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聽外國學者談中國環境治理:治污措施見效需要時間

  • 發佈時間:2015-03-06 08:28: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去年11月的“APEC藍”仍令人記憶猶新,兩會前夕至今的藍天白雲又讓“兩會藍”一詞走紅。對於堪稱全民性話題的環境問題,中國當下正從各個方面著手,加強治理力度和舉措。1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很多人頗為期待。該怎麼看中國的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環球時報》就此採訪了多名外國專家學者。

  倫敦市政府環境政策高級顧問潘查茲接受本報專訪稱 治污措施見效需要時間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曾以“霧都”聞名於世的倫敦,經過上世紀後期大刀闊斧的環境治理後,終於摘掉了這個稱號,但進入21世紀,空氣品質惡化再度成為倫敦的一大隱患。當地的環保政策制定者認為,中國目前遭遇的環境困局和英國有不少相似之處。4日,倫敦市政府環境政策高級顧問馬修·潘查茲向《環球時報》記者闡述了他對中國環境問題的看法以及倫敦的百年經驗與教訓。

  堅持目前的治污舉措很必要

  環球時報:您怎麼看中國當前的環境狀況和治理成果?

  潘查茲:對於中國遭遇的霧霾天氣,我非常關注。中國的污染問題的確令人憂心,但至少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政府在開誠佈公地與國民一起討論究竟該如何治理環境問題。最近這些年,中國的霧霾在向更多一二線乃至三線城市蔓延,這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軌跡相吻合,可以説是各種基礎建設以及城市人為污染導致了目前的困局。

  環球時報:您覺得中國的環保努力有針對性嗎?

  潘查茲:中國政府近些年在想各種辦法解決污染問題,比如説對私家車數量的控制,鼓勵民眾更多乘坐公交,要求更多工廠企業採用更環保的生産運作方式等。雖然這些舉措可能無法短期見到成效,但堅持下去是絕對有必要的。

  環球時報:最近幾年的嚴重污染是不是以往問題積累的爆發,對待環境問題該採取什麼樣的思路?

  潘查茲:我非常明白中國渴求繼續發展的心情,但如果發展的代價是在未來半個世紀或更短時間裏失去寶貴的生存環境,那顯然應該重新考慮發展思路。中國遭遇的環境難題明顯是多年累積造成的結果,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相信同公眾的環保意識以及政府在發展與環境問題上的政策取捨有關係。

  1952年到1953年的倫敦“毒霧事件”被認為是倫敦改變城市環境的歷史轉捩點。面對1.2萬因污染而死去的同胞,英國政府意識到“現在到了要把火電站從城內搬走,要用稍微貴一些的電而不是便宜的煤炭做燃料的時候了”。其實早在1863年倫敦首度開通地鐵時,乘客們就從燒煤的牽引機車裏聞到濃重且有毒的硫磺氣味。對於這樣顯而易見的環境弊端,英國的決策者卻用一個“拖”字來解決。這其中有生産力發展的因素,但“佯裝不見”的態度最終讓幾代政府背上了環境治理不力的惡名。

  中國能夠治理好環境

  環球時報:去年北京“APEC藍”的出現是不是讓治霾相對樂觀?

  潘查茲:在治理環境問題上,有一個坦誠的態度對於政府來説非常重要。“APEC藍”反映出中國對外賓們的禮遇,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想要治理好環境,絕對是能夠的,只是經濟代價短期看來有些沉重。

  環球時報:治霾需從哪些方面入手?

  潘查茲:環境治理的關鍵在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在治理霧霾問題上,首先應通過立法方式,嚴明國家態度,不給任何環境污染行為找到脫罪藉口。中國目前已經有了自己的空氣污染防治法,但在執法力度上仍有不足之處。

  公民也應樹立起健康的環保意識,消除為求短利而覺得在一些小事上做出污染環境的事情不值一提的想法。很多英國人現在主動騎自行車上班,而把汽車放在家中,只有在一家人共同出門時才會開車。這種看起來有些傻的做法,其實就是內心中有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良好意識。

  中國的企業要樹立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我了解到中國一些企業面對政府的嚴厲責罰竟惘然不顧,依舊不願關停污染源,導致國家的環保政策不能夠及時落實。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疆域廣闊的中國並不奇怪,但現在是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任何錯誤行為都可能很快被披露,而缺乏社會道德的企業,相信最終也會被社會所遺棄。

  輿論別停留在誰是誰非上

  環球時報:英國的環境治理還能提供哪些借鑒?

  潘查茲:倫敦目前的城市空氣環境保持得還算不錯,主要與長期監督機制有關。目前,英國的空氣品質監測網路有5個依法設定的監測網和6個研究性監測網。全國共布設132個點位,其中城市點有105個,鄉村點有27個。監測指標包括PM2.5等6項指標。英國還普遍採用數學模型模擬的方法,模擬PM10等5個主要指標。一方面與大氣自動線上監測數據相互印證,另一方面對未設置自動監測的區域空氣品質進行估算。

  環球時報:與污染有關的健康話題在英國引發過爭論嗎?普及環保知識以免普通人墮入誤區,是不是也很重要?

