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生態與傳統金融業相融合 共促産業轉型升級

  • 發佈時間:2015-04-22 08:01: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文眼

  “網際網路+”是現在的熱詞。什麼東西只要跟網際網路沾邊就會走紅。特別在最近的股市上,“網際網路+”幾乎成了炒作的“味精”,只要公司有點意思,股價就會“鮮美”起來,受人追捧。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無情的,真要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起飛,並不容易。比如,現在網際網路金融很火,但對體量巨大的傳統金融業而言,如何與網際網路融合,實在有太多的事要做。

  “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這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很熱門的一句話。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網路經濟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開啟了網際網路金融廣闊成長空間。無論是金融機構觸網,還是新興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均在運用網際網路思維積極探索改造傳統金融業務。

  如何進一步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大數據挖掘工具實現金融業務資訊深度整合,並在有效控制風險基礎上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降低融資成本,將是網際網路時代傳統金融機構戰略轉型的新挑戰。而加快推進網路信用生態建設將給網際網路金融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我國網際網路金融有廣闊發展空間

  回顧全球金融業演變與運作軌跡,新興金融業態能否快速成長並主導行業發展趨勢,主要取決於其是否適應經濟結構轉型發展需要,並實現資金配置效率提升。過去,電腦技術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已經極大地提高了社會資金流轉效率,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現在,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與普及,我國網際網路金融也將擁有廣闊發展空間。

  一是網際網路已滲透至普通個體日常生活。據中國網際網路中心(CNNIC)發佈的《第35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我國網民已經達到6.49億。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網際網路用戶以31%的速度持續增長。2014年,我國網民每人平均周上網時間長達26.1小時,較2013年增加了1.1個小時。

  二是網路經濟規模迅速壯大。據艾瑞諮詢《2014年中國網路經濟年度監測報告》,2013年我國網路經濟整體規模達到5956.4億元,同比增長52.1%;其中,移動端網路經濟營收規模為1083.4億元,同比增長82.9%。在網路經濟帶動下,我國電子商務潛力巨大,預計2017年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將超過20萬億元,較2013年翻番。

  三是網際網路支付已經成為時尚。據中國網際網路中心(CNNIC)發佈的《第35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末,我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到3.04億元,比2013年增加了4411萬人。據艾瑞諮詢數據,2014年我國第三方網際網路支付交易規模突破8萬億元,同比增長50.3%

  目前,網路行為已經構成我國相當多數居民日常行為重要內容。實體經濟部門利用消費者這一行為習慣,通過網際網路大力推廣産品與服務,促進了網路經濟規模持續發展壯大。而網際網路支付具備便捷實時特徵,同步完成資金流向與網路交易,既支援了網路經濟發展,又推動了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興起與發展。

  據統計,2014年我國P2P網路借貸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514.7億元,同比增長157.8%,連續6年保持150%的年增長率。據艾瑞諮詢預計,未來5年我國P2P網路借貸市場交易規模將高達85.3%,到2018年,將超過3.5萬億元。雖然2014年我國眾籌融資規模僅4.4億元,但同比增長高達123.5%。我國傳統金融機構觸網也已經成為潮流,金融機構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支付和銷售業務,開發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推出網路商城等,大大推動了網際網路金融理念的傳播。2015年3月23日,中國工商銀行正式發佈網際網路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産品,全面加快實施網際網路金融戰略,成為國內第一家發佈網際網路金融品牌的商業銀行。

  在網際網路時代,嚴格界定網際網路金融並無實際意義。事實上,也很難對金融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進行準確劃分。無論是金融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金融,均在運用網際網路思維積極探索改造傳統金融業務。

  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改造傳統金融業

  網際網路精神,也即“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精神。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改造傳統金融業,就是要重塑金融業經營理念,更加重視金融資訊整合與分享,以更開放心態響應不同類型客戶需求,並通過大數據技術提供業務運作與風險控制支撐。

  一是重塑金融業經營理念。傳統觀點認為,金融業是經營貨幣資金的行業。歷史上,金融業起源於貨幣保管與放貸業務。西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西元前6世紀希臘寺廟就存在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歐洲從貨幣兌換業和金匠行業中發展出現代銀行。

