱置一邊。更嚴重的是,一旦出現資金缺口,為完成預算目標,各部門往往通過借款的方式來解決,無形中擴大了政府的借債規模,增加了政府債務負擔。
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現金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被私有部門理解和接受,貨幣的時間價值與現金的機會成本等理念逐漸在企業財務管理中得到認可與應用,並被政府財務管理者關注、認可及採用,國庫現金管理時代隨之開啟。
何為現金?從狹義角度看,特指隨時可以支付的庫存現金,一般就是資産負債表上“貨幣資金”項目的內容。從廣義角度看,現金除庫存現金以外,還包括可以隨時用於支付的存款及其他各種現金等價物,如銀行活期存款、3個月以內的定期存款等。任何一個組織為履行其職能,需要持有充足的現金或其資産能及時順利地轉換為現金,否則將會使其陷入財務危機或困境之中。
但是,現金本身是一種資源,它有成本,有價值,也有風險。現金的成本通常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一是管理成本,因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如管理人員工資及必要的安全措施費,一般屬於固定成本。二是機會成本,因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而喪失的再投資收益,現金持有量越大,機會成本越高,反之就越小。三是轉換成本,用現金購買有價證券以及轉讓有價證券換取現金時付出的交易費用,如委託買賣佣金、委託手續費、交割手續費等。四是短缺成本,在現金持有量不足時無法通過有價證券變現等方式加以補充而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它與現金持有量呈負相關關係。
現金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可以滿足機構正常的流動性偏好,其次體現在將現金存入銀行則可獲取一定的收益。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持有現金也面臨著一定的風險,比如在通貨膨脹或匯率變動時現金則面臨著貶值的風險。因此,任何組織都應管理好自己的現金,不應持有過多或過少的現金。所謂現金管理,即是指一個組織(如企業或政府)的財務部門通過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之間的轉換,使現金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數額,既滿足該組織正常的資金需要,同時又不喪失投資獲利的可能性,還應避免現金短缺可能帶來的損失。
從本源上看,現金管理是財務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一家企業或一級政府而言,現金管理的核心要求是財務管理者基於對收益與風險之間的權衡,確定其必須保有的最佳現金持有量,並通過編制現金收支計劃以及現金的日常管理,以加快資金流入與流出,以較低成本方便及時地籌措資金,將閒置現金用於短期投資以獲取利息收入或資本利得,最終實現現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