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湖北農發:向管理要效益

  • 發佈時間:2015-04-23 10:24:31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何加強農發資金和項目管理,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湖北省農發辦初步構建成涵蓋農發資金運作全過程,貫穿農發項目建設各階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路化績效管理新機制,走出了一條具有湖北特色的農發績效管理新路子。

  目前,湖北省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縣已由1989年的26個增加到2014年的93個;農發財政資金投入由1989年的1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4.08億元,累計投入176.07億元;農發項目類型也由初期單一的土地治理,發展到土地治理、産業化經營、科技推廣、部門項目同步建設。2014年,全省農發項目共惠及農戶936.32萬戶、2434.44萬人,帶動農民增收55.61億元。

  探索績效管理新模式

  早在2012年,湖北省農發辦開始探索建立資金績效分配製度,按照資源條件與績效考評結果各佔50%的權重,使資金分配更加有理有據、合法合規,更加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與此同時,從2013年開始,全省對增量和試點項目實行競爭立項,通過搖號從省級專家庫中隨機抽取評審專家,除採取網上初評、封閉評審、現場答辯等方式,還與上年度績效考評情況結合起來,堅持做到“無績效不分配,不競爭不立項”,從而促進了基層由“跑項目,爭資金”向“練內功、創佳績”的轉變。

  一是抓制度設計。制定了《竣工項目驗收及績效考評辦法》《市(州)級綜合管理工作績效考評辦法》和《竣工項目驗收及績效考評組織管理辦法》等3個辦法、10個考評細則,設置了57個方面、127項考評指標,按照國家和省各項農發政策和制度規定,設計了一套完整的“考試試卷”和“正確答案”,實現了資金和項目、制度和管理之間的“無縫對接”,以及省、市、縣三級績效管理網路的聯動。

  二是抓統籌推進。按照“考評任務大致均衡、迴圈考評不交叉”的原則,將績效考評與竣工驗收有機結合、同步進行。在縣級自驗自評、市級監督指導的基礎上,省農發辦將全省92個開發縣劃分為兩大片區,組成25個驗收考評組,利用1個月時間分兩個批次進行驗收考評。

  三是抓全程督導。堅持省農發辦處級幹部帶隊巡視督導,並在驗收考評結束後再按一定比例抽查復核的做法,確保驗收考評結果客觀、真實、準確。

  四是抓整改落實。市州綜合管理績效考評及縣市驗收考評情況,在全省財政系統內進行通報,並提出整改意見和時限。對不合格項目和未竣工項目下達延期驗收通知,年底重新組織驗收,直到所有項目達到合格以上標準。這幾年,由於實現對所有項目、所有開發縣、全部管理工作的驗收考評“全覆蓋”,有效解決了以往財政資金“重分配、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的問題,使公共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確保將有限的財政資金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

  實現開發效益新突破

  近年來,湖北省農發工作在理念、模式和機制上邁上了新臺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更加凸顯。

  在改善農業基礎生産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上取得了新進展。2012—2014年,全省共投入土地治理項目財政資金390971萬元,改造中低産田107.82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示範工程)236.22萬畝;完成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12處。保康、南漳、老河口、應城、安陸等縣市農發項目區新建工程,在2014年鄂北特大乾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確保了大災之年不減産。夷陵、當陽、五峰、長陽、枝江、宜都、遠安等縣(市、區)通過項目建設,項目區灌溉保證率普遍提高到90%以上,排澇標準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宜城、當陽、漢川等地經過治理後的項目區,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復種指數也大幅提高。

  在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發展方式轉變上打造新亮點。2012—2014年,全省共投入産業化經營茶、生豬、蔬菜、水産養殖、禽蛋加工等具有荊楚特色的農産品基地和産業帶建設,對588家産業化龍頭企業和31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重點扶持,建成了一批上規模、有特色的農産品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産品生産與加工産業集群。福娃集團、國寶橋米、奧星糧油、金華麥麵等農業龍頭企業得益於農發資金支援而做大做強,“土老憨”“神丹鹹蛋”“蕭氏茗茶”等一批精品名牌脫穎而出,潛江“小龍蝦”、秭歸臍橙、老河口砂梨等一批特色産業快速崛起。

  在加快農業先進科技推廣應用,培育新型農民上取得新成果。2012—2014年,全省土地治理項目集中提取科技推廣費6678萬元,用於省級統一組織實施的項目,重點示範推廣了中稻、棉花、玉米、油菜等糧棉油及蔬菜、瓜果等新品種112個,示範推廣高效輕簡栽培、生態農業等農業新技術26項,示範推廣面積達37.8萬畝。此外,在項目區組織對農民群眾的培訓達20.4萬人次,造就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

  在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助推“美麗湖北”建設上取得新成效。結合項目實施,著力改善農村生態功能,推動農村綠色發展,促進“美麗湖北”建設。2013年,鹹安區農發項目建設解決了群眾盼望已久的污水排放和吃水問題,馬橋鎮曾鋪村梁家灣村民自發在村口塘前豎起一座“功德牌”,感謝黨的惠農好政策。沙市項目區結合水利工程建設,滅光釘螺面積100畝,有效遏制了當地血吸蟲病的蔓延。

  在提高農發管理績效,增強工作正能量上步入新境界。通過創新績效管理機制,全省農發工作實現了“六個轉變”。第一,實現了從“按部就班”到“按圖索驥”的轉變。通過完善制度和操作細則,使驗收考評工作更具針對性和更有成效。第二,實現了從“管理缺位”到“績效聯動”的轉變。自實行省管縣財政體制後,由於市州管理職能的弱化,一度曾導致監管缺位。2012年以來,省農業綜合開發對省市縣管理職能進行了調整,構建了“上下聯動、責權清晰、協調一致”的現代管理體系。第三,實現了從“重點抽查”到“全面考評”的轉變。通過建立“三個百分百”全覆蓋驗收考評機制,更加有效地遏制了半拉子工程、弄虛作假項目和套(騙)取、擠佔挪用財政資金等現象的發生。第四,實現了從“要我幹好”到“我要幹好”的轉變。通過強化績效考評機制,搭建相互監督、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平臺,對農發幹部業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要幹好”已成為各級業務骨幹的內在要求。第五,實現了從“事後處罰”到“事前管控”的轉變。通過建立全方位的風險防控機制,把管理行為置於公開監督之中,凡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出現的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做到管控與處罰並重,進一步增強了農發幹部的風險意識、避險意識和廉潔意識。第六,實現了從“跑項目”到“練內功”的轉變。通過建立完善以績效考評結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激勵約束機制,充分發揮績效管理的杠桿作用,有效杜絕了資金分配中可能出現的“人情牌”、“關係牌”現象。

  (湖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供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