  從功能上分析,金融機構是從事期限轉換和信用轉換的仲介機構。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根據資金融通方式,又可將金融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前者以證券業為代表,後者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等存款類金融機構。不管是證券機構還是商業銀行,都將資金安全與流動性視為經營首要或基本原則。

  在網際網路時代,金融業經營理念需要順應時代變化革新。揭開覆蓋在金融業表面上的各種面紗,金融業本質上就是對信用資訊的整合與風險測度。過去,受地域限制,借貸雙方資訊不對稱,加上個體信用風險分析能力嚴重不足,需要金融仲介機構以自身的資産負債表作為風險緩衝,促成借貸交易,並創造流動性,滿足實體經濟流動性需求。

  而在網際網路時代,借貸雙方資訊溝通基本不受地域限制,直接溝通交流機會顯著增加。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技術對借款人海量資訊挖掘分析的成熟與運用,信用資訊整合與評估成本將會明顯下降,完全可以不依賴金融機構作為信用仲介緩衝風險。由此可見,金融業本質上是經營資訊的行業,信用資訊整合與測度構成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

  照此演繹,金融機構完全沒有必要通過自身資産負債表來承擔全部金融業務風險。通過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發佈借款人信用評估等級和融資利率資訊,讓投資者競標,並收取資訊服務與管理費用,在這些方面傳統金融機構要比P2P網路借貸平臺更具競爭力。

  二是高度重視信用資訊整合與測度。我國金融業同質競爭嚴重,經營整體粗放,壘大戶現象較為明顯,規模擴張成為經營內在驅動力。以規模擴張為導向的金融機構,很難真正注意到數據的巨大價值,因而通常也不會有內在動力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資訊深度整合。高度依賴抵質押物和第三方擔保,客戶風險評估往往流於形式,主觀臆斷佔據主導,數據分析也不夠深入,易導致金融風險不斷積聚。在這种經營現實下,部分金融機構還沒有真正意識到信用資訊深度整合與測度的重要性。

  在理想社會,違約率為零,因而不需要金融仲介存在。但在現實生活中,人性缺陷加上個體經營失敗風險,使得信用風險成為金融業面臨的主要風險。網際網路時代虛擬社交網路對實體經濟生活的不斷替代,加上網路經濟行為日益普及與高速擴張,金融機構比以往更需要交易對手信用資訊。

  當然,傳統金融機構在信用資訊深度整合與測度上具有天然優勢。經過長期業務積澱,多數金融機構已經積累了龐大的客戶信用資訊數據庫,特別是多年客戶信用資訊特徵觀察和違約率數據分析,這為大數據技術和模型應用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國工商銀行對個人客戶和法人客戶的違約率、違約損失率數據的完整積累長度分別超過了8年和6年。

  應該看到,客戶資訊深度整合併不是簡單的數據積累與排列,需要對數據特徵進行挖掘。對商業銀行個人客戶而言,存取款習慣、匯款路徑、存款期限、理財偏好、個人借款額、違約情況、個人財富情況等等,都是個體行為主要資訊,也是商業銀行潛在業務增長點。以理財偏好為例,商業銀行通過數據挖掘、了解客戶群整體偏好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發行理財産品。

  根據個人客戶資訊綜合情況,還可以分析評估其信用等級。對公司客戶而言,財務報表、違約率、資金流向、外部風險事件等等,通過大數據挖掘工具進行資訊整合,可以生成“客戶信用風險體檢表”,為商業銀行全面評估公司客戶業務價值奠定堅實基礎。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商業銀行利率定價能力需要快速提升,通過客戶資訊整合與測度技術應用,系統實現自動核定客戶價格,為前臺行銷提供參考。

  適應信用資訊深度整合與測度需求,還要對金融機構組織機構進行再造。以市場為導向設置機構,易導致客戶資訊割裂且不完整,難以形成涵蓋客戶的基礎資訊庫。適應網際網路金融發展需要,未來金融機構應以資訊採集、資訊處理與資訊反饋這一基本流程進行重新設計。

