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根玉米秸稈的生態之旅

  • 發佈時間:2015-04-22 02:31:1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晉斌

  一根秸稈從田地里長出到回歸土地,有多少種方式?哪種方式更趨向環境友好型?哪種方式可以讓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演繹到最佳組合?

  答案有很多。地處太行山之巔的山西壺關縣的迴圈生態農業模式也是眾多答案中的一個。

  秸稈和玉米芯做菌棒

  4月13日,搭載著12個貨櫃的秀珍菇樣品駛向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根據正常供貨期,樣品到岸驗收合格到正式合同確定發貨需要一個月時間。這一次出現了例外,貨輪起運五天,加拿大方面已經向供貨方——山西紫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發來正式供貨申請,要求28日再起運一批,以後按周供貨。

  早在去年6月起,紫團公司的産品已經打入美國市場,出自太行山深處的食用菌受到北美市場的如此歡迎,而且價格高於國內30%,與秀珍菇的品質和耐儲藏性密不可分。

  優質優價的食用菌源於兩個環境,其一,紫團公司的基地地處太行山之巔的生態經濟縣壺關,有著適宜食用菌生長的良好生態環境。壺關縣是一個典型石質山區貧困縣,又是生態縣,目前該縣有林地面積達10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0.6%,被授予“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全省首批林業生態縣”等榮譽稱號。這為食用菌産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適地培育環境。

  其二,壺關地處山西三大玉米黃金帶的上黨玉米帶,上黨玉米較其他地區玉米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含量更高。秸稈、玉米芯等副産品成為食用菌比較理想的生長基。

  據了解,山西上黨地區有300多萬畝玉米種植面積,隨著紫團公司對秸稈等副産品資源化使用,秸稈和玉米芯等産生了價值,不僅增加了農民的種糧收入,而且也改變了農民一把火燒掉的陋習。

  粉碎後的秸稈等作為菌棒的營養基之後,可以保證長出半斤鮮食蘑菇的産量。按照國內國際均價,每個菌棒可以産生2.6元的價值。

  廢棄菌棒變身有機肥

  玉米秸稈可以做菌棒,廢棄的菌棒又該怎麼處理?

  從2013年起,大量的廢棄菌棒又被紫團公司再利用,他們引進了一項生物解鹽菌技術生産高科技有機肥。

  菌棒進入生産環節時,經過了二次高溫滅菌才能保證大棚秀珍菇、工廠化金針菇不被其他真菌感染,保持菌菇的優良商品性。這樣,菌棒等廢棄物裏的菌糠不僅不含有害成分,而且生長週期短,秸稈等富含的各種營養元素並沒有被菌菇吃幹榨盡,這使得含有秸稈等的菌糠成為最佳有機肥生産原料之一。

  菌糠經控溫發酵,殺滅蟲卵以及有害菌後,可以形成有益微生物菌群,其中的高溫放線菌所含有的放線菌素,還可抑制土傳病害發生,所添加的生物解鹽菌屬於國家發明專利,可緩解因大量使用雞糞造成的土壤鹽漬化危害,破除土壤板結。

  該有機肥料具有超高含量的有機質(67%),超過國家標準22%,可實現土壤微生物的生態平衡,促進作物根系發達,提高吸收營養的能力;豐富的氮、磷、鉀含量(6.7%)超過國家標準1.7%。

  壺關縣山地丘陵多、海拔高,盛産優質玉米,為壺關縣的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立地條件和原料優勢。尤其是山西近年來大力鼓勵適地區域發展畜牧業的政策導向,生豬産業成為壺關縣的重要産業。

  同時,隨著有新希望背景的山西大象農牧公司的擴張,肉雞産業也成為壺關縣公司加農戶模式發展畜牧業的另一個方向。大量的高蛋白玉米實現了就地轉化,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更高的附加值。

  由此帶來的牲畜糞便處理成為一個問題,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的現實成為壺關縣養殖大戶發展沼氣的瓶頸。有機肥生産線的引進為牲畜糞便無害化處理提供了另一個途徑。

  由此,有機肥生産過程不僅是將廢棄菌棒吃幹榨盡再利用過程,而且是對大量養殖戶牲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的過程。

  根據廢棄菌棒的菌糠原料,紫團集團的有機肥料公司每年可生産6萬噸的有機肥料,市場報價目前為每噸1900元,生産價值可以顯見。

  有機肥讓旱地番茄長得更好

  用廢棄菌棒的菌糠原料生産有機肥,這個産業鏈上的迴圈,還改變了國定貧困縣壺關農民對有機肥的認識,以前大量農戶長期迷信雞糞等農家肥,有機肥料的出現拉動了壺關另一個農民脫貧增收産業——旱地番茄産業的發展。經過當地旱地番茄種植戶的試用之後,土壤板結狀況改善,番茄的口感也大大改良,種植戶開始對有機肥産生濃厚的興趣。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壺關縣農民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開始探索種植旱地番茄。

  後來,種植旱地番茄的自然條件、區位優勢、種植規模、發展前景、市場銷售和旱地番茄深加工等全産業鏈的發展規劃逐漸成為一種共識。

  由此,旱地番茄成為壺關縣政府層面主抓的一項特色産業,不僅得到省市縣三級的扶持,而且也成為山西各廳局機關扶貧單位幫扶的産業。

  經過30多年的試驗、示範和推廣,目前壺關已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格局。旱地番茄種植面積已達到5萬畝。有機肥和脫貧産業的結合,完成一根秸稈回歸土地的同時,也為有效地推動了壺關縣生態農業的發展。

  繼2007年壺關縣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評為“國家級旱地番茄標準化種植示範區”;2011年成功註冊“紫團牌”旱地番茄商標後。山西壺關於2014年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好的市場行情下,每畝旱地番茄的收入在14000元左右,優質的有機番茄則要比這還高出40%以上。

  一根玉米秸稈,點一把火燒掉,其實很簡單,而在山西壺關縣,這根玉米秸稈,先是變身為菌棒長出了食用菌,然後又演變為菌糠,生産出了有機肥,接著有機肥回歸土壤,改變了土壤的板結,促進旱地番茄的産業化發展,在這根玉米秸稈由茁壯而生到回歸土地的過程中,壺關縣的優質玉米種植、規模化養殖、工廠化食用菌、設施蔬菜、旱地番茄等産業實現了區域內可迴圈的生態化發展。目前,這樣一個30萬人口的山區小縣卻能擁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一個,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三個,成為北方幹石山區涵養生態、發展生態農業兼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一個樣本,玉米秸稈功不可沒。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