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發展“網際網路+”,需要配套資訊文化

  • 發佈時間:2015-04-24 03:35:52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涂子沛

  最近全國上下,都在熱烈討論“網際網路+”,但對傳統領域的企業家而言,要向網際網路轉型,也有不少難以逾越的“心結”,最近我就發現幾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一個生産西梅乾果的公司,老闆跟我“吐槽”:作為生産者,他是總經銷商,前兩年他就開始“觸網”,但網際網路的玩法讓他受不了,這是因為,網上有各種促銷活動,而且資訊流動非常快,幾近透明,只要某個分銷商某一産品一降價,全部的經銷商都立刻知道,會在第一時間質詢他、要求他降價,作為總經銷商,他難以解釋,不得不承受一輪又一輪的降價壓力。而傳統的線下銷售,各地價錢雖然也不同,但因為資訊不透明、或者傳遞速度慢,各賣各的,也相安無事。這位老闆對此一籌莫展,他的結論是,線下的生意好做,線上難做、甚至沒法做!最後索性又回歸傳統,只做線下的生意。

  在一個生産圍巾的小鎮,我遇到類似的現象。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該鎮建設了一個專業批發市場,但上百家圍巾企業中,幾乎沒有“觸網”的。這裡的企業家解釋説,圍巾要上網的話,款式、花樣、尺寸大小都立刻會被競爭者知道,從而快速模倣,因此對上網他們都採取了拒絕的態度。

  企業家的吐槽在現場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一方面,在資訊快速流動的今天,因為害怕資訊透明而拒絕網路,這就像駝鳥,把頭埋進沙子裏,就以為別人也看不見它了,無異於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企業家們面臨的問題是實實在在、利益攸關的,大道理他們聽了很多,但心結還是難解,最終望“網”卻步。

  這些都是當下向“網際網路+”轉型的典型障礙。道理不是不懂,但面對新生的資訊技術和商業模式,既定的心理傾向、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的慣性力量很大,要真正擁抱網際網路+,唯一的方法,是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例如,把資訊的快速流動真正當做一種新的常態。

  這就牽涉到價值觀、涉及到文化。從歷史上看,任何一种經濟形態,都有一種文化形態與其相對應,經濟加上文化,才是“文明”。拉長時間的維度,我們不難發現,經濟的需求和發展會決定大眾的文化觀念,但文化一經形成,又會對經濟發展起作用,特別在變革時期,舊的文化觀念、思維定式往往會成為制約、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目前,我們就處於這個變革階段,整個商業領域、社會層面,都需要新的文化和觀念。如果“網際網路+”將引導我們全面進入“資訊經濟”,與之配套的文化形態,不妨稱為“資訊文化”。

  資訊文化,是因為資訊技術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隨之形成的大眾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早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研究者就發現,企業在推行、普及電腦和資訊系統之後,組織文化會出現一些明顯的新特徵。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資訊經濟的發展,資訊文化的重要性肯定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和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文化形態相比,資訊文化至少有3個新的特徵:

  一是虛擬化。當下發生的,是我們正在網際網路上建設一個和現實世界平行的網上空間,網上有市場、有社區、有銀行,還有辦公室、圖書館等等,隨著虛擬技術的進步,人類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網路生成的虛擬環境進行交互。隨之産生的文化,也帶有強烈的虛擬屬性。

  二是數據化。虛擬化的空間,歸根結底都是由數據構成的。今天人類社會的一切資訊,無論是數字、文檔,還是圖片、聲音、視頻,都是以二進位代碼0和1保存的。這意味著,所有的資訊,儘管形式上千差萬別,但都可以用同一種語言和“基因”組織起來、然後被分析、整合。這種分析是徹底邏輯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模糊、含蓄、寫意是迥然不同的。這種分析也是徹底理性的,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理性和知識就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中,理性、知識的地位是不同的,當我們談及一些文化粗野、另一些高雅;一些落後、另一些發達,原因就在於在不同的文化中理性的地位有高有低、知識的含量多寡不一。我們正在建設的資訊文化,將前所未有的強調邏輯、理性和知識。

  三是全球化。在資訊時代之前,人類無法打破地理帶來的隔閡,文化都帶有很強的地區性。今天通過網路,一個人可以隨時和不同國度、不同地方的人交流,地理空間已經不再是交流傳播的障礙,資訊跨越國界的傳播,推動了物質、金錢和人才的跨國流動。時下,跨境電商正在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對很多傳統的企業家來説,他們沒想過、甚至不敢想把自己的産品賣到國外去,就是對這種全球化的屬性缺乏深入認識。

  那當下又該如何建設資訊文化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宏大、開放的話題,值得發動全社會參與討論。這個任務雖然史無前例,但也存在一定的規律,例如:我們可以從了解浙江地區的文化特徵、企業家的行為模式和消費者的精神風貌入手,和資訊經濟的特點進行一一對照,在這個基礎上,把資訊文化中正在形成的一些新特點、新要素用明確的、通俗易懂的語言、甚至圖標表示出來,以形成一系列的口號、規範和制度,再通過宣傳和普及,去影響企業家和社會大眾的心理傾向、思維定式和行為習慣。這些提煉出來的口號和規範,再通過實踐,不斷補充、豐富和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新文化需要對舊文化進行揚棄,中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積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還會迴圈、反覆。

  資訊文化的普及,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但當下就做,會促進社會大眾對資訊經濟的認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推動浙江形成共謀資訊經濟發展的合力和定勢,從長遠計,文化建設可以調動大眾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用最小的耗費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對資訊經濟的建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為《大數據》、《數據之巔》的作者,阿里巴巴副總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