  資訊採集從銀行實體網點、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網路資訊、第三方機構入手,構建基於客戶為核心的資訊庫數據系統。資訊處理是對基礎資訊的分析與評估,通過大數據挖掘工具和模型進行風險測度,自動生成價格,並完成審批程式。資訊採集與分析步驟,也是金融業務發生過程。

  無論是存款、貸款還是基本支付需求,依託于網際網路,可以將相關業務部門進行整合,根據個人客戶和公司客戶差異形成兩大板塊。資訊反饋則是後續資訊跟蹤與處理過程,類似于貸後管理,主要是對原有分析模型的糾正與糾偏。當然,圍繞資訊深度整合與測度還需要設置內部管理與後臺支援等輔助部門,特別是涉及業務行銷和風險資産處置也需要保留必要的實體機構。

  三是以開放心態相應不同類型客戶需求。網際網路精神也包含平等、互惠要求。過去受成本約束,金融機構容易忽視普惠金融領域,對小額分散金融服務需求供給不足。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廣泛推進,業務運營成本顯著下降,這為金融機構以開放心態響應不同類型客戶需求創造了良機。積少成多,普惠金融領域也有大生意。

  2013年“餘額寶”橫空出世,短短半年間規模發展至4000多億元的規模,成為金融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以阿里巴巴網站資訊數據庫為基礎,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末,“阿裏小貸”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000億元;2013年上半年新增放貸量約420億元,同期全國小額貸款公司新增貸款總額1121億元。工商銀行契合小微企業“短頻急”融資需求的網際網路貸款産品“網貸通”,已累計向6.9萬客戶發放貸款1.6萬億元,餘額近2500億元,是目前國內單體金額最大的網路融資産品。

  以開放心態響應不同類型客戶需求,要求金融機構做好客戶細分。粗放式增長易引發模倣,導致同質化惡性競爭。深耕細作則是網際網路金融對金融機構的根本要求。在網際網路時代,客戶差異與個性化需求將會放大,適應個性化金融需求才能凝聚市場人氣。

  而金融機構歷史積澱和人才儲備不同,呈現出顯著差異性,奠定了市場細分基礎。即使是現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今天,不同金融機構不同優勢也基本得到金融市場廣泛認同。在市場細分領域,金融機構將各種金融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排列,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將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四是通過大數據技術提供業務運作與風險控制支撐。大數據是網際網路時代時髦詞彙,但被真正應用於金融業並沒有多少現實案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無情,金融業運用大數據技術還存在較多現實難題。除了業務系統建設進展緩慢外,資訊來源真實全面上問題較大。在業務前臺,為促成交易,金融機構前臺人員幫助客戶填寫資訊,甚至填寫虛假錯誤資訊的情況較為常見。內部數據資訊不完整,系統建設不具前瞻性,使得資訊沒有根據大數據要求進行排列,限制了挖掘模型與工具的運用。

  此外,同業競爭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必要的資訊共用,使得單一金融機構掌握的數據不夠全面,影響到技術工具使用效果。還有,既擁有豐富專業經驗又懂得數據挖掘工具和模型開發的複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成為“短板”,是大數據難以在我國金融領域廣泛運用的主要原因。

  儘管如此,仍有必要重視大數據技術在金融業務運作與風險控制上的支撐。以信貸業務為例,過去主要依靠客戶經理貸前調查,資訊獲取程度與個人經驗與能力高度相關。而隨著客戶經濟行為日趨複雜,影響信用風險因素快速增多,已經超出了客戶經理的資訊處理範圍,就有必要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客戶信用資訊進行集中處理,從而形成相對客觀的風險評價作為貸款審核參考。在貸後調查與風險預警階段,大數據技術也有廣闊用武之地。

  通過歷史違約數據及特徵分析,構建模型預警風險,將是貸後管理的主要基礎。這將極大提高貸後管理效率和節約人工成本。假定客戶經理每天負責拜訪一個客戶,且不考慮跟蹤調查滯後性,最多覆蓋客戶數量極為有限。若通過模型嵌入系統預警,可以實現實時和動態預警,基本不受客戶經理生理與工作壓力限制。而且風險預警資訊可以為前臺行銷和結構調整提供強有力支撐。

