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A股公司天價招待費玩起失蹤

  • 發佈時間:2015-04-27 10:29:21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證券記者 江芬芬

  南京農業大學實習生 田博雅

  A股上市公司2014年報披露已近尾聲,備受關注的業務招待費相繼曝光。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在有可比數據的1273家上市公司中,業務招待費同比下滑12.54%,億元招待遁形。不過,相關上市公司的管理費用不降反升,猛增11.28%。

  天價招待費失蹤

  截至4月20日,兩市共有1864家上市公司發佈年報,1279家在附注中披露了業務招待費。而在具有可比數據的1273家上市公司中,2014年共發生業務招待費61.54億元,2013年該項費用共70.36億元,同比下降12.54%。

  數據顯示,去年業務招待費有所下降的公司共有817家,佔比64%。其中,同比降幅超過50%的公司有113家。降幅最高的利源精製是一家民營企業,該公司去年業務招待費僅有9.85萬元,回落89.51%。東信和平文山電力的業務招待費分別為186.36萬元、67.85萬元,降幅分別為83.94%、83.09%。

  東信和平相關人士的回應相當簡單,“因為我們是國企,所以業務招待這塊預算減少了,但我們的業務量還是增長的。”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也有一些企業的業務招待費大幅飆升,同比增幅超過50%的達到117家。增長最厲害的是海瀾之家,其2013年業務招待費為134.9萬元,去年這一數字漲至854.4萬元,增幅達到533%。吳通通訊科大訊飛的增幅分別為302.5%、283.5%。

  海瀾之家內部人士解釋,“我們剛剛經歷了重組,盤子大了,自然業務招待費就會增加。另外,公司去年開展了新業務,也帶動了這塊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的億元招待費已經悄然消失。截至目前,業務招待費位居三甲的是上海建工信達地産中南建設,金額分別為9813.55萬、8133.72萬、7428.69萬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4.69%、10.53%、-6.5%。上海建工對《金證券》記者表示,“雖然總的費用比較高,但公司的業務招待費已經有了大幅下降,而且我們的主營收入就有上千億,凈利潤也保持一定增長。”

  改頭換面“躲貓貓”

  看上去,上市公司都在大幅壓縮業務招待費,同時不忘交代業務還是很賣力地在增長。事實果真如此嗎?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1854家上市公司曾在2013年年報中,披露過業務招待費,但其中581家公司的2014年年報中,相關數據卻玩起了“躲貓貓”。比如,中國電建2013年的業務招待費超過兩億。陜西煤業新希望中煤能源龐大集團等公司,2013年業務招待費均超過5000萬元,如今統統隱身。

  “為什麼不披露?因為同行業其他公司都是這樣做的。這裡面考慮到很多因素,比如企業體量大,業務招待費肯定會高,但一些輿論不考慮很多客觀因素,刻意地炒作所謂‘天價業務招待費’,我們也是有所忌憚。”一家“中”字頭的上市央企內部人士向《金證券》記者訴苦。

  記者注意到,不少上市公司通過分拆或合併的方式將業務招待費藏于其他會計科目下,手法相當隱蔽。知名會計專家馬靖昊透露,通常企業會將業務招待費隱藏于“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中。另外,將“業務招待費”化身為“會議費”、“差旅費”、“辦公費”、“研發費”等,也是常用手段。部分企業也會將“業務招待費”計入生産設備、材料等費用。

  數據統計顯示,在這1273家上市公司中,2013年管理費用合計為2673.93億元,2014年管理費用合計為2975.5億元,同比增長了11.28%。在業內人士看來,業務招待費作為管理費用明細下的一個子科目,若出現大幅下降,理論上會拉低管理費用。但事實上管理費用不降反升,説明其他子科目可能有所增長。

  比如,一些企業的會務費高企,上海醫藥去年的會務費超過兩億,大北農紫金礦業、福田企業的這一費用均超過4000萬元。央企中電投旗下的東方能源業務招待費,雖然由2013年的111.33萬元降至去年的60.15萬元,降幅接近46%,不過會議費、協會會費、仲介機構費等科目卻出現較大幅度上升。

  硬性披露才能規範

  據了解,在會計科目中,招待費是指企業為生産、經營合理需要而支付的應酬費用,但哪些費用算招待費,並無明確規定。而且,目前證監會也未硬性規定業務招待費必須單列披露。

  滬上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對《金證券》記者表示,“行業特質、企業經營模式、內控手段不同,導致業務招待費高低不同。部分公司業務招待費即便高企,但目前找不到不合法的依據,我們只能從經營結果方面來考量。出去了那麼多錢,就要相應賺回那麼多,如果只出不進或者多出少進,就是不正常的。”而讓投資者憤懣的恰恰是,大多數企業的凈利增速都趕不上招待費。

  “公眾對業務招待費的關注度比較高,但現實情況是,費用越不正常的企業,越被刻意隱藏起來了。”馬靖昊對《金證券》記者感慨道。

  記者注意到,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連續在上市公司年報審計有關事項的提示函中,提醒註冊會計師對業務招待費等要給予“重點關注”。但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業務招待費變成不能言説的秘密時,這樣的“關注”顯得格外無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