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藥用量減八分産量提高兩三成

  • 發佈時間:2015-04-28 04:33:1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呂兵兵

  4月中旬,記者見到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黃河街道景屋生態果蔬種植合作社社長劉景文時,他正在接待從濰坊趕來學習的農民。“你看,這就是用牛糞腐熟的基質,平常根據作物生長需要添加營養液即可,基本上不用化肥和農藥。在咱這鹽鹼地上用,番茄能增産30%以上。”劉景文帶著客人邊看邊説。

  他介紹的,是該村自2013年起開始使用的水肥一體化有機基質栽培技術。

  該技術的發明人、山東農業大學副教授駱洪義介紹:“這項技術,一是採用農村比較多的秸稈、牛糞、蘑菇渣等材料,經過腐熟發酵等手段製作出性狀穩定、成本低廉的基質;蔬菜種在基質裏,一星期澆一次營養液,營養液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長時期對營養元素的吸收特性,以及當地的灌溉水特點來配置。這樣,不僅大幅降低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規避了土壤板結、污染、鹽鹼等問題,而且保證了産品品質和産量。”

  山東省委農工辦人士評價,該技術將農村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資源,通過在大棚重茬地、鹽鹼地和舊宅基地上的應用實踐證明,在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農藥用量、提高蔬菜品質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應大力推廣。

  營養液代替化肥

  其實,基質栽培早已是很成熟的技術,只是因為基質成本太高,難以推廣。

  駱洪義這一技術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摸索出了可以就地取材的物品,比如農村中遍地可見的秸稈、牛糞、蘑菇渣等,經過高溫腐熟後用作基質,成本低廉。

  駱洪義介紹;“要把它們變成基質,最重要的環節是腐熟,也就是通過發酵,降低材料中的碳氮比,同時消毒殺菌,讓基質性狀穩定,既能疏鬆透氣,又能固定植物。”

  成本降了多少?德州市陵城區五李社區南李村黨支部書記李新業介紹,基質、發酵劑和水肥一體化設備一次性投入稍大,在萬元以上,但能用四五年,營養液每年三千元左右。而以前傳統的土栽技術,肥料每年要三千多元,每年深翻地要用人工,病蟲害還多,成本也要兩三千元。

  農民掌握起來很容易

  這項技術農民好掌握嗎?“很簡單。”李新業説,“在原有的土地上鋪上一層薄膜,隔開鹽鹼或者土壤中的病害,鋪上腐熟後的基質,再鋪上一層薄膜,保持基質濕度,安裝上微噴設備,就可以栽苗了。”

  但是基質的營養很低,蔬菜要健康成長,就需要因需下單的營養液。

  “番茄需要的鈣元素比茄子高;番茄供稞期需要的氮高,坐果期需要的鉀高;萊蕪和菏澤的氣候與水質不一樣,營養元素需要微調……”駱洪義通過持續不斷的試驗摸索出了經驗。

  景屋村地處黃河入海口處,土地多數是鹽鹼地,以前,即使是管理很好的大棚,年産番茄也很少超過2萬斤。該村2013年用上了該技術,2014年大棚的番茄産量普遍超過了3萬斤。

  泰安市岱岳區房村鎮,多年來一直種番茄,土傳病害嚴重。鄒家莊的鄒翠蓮和鄒青,各有一個番茄大棚。2014年,鄒翠蓮採用了水肥一體化基質栽培技術,産量達到2.3萬斤;鄒青還是原來的種法,受連坐障礙影響,産量不到1.6萬斤。

  化肥和農藥基本不用了

  鄒青説:“連年單一種植,不僅病害嚴重,肥料的利用率也不斷下降。這樣,化肥和農藥是越用越多。”

  “近些年,土壤板結、鹽化、病害多,越來越成為種植蔬菜的障礙。捨棄土壤用基質,能很好地避開這些難題。”駱洪義説。

  鄒青接著説:“這種方法還省水,六七天澆一次,一個棚一次五方水就夠了,比原先節省2/3。再加上幾乎沒有病害,化肥和農藥錢都省了。”

  據統計,該技術自2013年大面積推廣以來,已在泰安市岱岳區、東營市東營區、菏澤定陶、德州陵縣等多個縣市建立了示範基地,在鹽鹼地、連作土地和復墾的宅基地上都取得了成功,累計示範面積近1000畝。對比試驗結果顯示,使用該技術的大棚農藥用量普遍減少80%以上,增産幅度約20%,鹽鹼地上超過30%。

  山東作為設施蔬菜栽培大省,近年來也加快了該技術的推廣步伐。省農業科技應用重大專項資助30萬元,支援該技術整合並推廣示範;省財政廳撥付專項技術推廣資金50萬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