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帶一路”經濟版圖的密鑰
- 發佈時間:2015-04-19 10:30:3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很多人眼中,“一帶一路”就是一條“帶子”,一條“線路”。其實,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它都涉及並影響著一大片地區。
正式發佈的“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共提出了五個通道,明確了五個發展方向。業內專家初步統計,“一帶一路”涉及60多個核心國家,跨越亞、歐、非三大洲。如果將周邊輻射國家也納入其中,“一帶一路”所涉國家數目將超過100個。
在這個廣袤的區域,一些國際貿易組織逐漸凝聚、成形。中亞—俄羅斯自由貿易區建立。中蒙俄就啟動三國經濟走廊建設達成共識。中國與中亞、東盟、南韓、澳大利亞分別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工作也在積極推進當中。跨國、跨地區經濟板塊不斷拼接,成為一體。
“要談區域的發展問題,就回避不了區域的自然本底特徵。”業內專家指出,區域的資源環境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帶一路”各個經濟板塊上的發展模式。
“這個地區的資源非常豐富,差異也非常巨大。”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董鎖成告訴記者,中東地區國家的油氣資源佔世界油氣資源探明儲量的48%,中國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多種有色金屬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世界上很多主要的非金屬礦産也集中在這個地區。
但是,資源的富集區並不是主要的消費區。從總體經濟格局來看,“一帶一路”形成了東中西三大板塊:東部包括中俄印等國家,是新興經濟體,也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中部包括中東和中亞,是資源富集區,也是資源型産品的主要輸出區。西部包括歐洲及其周邊地區,以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産業為主。“資源和産品的優勢互補,是形成區域協作的客觀條件和內在聯繫。”董鎖成指出,“一帶一路”順應了這種內在聯繫,而要把這種內在聯繫不斷強化,必須建立由相關國家組成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合作共贏,利益共用,風險共擔。
“區域的發展不光要考慮資源狀況,還要考慮環境基礎。”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封志明研究員説,“中亞和西亞的土地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水資源極為有限。俄羅斯雖然擁有豐富的土地和水資源,但地處高寒。中南半島地處熱帶、亞熱帶,資源環境承載力較高,發展潛力大,但刀耕火種的傳統農耕方式在這裡仍非常普遍。人們期待經濟發展,但又擔心可能由此而對當地生態造成的損害。”
封志明認為,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或者協調發展,關鍵是在發展與環保之間找到一個可接受的平衡點。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讓中國在這些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是可以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來分享的。
他舉例説,“我國西北地區農業開發最重要的一個限制性因素是水,多年來一直遵循的原則是‘以水定地’,這樣就能在自然綠洲和人工綠洲間保持平衡。我國西南地區通過替代種植,發展橡膠林、經濟作物和熱帶水果,在保持植被覆蓋的同時又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當地劃定的大片自然保護區,又使得人工林和自然林之間能夠維持一種平衡。”
“一帶一路”橫跨亞歐非大陸,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成為一個整體,沿線各國都面臨著很多發展中的共性問題。但是,目前還沒有國際研究機構對這一區域進行總體研究。
從2007年開始,我國先後啟動國家科技基礎專項重大項目“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和“大香格里拉與湄公河流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主持單位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先後對俄羅斯、蒙古、中南半島等地組織了多次科學考察。
參與考察的專家指出,由於當時尚未同相關國家建立穩定的國際科技合作機制,這些科學考察仍主要集中在我國國內。通過考察,我國雖然初步掌握了周邊地區部分國家的基礎資訊和資料,但很多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
封志明建議,我國應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啟動一系列跨境資源環境狀況基礎考察,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科學基礎。“中國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倡議者。無論涉及‘一帶一路’沿線的哪個區域,中國在制定整體規劃時都要扮演重要角色,中國應當承擔起這份責任。”封志明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