  潘查茲: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非常大,尤其是對底層民眾。以倫敦為例,調查發現,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有1/4的受影響人群收入低於倫敦一般收入標準。在這些地區,40%-50%的兒童獲得的學校免費食品也有問題。這些都顯示出低收入家庭無奈地生活在環境品質差的區域,卻無力改變現狀。

  根據倫敦智庫2012年公佈的調查報告,英國每年有近3萬人死於各種城市污染,其中空氣污染導致的各種疾病甚至是死亡率最高。而在倫敦,近年來每年因空氣污染而死的人約有4000多,不僅位列全國城市之首,而且惡化程度逐年上升。

  我認為,媒體宣傳不應該停留在誰是誰非上,而是要嘗試向公眾推廣更多環保理念。在英國媒體的宣傳之下,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注意不再頻繁購衣,甚至有很多人購買用回收再利用材料製作的衣服。根據英國環保組織的調查,一件全滌襯衫生命週期所産生的二氧化碳中,超過8成來自清洗和烘乾。為節約能源,越來越多的英國家庭不僅特意將穿臟的衣服積攢夠了一次清洗,而且放棄購買家用烘乾機,更多地利用晴天在戶外晾衣物。

  法作家:中國環境一直在改善的路上

  【法國作家 何諾】早上起來,看到北京的天空是藍色的,這讓人很開心。現在,一些人早晨起來往往習慣性地打開測量PM2.5的儀器,或是打開手機看天氣預報中的空氣品質。遇到霧霾的日子,往往會有朋友發來的微信或孩子學校的郵件,提醒出門要戴上口罩、外出活動取消之類。這是2013年、2014年新的過日子的方式。不過,在我看來,這恰恰説明瞭中國的環境治理方面在取得進步。

  我要説的是我的真實感受。1993年我第一次來中國時,説實話,和歐洲比,中國很多地方的環境都不怎麼樣。我的感覺是那時的污染可能比現在更嚴重。上世紀90年代,有好幾個優秀的中國專家開始提醒公眾環境污染的危險,比如馬軍,他在1999年出了一本書——《中國水危機》,賣得很好。當時那本書第一次引發中國精英群體對環保的關注。而就在1998年,中國正式設置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屬正部級機構。不久,“環保”“綠色成長”等成為政府倡導的新口號。一時間,科學家、環境保護官員、專業記者,甚至廣告設計師都試圖推進生態話題。

  為了準備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政府做了不少環境改進工作。比如,原來因為荒漠化,北京春天經常發生沙塵暴。為改變這一狀況,北京北部的京津周邊地區建立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屏障,種下120億棵樹,並結合退耕還林、保護綠洲等措施,結果2006年後,情況有了明顯進步。我記得2008年之前的冬天,在北京衚同裏天天都能看見送煤的三輪車,而後來連最小的北京衚同居民家庭都安裝了供暖系統。這不能不説是環境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也落實公佈空氣品質指數的舉措。2011年,南京、蘇州等開始公佈最先進的PM2.5監測數據,很快所有大城市都開始效倣。

  以前大部分企業家和非環境專業人士雖然能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存在,但沒有特別在意,因為他們最關注的還是個人發展。我還記得2007年我第一次在中國過年,那年,北京市民瘋狂放鞭炮,幾天后街道上的空氣裏瀰漫著灰塵的味道,讓人呼吸困難。最恐怖的是,那時大部分中國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是在傷害所有人的健康。當時,大部分民眾還沒有生態自覺。此後我計劃長住北京,我得每個星期去買菜,所以我向中國同事打聽哪些超市、哪些食品牌子好一點,他們幾乎對此沒有概念,讓我很吃驚。其實,環保工作不能只靠政府推動,更需要社會大眾積極支援,包括支援環保企業和綠色食品。

  幸好,今天的中國已經很不一樣。中國老百姓的生態意識已經覺醒。近幾年來,中國媒體一直報道空氣品質和食品安全問題,它們與中國科學家們、環保部門的努力連結起來,形成一個有生態自覺的中國社會。所以我相信將來中國首都的藍天有希望不會再被叫成“APEC藍”,而是“北京藍”。

  今年春節,中國老百姓沒有像過去那樣毫無顧忌地到處放鞭炮。我的一個中國朋友問她媽媽,今年春節是否熱鬧?她媽媽回答説,老家沒有放很多鞭炮,不過很開心,因為這樣更環保。事實上,通過政府、媒體、企業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中國的環境一直走在改善的路上。(作者是長期旅居北京的法國作家)

   朝著新常態方向轉變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值得期待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派記者 劉軍國】日本信金中央金庫海外業務支援部高級審議官露口洋介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在中國宏觀經濟運營朝著新常態方向轉變的過程中,實施新環保法可謂非常合時宜。

  露口洋介表示,改善環境對所有中國國民來説是一件必須要解決的事情,而且整體上具有巨大意義,這是一個大前提。雖然新環保法的實施存在著抑制GDP增長的因素,比如對於此前排放污染物質的工廠來説,需要引入機器設備,致使成本增加,從而難以維持此前的粗放型生産。但實施新環保法,強化環保措施,將創造新的社會需求,拉動GDP增長。對於那些生産減少污染物質排放以及控制汽車尾氣排放設備的高科技企業來説,是擴大生産的重大機遇。這將成為推動産業結構向高科技産業轉移,實現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契機。

  露口洋介認為,單純從GDP看,新環保法存在著抑制和拉動兩重因素,但它有利於改善環境,非常明顯對整體有利。新環保法的實施順應了中國政府重視綠色GDP和産業結構調整的新常態。

  日本麗澤大學教授三潴正道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他遊歷中國的感受。2013年他曾乘坐火車,沿黃河北上。三潴對記者説,30年前那片毫無樹木、光禿禿的黃土高原,如今已經有很多植被,充分展現出中國政府和人民大力植樹造林的成果。最近,中國不僅種植成材較快的樹種,而且十分注意林木的組成。在大興安嶺,在對樹木採伐進行限制的同時,還加大力度推動林業從業者的再就業,致力於發展複合型林業經濟。雖然中國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應該對中國政府意識到碳匯(CarbonSink)問題並積極採取措施進行高度肯定。

  三潴正道説,他一直關注中國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發展與建設。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不少鄉村消失,中國政府以及媒體及時意識到這一問題,採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從中國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出,將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地方文化傳統結合是今後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方向。這值得期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