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澳科學家:全球植被覆蓋率上升因中國多年植樹造林

  • 發佈時間:2015-04-22 08: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獲得實質進展

  

  劉慧繪

  核心閱讀

  4月22日是第四十六個世界地球日,旨在增強民眾關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在地球日來臨之際,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分析了過去20年的衛星監測數據發現,近些年來,全球植被覆蓋率呈上升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多年持續進行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增加了本國的植被覆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贏得廣泛國際讚譽。

  方向正確 成效顯著

  近期一項發表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期刊上的研究表明,近年來全球植被覆蓋率呈現上升趨勢,2003年以來全球植被總碳儲量增加了約40億噸。取得這樣的成績,“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始進行的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政策功不可沒。”雪梨大學農業與環境學院環境學系研究員宋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期堅持該政策有效扭轉了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使植被覆蓋面積不斷增加。森林在凈化空氣、吸收溫室氣體、涵養水源、支撐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近年來,中國對大型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治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江蘇的太湖曾經經常性暴發赤潮,通過綜合整治,太湖水質顯著提升,藻類密度大幅下降,富營養化問題得到了遏制。”

  美國自然資源協會亞洲項目主任芭芭拉·費雯麗對本報記者表示,非常高興看到中國切實行動起來治理環境。中國推出了“水十條”、新環境保護法等重要法規政策,與美國共同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等文件。這些法律法規和行動進一步加強了中國環境治理的力度,表明中國已經朝著正確方向在前進。例如,中國已經決定控制煤炭的消費量,以減少碳排放,這不僅會釋放巨大的環境和健康效益,對於中國的能源和經濟結構調整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全國碳交易市場將於明年正式啟動,這將有利於提高能效和控制碳排放。除了在能源方面下功夫外,中國也正致力於開展智慧城市、可步行城市、推進交通領域節能等多個領域的治理措施。

  費雯麗談到,從目前許多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到,治理環境並不一定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為例,該州在過去40多年裏經濟保持增長的同時,每人平均能耗在下降,提高能效的項目幫助人們節約成本、減少開支。有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0.7%,這也是近些年來首次下降。這表明中國正在積極減少其煤炭消費和碳排放,並且已取得了實質性成果,同時經濟依然保持良好的勢頭,經濟結構重心也在從重工業逐漸向污染少的服務業轉移。因此,從國際經驗來看,環境和經濟的“魚和熊掌”中國可以兼得。

  聯合國秘書長水與衛生顧問委員會主席烏希·艾德告訴本報記者,到2030年人類對於水的需求量將大於水實際的可供應量,即需求在增加,但是水資源卻沒有增加相應的比重。中國政府對於這一現狀和問題有著清楚的認知和明晰的態度,在污染治理、可持續發展方面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這對各國及相關機構間加強合作也具有重要意義。

  南韓水資源學會會長尹炳晚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從世界範圍來看,水資源形勢非常嚴峻。他對中國的整體水資源治理工作持非常肯定的看法。在國家機構政策層面上,南韓和日本負責治水的機構分別為南韓國土交通部和日本國土交通省,而中國專門設立了水利部,這在概念上是非常領先的。具體到行動上,中國對於黃河的治理讓他印象深刻。

  多管齊下 協同治理

  保護環境關鍵在於落實相關制度法規。宋欣表示,中國在完善環保法律法規、鼓勵科技創新、轉換經濟生産模式、倡導節約綠色消費方式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數舉並進昭示著中國正在向環境污染全面宣戰。“首先,近年來中國對環保法進行大修,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各類環保章程和排放標準,解決了生態環境治理‘有法可依’的問題。環保部的職能得到了空前加強,讓人相信‘執法必嚴’絕不是一句空話。其次,調整産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綠色發展,比如,降低了低端製造業及高能耗低科技含量的工礦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等。此外,鼓勵公眾參與環保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宋欣建議,可以通過公益廣告、媒體宣傳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還應樹立“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的戰略眼光,在中小學教育中引入環境和生態科學類教科書,培養年輕一代的環保責任意識和低碳生活理念。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總裁何平告訴本報記者,大氣污染是當前民眾關切的問題。大氣污染防治涉及工業、交通、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只有多管齊下治理才能出成效。2013年9月開始實施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了很高的目標,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們看到各地已經採取行動,京津冀地區開始淘汰産能落後的污染大戶,一些城市陸續開始淘汰黃標車,採用提高油品品質、新能源公交車上路等一系列措施減少汽車排放。中國的空氣治理,點多面廣,需要確定一些優先考慮的政策和技術,比如推廣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使用;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局面,還應注意協同治理,這需要技術、不同區域和社會各界的協同聯動。

  南韓綠色國土水管理研究所所長申鉉釋告訴本報記者,從歷史上看,部分西方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環境的惡化,而且由於當時缺乏認知,治理進程十分緩慢。在他看來,中國並不相同,中國了解問題的本質,這對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均衡可持續發展是良好的機會。在東北亞地區範圍內,申鉉釋指出,韓中日三國未來應在河川治理領域加強合作,具體包括水的品質、河川生態、河流管理等方面,加強共同研究、方案治理。另一方面,在城市水資源管理,如水道管理方面加強研究合作、政策交流也至關重要。

  全球環境基金主席石井菜穗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5年是全球環境治理十分關鍵的一年。認識到生態服務系統對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價值,將有助於決策制定和國家發展。中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自身在不斷進步的同時,還將為其他國家發揮引領作用。

  (本報堪培拉、華盛頓、首爾4月21日電 本報駐澳大利亞記者 鮑捷 本報駐美國記者 陳麗丹 本報駐南韓記者 陳尚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