  綜合來看,網際網路時代金融機構客戶經理個體經驗雖然不可或缺,但重要性不斷下降。通過模型不斷校正與調整,可以獲得穩定的違約概率模型,而這將成為金融機構業務運作與風險控制的主要支撐。工商銀行積極探索大數據應用,成立信用風險監控中心,建立專業數據分析師隊伍,實現存量信貸資産和新發放貸款的動態風險監測和實時預警控制。據工商銀行公開發佈,該中心組建一年來,已累計預警和化解潛在風險貸款4237億元。

  加快網路信用生態建設為網際網路金融保駕護航

  “誠生信、信生譽、譽生益”。信用不僅是實體經濟運轉基礎,更是金融業發展核心價值。當前我國網路信用生態建設滯後,導致風險事件頻發,已經成為我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短板”,嚴重阻礙了網際網路金融的健康發展。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國P2P網路貸款平臺出現跑路、限制提現及大額壞賬等風險事件明顯增多,網路信用生態出現一定程度惡化,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為什麼網路信用生態如此重要,是因為信用構成金融業務核心價值。基於虛擬網路衍生發展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更需要網路信用生態來支撐其良性運轉。雖然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取得顯著進展,但與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相適應的網路信用生態建設尚處於萌芽狀態,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一是虛擬社會身份識別機制還未建立。以虛擬身份加入社交網路併發表言論,是網際網路巨大吸引力之所在,但不符合不斷成長網路經濟對交易對手信用真實性需要。在現實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身份證件,是日常消費投資所必須身份識別的基礎,也構成個人基礎信用資訊庫的內容。但在虛擬網路社會,沒有全社會統一的網路身份證,所有網路交易與行為就很難一一對應于個體,因而相關資訊也無法合理完整收集,也難以建立失信約束懲罰機制。

  二是網路徵信市場尚起步。今年年初,央行下發通知要求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工作準備;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還有騰訊和平安參與的深圳前海徵信。應該看到,網路徵信涉及個人敏感資訊採集、數據安全與透明度以及機構間數據交換等難題,還需要數據長期積累與開發,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是網路信用資訊共用互通是基礎。我國網路資訊資訊數據規模龐大,但多分散在不同的網際網路平臺之上,彼此分割,難以共用,不利於網路信用生態和諧建設和失信懲戒機制形成。為幫助P2P網貸公司實現信貸資訊共用、防範信用風險,央行徵信中心通過下屬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建成網路金融徵信系統。截至2014年12月末,共接入網貸機構370家,收錄客戶52.4萬人。

  綜合來看,信用資訊是金融業經營主要載體。信用資訊整合與評估最終是要實現風險定價,這構成金融業務運作基礎。只有加快推進網路信用生態建設,才能為大數據技術應用奠定基石,為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加快傳統金融業與網際網路融合

  一是鼓勵傳統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加快融合。從歷史演進角度分析,新興産業成長離不開傳統力量深度介入。網際網路金融也是如此。金融網際網路發展是傳統金融力量涉水網際網路的積極嘗試,手機銀行、網路支付、網上銷售等為金融機構深度參與網際網路金融積累了豐富經驗。未來,傳統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的融合進程將會加快,在革新傳統金融業務同時,推進網際網路金融向終深發展。

  二是對民間資本進入網際網路金融領域持開放態度。網際網路金融廣闊發展空間已經得到社會資本認可,雖然我國P2P網路貸款公司風險事件層出不窮,但新設立平臺公司更是成倍增長。資本市場上市公司涉足網際網路金融均得到熱炒。這些情況表明,網際網路金融領域有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民間資本投資熱點。

  三是積極培養鍛鍊適應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在數據大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數據分析能力將成為金融機構市場價值的主要指標。因此,要加快培養分析師隊伍,一方面要從實務經驗豐富的員工中選拔,有計劃培養提高數據分析和建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外部購買,包括數據來源和模型技術,引進人才。

  四是加快網路信用生態建設。積極探索網路統一身份證件的可行性,在涉及商務和交易行為時作好身份識別,並以此為依據實現信用與交易資訊收集與整合。推進網際網路徵信市場,積極培育徵信機構,豐富徵信産品,加強信用基礎設施建設,為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服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